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 文 小琪 編
每年11月,企鵝都會成為南非西蒙小鎮的主角。和我們印象中居住在冰天雪地里,遠離城市和人群的企鵝不同,它們勇敢地來到了其他企鵝沒有到過的地方。它們是瀕危的非洲企鵝,也叫黑腳企鵝,另外還因為叫聲太像驢子,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老驢企鵝。
雖然一年之中有6個月都身處熱帶,但這些企鵝依舊活潑可愛,它們的“行徑”甚至有些出人意料。
這些企鵝毫不見外,它們大搖大擺地橫穿馬路,頗有“當地人”的架勢。正在海灘上悠閑度假的游客,也隨時有可能遭遇企鵝“攻擊”。它們會肆無忌憚地臟著腳踩在你的毛巾上,或者橫沖直撞,一頭頂飛放在沙灘上的物品,“肇事”后毫無愧疚地飛奔遠去。

為了讓企鵝們能在人類的地盤安心扎營,小鎮上會設置一些警示牌。
如果你家的門開著,有些企鵝還會不請自來地參觀你家。而根據當地的企鵝保護規定,你不可以暴力驅逐它們,只能滿足它們的好奇心。
當你開車時,要先檢查車底是否有企鵝,以免誤傷它們。然而它們卻毫不領情,甚至“恩將仇報”——蹲在車底下的,很可能是一只剛做完壞事的“劃車賊”。


人群中的企鵝們

非洲企鵝是鎮上的明星

非洲企鵝與它的孩子
這些企鵝之所以可以肆意“欺負”人類,是因為西蒙小鎮可能是世界上對企鵝最友好的小鎮,專門為企鵝修建的基礎設施隨處可見。
公路上會有醒目的企鵝警示牌,提醒來往車輛,這條道路“有企鵝出沒”,請小心駕駛,減速慢行。
雖然萌萌的企鵝四處可見,但它們并非馬戲團里的演員。請尊重這些自由自在的小生靈,記得與其保持3米的最佳觀賞距離,觸摸更是絕對禁止的。
鎮上還建立了救助中心,孵化被意外遺棄的企鵝蛋,救助不小心受傷的企鵝,以幫助恢復非洲企鵝的數量。
可以看出,當地人以“非洲企鵝的故鄉”為傲,但這些非洲企鵝最初到來的時候,并不被人們歡迎。
企鵝最早在1985年出現在小鎮,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它們最終會決定在這片海灘定居。或許是它們意識到這里還不錯,沒有兇猛的動物,而且能吃到豐富的食物。
意識到企鵝可以拉動旅游業后,面對四處搗亂的它們,居民們的態度從惱火轉為欣然接納。于是,企鵝成了小鎮的另一個主人,而保護企鵝,也成了小鎮居民的共識。
鎮上的企鵝,在享受完肆意“欺負”人類的樂趣后,也終于想起,登陸還有正事要做:為壯大企鵝種群做出貢獻,繁育下一代。
非洲企鵝是唯一生活在非洲的企鵝種群,它們的自然分布地在非洲西南的納米比亞和南非的海岸與海島上。
201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對非洲企鵝種群狀況的最新評估顯示,非洲企鵝的種群規模僅為5萬只,這使得它們被列入瀕危物種的行列。而在20世紀初,它們的數量為57.5萬。在短短100年的時間里,非洲企鵝的種群數量下降了約90%,這與人類的影響密不可分。
在20世紀的前50年,人們大量采集非洲企鵝蛋。1900年到1930年間,僅在南非的達森島,人類每年收獲的企鵝蛋數量就有45萬枚之多,這直接導致非洲企鵝數量大幅度減少。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南非沿岸對擬沙丁魚的過度捕撈,讓非洲企鵝失去了主要食物來源之一。非洲企鵝或許是出于種群自救的目的,才尋覓到了西蒙小鎮。

非洲企鵝的凝視

紀錄片《企鵝小鎮》
企鵝的“占領”每年從11月開始,它們隨著海浪登陸,然后在接下來的6個月里,在這里完成“鳥生”的一項大事——繁育下一代。
作為一夫一妻制的典范,非洲企鵝登陸后要先尋找一個伴侶,再在鎮上占領一塊合適的地方當作巢穴,然后在經歷漫長的孵蛋過程后,繁育出小企鵝。
這些步驟聽上去很容易,但只要一步出錯,就會讓種群的繁衍事業受阻。
最終,只有一半的企鵝蛋可以孵化出新的一代。紀錄片《企鵝小鎮》攝制組跟拍了幾對企鵝夫婦,記錄下了它們繁衍的不易。
已經12歲的中年企鵝三葉梅夫婦,可以熟練地在鎮上占據一個位置不錯的巢穴,但仍要時刻小心陸地上其他生物的襲擊。比如會偷蛋的黑背鷗。
新婚宴爾的涵洞夫婦,選擇了一塊石板下的空隙作為巢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小鎮的夏天也一年比一年熱,這對它們來說并不是好事。企鵝蛋需要全天候的照護,而企鵝只能靠喘息和臉上的粉紅色汗腺散發熱量,因此留守孵蛋的企鵝面臨著熱死在岸上的危險,除非它們丟下企鵝蛋下海去。
對企鵝來說,來到小鎮與人類共同生活,是它們為了壯大種群而做出的無耐之舉。畢竟在登陸前,它們并不知道這些“巨人”是準備油炸了它們,還是幫助它們。
《企鵝小鎮》的制作人卡利·克里斯托斯說:“企鵝生活在人群中并不容易。這對它們來說不是最適宜的地方,它們本應在某個小島上,但它們別無選擇。它們寧愿整天面對這些在它們身邊走來走去的‘巨人’,也不愿意失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