萬英苗
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內窺鏡診療科,煙臺 265200
胃息肉指胃黏膜發生病變向胃腔突出隆起的一種消化道黏膜疾病,疾病的發生遺傳、飲食及炎性反應刺激存在密切關聯,且疾病缺乏特異性癥狀[1-2]。多數患者是在實施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部分患者伴有出血現象,存在惡變傾向,可發展為消化道惡性腫瘤[3-4]。因此,早發現并盡早在內鏡下行息肉活檢及切除術,可有效預防及減少消化道惡性腫瘤地發生。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近年來臨床新推的一種手術方式,其可獲取病理組織的同時將病變組織完整切除[5]。相比較傳統手術,其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及恢復快的優勢,在臨床使用范圍廣泛。然而手術效果不僅與醫生的治療有關,也離不開護理人員的精心照顧[6]。醫護一體化將醫生、護士及患者看成一個整體,與其共同商定對策,醫護人員各司其職,發揮自身最大價值,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患者術后康復[6]。鑒于此,本研究以96例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分成兩組后,每組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對其效果進行綜合對比,具體如下。
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間煙臺市萊陽中心醫院收治的96例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納入條件:經胃鏡檢查確診為胃息肉,且符合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指征;意識清楚,可正常交流,完成調查;全面配合調查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伴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精神或心理方面存在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不配合研究,依從性差。
對照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32~72(50.17±6.15)歲,息肉直徑1~4(2.14±0.40)cm。息肉部位:胃體13例,胃竇20例,胃底15例。病理類型:腺瘤性息肉22例,炎性息肉16例,增生性息肉10例。觀察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33~71(50.23±6.10)歲,息肉直徑1~4(2.22±0.38)cm。息肉部位:胃體12例,胃竇22例,胃底14例。病理類型:腺瘤性息肉23例,炎性息肉15例,增生性息肉10例。綜合對比分析可知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衡性較好(均P>0.05)。
2、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術前協助患者做好各項檢查,在了解其病情的基礎上,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手術前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指出具體的禁食、禁水時間,做好胃腸道準備;積極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以緩解其心理壓力;術后加強并發癥的護理,監督其用藥,根據其疾病走向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
觀察組:實施醫護一體化護理。(1)組建專業的護理小組。由護士長(1名)、責任醫師(2名)、麻醉醫師(2名)及科室護士(5名)共同組成醫護一體化護理小組,其中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科室主任擔任小組顧問,小組成員制定干預方案后,與科室主任商討后,找出漏洞并及時修正,確定最終干預方案。(2)醫護一體化術前訪視。術前1 d,醫生及護士共同到病房訪視,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手術方式及疾病知識宣教指導,告知其息肉可治愈,并說明手術的安全性及必要性、責任醫師的專業性及權威性,使其心情得以放松;向其介紹治愈的案例,或邀請治療成功的患者現身說法,使其對手術充滿信心,提高其治療配合度。(3)醫護一體化工作任務分配。制定醫護一體化的交接班制度,要求責任護士跟隨臨床醫師,參與到每日查房工作中來,對于出現的問題,醫護之間積極溝通,責任護士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參與到患者病情的討論中來,與醫師共同治療診療計劃,實施護理方案,面對突發問題時能共同商討解決措施。(4)醫護一體化交接班。一般交班時間是在清晨8點,要求科室主任、主治醫生及護士均參與其中,夜班護士向主治醫師報備其負責病區的患者夜間基本情況及病情進展,值班醫師對其不足之處加以補充。針對病情嚴重的患者,小組向科室主任匯報其病情后,不足之處由主治醫生補充。科室主任負責安排當日治療工作,主治醫生負責治療工作,護士長負責護理小組的工作,要求每個護士必須做好每日工作記錄。(5)醫護共同查房。每日分管區查房工作結束后,確定診療方案,由責任護士遵醫囑執行,并向主治醫生及時反饋患者的病情進展。責任護士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采取適宜的護理方案。科室主任每周定期深入到病房1次,責任醫生隨同,告知患者病情進展,責任護士報告患者護理方案實施現狀,主任結合患者現狀再次與責任醫師和護士一起制定新方案。(6)醫護一體化營養方案。術后觀察患者情況,結合其具體情況,醫護人員共同參與,為其制定飲食計劃,包括具體進食時間及食物種類。根據患者的恢復進度安排飲食,術后患者排氣后,先攝入少量流食,胃腸功能恢復后,再攝入半流質食物,3~5 d后逐漸恢復到普食。患者禁食期間,醫護人員及時靜脈補液,保證其營養需求;恢復正常飲食后,指導其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少食多餐,多攝入高纖維食物及新鮮的瓜果蔬菜,保證營養均衡,促進身體機能恢復。
3、觀察指標
(1)護理人員記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如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2)心境狀態:護理干預實施前及實施后1周,指導患者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其焦慮狀態,以50分為臨界值,分數越高患者的焦慮情緒越嚴重[7]。抑郁評分:護理干預實施前及實施后1周,指導患者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其抑郁狀態,以53分為臨界值,分數越高患者的抑郁情緒越嚴重[8]。(3)護理人員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如遲發性出血及穿孔等。(4)生活質量:護理干預實施后1周,護理人員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共包含74個條目,19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標準評估,每項評分1~5分,包含軀體、心理、社會及物質生活等維度,得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9]。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連續性校正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對比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更優,更早排氣、排便及恢復腸鳴音(均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表1 兩組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醫護一體化護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8 48首次排氣時間52.16±6.23 37.23±5.62 12.328<0.001首次排便時間53.28±6.23 42.16±6.18 8.779<0.001腸鳴音恢復時間34.23±4.62 26.34±4.82 8.187<0.001
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境狀態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SAS及SDS評分可見顯著差異,均有所下降,且組間對比可知,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可見其心境狀態改善更佳(均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干預前后心境狀態改善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干預前后心境狀態改善情況比較(分,±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醫護一體化護理;SAS為焦慮自評量表,SDS為抑郁自評量表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8 48 SAS干預前58.89±5.22 58.78±5.17 0.104 0.918干預后51.22±4.45 44.34±4.32 7.686<0.001 SDS干預前61.67±4.89 61.78±4.92 0.110 0.913干預后53.67±4.56 45.22±4.48 9.158<0.001
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17%(2∕48),相比較對照組的20.83%(10∕4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095,P=0.014),詳見表3。

表3 兩組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4、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分結果比較
觀察組GQOLI-74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GQOLI-74評分結果比較(分,±s)

表4 兩組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患者GQOLI-74評分結果比較(分,±s)
注: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醫護一體化護理;GQOLI-74為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8 48軀體功能70.56±7.14 78.89±7.18 5.699<0.001心理功能70.67±7.08 78.45±7.12 5.368<0.001社會功能70.20±7.12 78.22±6.89 5.608<0.001物質生活狀態71.24±7.33 78.89±7.67 4.996<0.001
胃息肉作為消化道常見疾病,好發于胃竇部位,疾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胃功能異常及胃部炎癥因子浸潤等[10]。其使得胃腔黏膜異常,表面出現凸起的乳頭狀組織。該種疾病多是患者實施胃鏡檢查時發現,其具有家族遺傳性及多發性,甚至有癌變的可能,因此臨床多提倡發現后及時切除[11]。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切除胃息肉的首選方式,其不僅操作簡單,滿足患者微創治療需求,還能降低疾病復發率,患者接受度較高[12]。然而該種手術為侵入性操作,手術及麻醉帶來的刺激會增加患者應激反應,使其出現各種負面情緒,甚至拒絕手術,影響疾病治療進展[13]。同時負面情緒及應激障礙易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使其病情加重[14]。因此,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傳統護理以疾病為重點,常忽視心理需求,缺乏心理、精神方面的護理[15]。隨著醫療模式的改革,患者的心理訴求受到臨床重視,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逐漸轉化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充分體現出現代醫學的人性化[16]。而醫生及護士是開展醫療活動的主力軍,其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相輔相成,構成重要的醫療系統,為患者制定適宜的診療計劃,促使其盡快康復[17-18]。傳統的護理模式缺乏靈活性,上級傳導指令,下級執行,使得醫生與護士的工作分離開來,醫護之間缺乏溝通,因此常出現重要信息遺漏的情況,耽誤疾病救治[19]。醫護一體化管理模式建立在醫護共同合作的基礎上,使得護理質量得到保障,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20-21]。
醫護一體化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充分顯示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集合醫生及護士的共同力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其注重兩者工作互相合作,但又各有側重,使得醫療風險得以把控及預防[22-24]。護士每日直面患者,可隨時了解其病情,并將其反饋給主治醫生。由于主治醫生工作量大,分管患者多,無法第一時間掌握患者情況,常通過護士的反饋,了解患者病情進展,進而采取診療計劃,其可促進醫患之間的交流與醫療工作的順利進展[25-2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SAS及SDS評分下降幅度更大,可見其心境狀態改善更佳,與胡夢玲和魏建紅[28]學者研究結果一致,可見醫護一體化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心境狀態,其通過術前訪視,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并及時解答其疑惑,讓患者對手術有充分信心,進而消除其負面情緒。觀察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更優,是因為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根據患者病情進展,醫護人員共同制定適宜的干預計劃,共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使得護理措施更有針對性,以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加快其康復進度[29]。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更少,是因為醫患一體化實施后,醫護共同合作,制定診療計劃及護理方案,不僅提升彼此間的默契度,患者也能得到全面照顧,故而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30]。此外,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更高,是因為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更貼近患者,真正意義上做到以患者的需求為起點,其打破患者與醫生及護士與患者之間固定的平行線,為患者提供滿意的服務,使得患者對醫護人員更信任,各項護理措施實施更順利,患者恢復情況更佳,生活質量必然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對胃息肉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的患者開展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后,不僅能加快其康復進度,使得并發癥的發生率得以降低,還能改善其心境狀態,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提升,具有顯著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