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叔說 文 潤語 編
2022年2月,歐盟委員會宣布,批準將蟋蟀作為食物,投入市場,這是自2020年以來,繼黃粉蟲和蝗蟲之后,歐盟批準的第三種可用作食物的昆蟲。
而在2022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昆蟲學專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楊忠岐提交了《把食用昆蟲加入國人食品目錄清單》的提案,他表示,昆蟲易于飼養,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昆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物種之一,早在三億四千萬年以前,它們的身影就已經出現。
我國是最早利用和食用昆蟲的國家之一,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且有文字可考。《周禮·天官》中,記錄了用白色蟻卵做成的醬——蚳醢(音“池海”)的用途:不僅是周王室貴族喜歡的佳肴,還是他們祭祀時的祭品。《禮記·內則》則記載了貴族菜 單中列有“爵、鷃(音‘晏’)、蜩(音‘條’)、范”等,其中“蜩”指的是蟬,“范”則是蜂。


蟋蟀
唐宋時期的民間飲食文化中,食用蝗蟲很常見,不過多見于饑荒場景。一些著作中還詳細介紹了捕蝗、食蝗的方法,作為救助災民的重要手段。寫于明代的《本草綱目》,則記載了蟬、蜂、蠶、蟋蟀等一百余種昆蟲的食用方式和藥用原理。
不過,梳理我國古代食蟲的歷史可以發現,除了昆蟲本身的食用價值,還附帶有其他方面的影響。比如政治影響,主要表現為統治者的示范作用。
唐代史學家吳兢所作的《貞觀政要》中記述了“唐太宗吞蝗”的故事:貞觀二年(628年),京畿地區暴發蝗災,糧食大量減產,唐太宗認為“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他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吞食了蝗蟲。此后,蝗蟲不再成災。

炸好后的蝗蟲外殼酥脆,內里綿軟。
唐太宗吞蝗,無疑會在百官和百姓中引發效仿行為,進而推動食用蝗蟲這種飲食文化的形成。
比如祈福文化。中國古代,蝗災頻發,于是人們吃掉蝗蟲,祈求消滅蝗災,糧食豐收。古人吃螽斯(蟈蟈),是想獲得其強悍的繁殖能力,追求多子多福;吃螞蟻、蟋蟀等,是想獲得勇猛善戰的精神或強健的體能。
人類對于昆蟲的食用,從古代延續到了現代。世界上已知的昆蟲種類已經超過100萬種,其中可食用昆蟲約有3560種。而我國擁有15萬種昆蟲,可食用的為324種。
事實上,昆蟲本身含有的營養,超乎大家的想象。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現在可以吃的昆蟲各自所占比例及代表:鞘翅目(如甲蟲),占31%;鱗翅目(如蝴蝶、飛蛾),占18%;膜翅目(如蜜蜂、螞蟻),占14%;直翅目(如蚱蜢、蝗蟲和蟋蟀),占13%;半翅目(如蟬、蝽),占10%;等翅目(如白蟻),占3%;蜻蜓目(如蜻蜓),占3%;雙翅目(如蒼蠅),占2%,以及其他類昆蟲,占6%。
這些昆蟲,因為種群類別、發育階段、成長環境不同,所含的營養物質不盡相同,但總體呈現出營養豐富的特點。
首先是蛋白質含量高。可食用昆蟲的蛋白質一般可以占到其干體質量的30%~70%,超過一般畜禽、魚和禽蛋的蛋白質含量。其中,半翅目的蛋白質含量在42%~73%,直翅目的蛋白質含量在60%~80%之間,比如蟬蛹的蛋白質含量大概為49%。
昆蟲蛋白質的優越,不僅體現在高含量上,還體現在高消化率上。一般情況下,雞蛋和牛肉的蛋白質消化率為95%和98%,而白蟻和綠色蝗蟲的蛋白質消化率分別可以達到90%和82%。
昆蟲的蛋白質消化率與動物的相近,高于植物——植物蛋白被纖維素包圍,不能與人體里的消化酶充分接觸。
蛋白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氨基酸,昆蟲也可以提供。比如,蜂蛹包含18種氨基酸,其中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黃粉蟲(也稱面包蟲)包含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7種,人體半合成的氨基酸4種,它也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寶庫”。
其次,脂肪是昆蟲的第二大營養成分,昆蟲的干重中平均含有10%~50%的脂肪。竹蟲脂肪含量高達60%,蟑螂和白蟻的脂肪平均含量分別為30%和33%。而在昆蟲的脂肪中,以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占主導地位,比如,竹蟲60%的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約為56%。
更重要的是,昆蟲的膽固醇含量比一般常見食物低。蟋蟀的膽固醇單位含量約為105毫克,蝗蟲約為66毫克。與之對應,雞蛋的膽固醇含量約為372毫克,是上述兩種昆蟲的3~6倍。

最后,昆蟲還蘊含人類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要知道,微量元素也是人體內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之一,缺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缺碘會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疾病等。
發育初期的蚱蟬,鐵含量是瘦豬肉的28倍左右,蛾毛蟲的鐵單位含量則達到31~77毫克。此外,蜂蛹體內維生素A的含量超過牛肉,維生素D的含量則是魚肝油的10倍,它還含有數十種對人體有益的酶以及鍺、硒、鋅、鈣等;蚱蜢、蟋蟀和甲蟲則富含維生素B9。
一些昆蟲身上還含有幫助消化脂肪的抗氧化劑和酶抑制劑,這意味著,食用部分昆蟲有助于消除高膽固醇和肥胖。
早在2013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就發布了相關報告《可食用昆蟲:食物和飼料保障的未來前景》。
報告指出,許多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鐵和鋅,含量甚至超過傳統肉類。同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還指出,就全球范圍來看,昆蟲已經是至少20億人口飲食中的一部分。
2018年,《自然》旗下期刊《科學報告》刊發的一個研究表示,吃螞蚱可促進有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菌群。
總體而言,昆蟲以小小身軀,承載了人類所需的多種營養,在世界人口日益膨脹的當下,補充了食物來源,尤其是肉類來源。
除了營養豐富,食用昆蟲還有其他優點。首先飼養昆蟲很環保。
在大部分貧困地區,食用的昆蟲都抓取自大自然,屬于純天然食物。而蠶、蟋蟀、蜜蜂、黃粉蟲、螞蟻、家蠅等少數昆蟲,因自身的特點,開始被成規模飼養。
從養殖階段來看,這些昆蟲是名副其實的“綠色產物”。首先,昆蟲繁殖快,產量大。一對普通家蠅,在良好的條件下,半年可繁殖后代100萬億,僅通過它們的卵,就可以得到300噸蛋白質。其次,與其他動物性食物相比,食用昆蟲投入低、資源轉化率高。為了保持體溫恒定,豬、牛、羊、雞等傳統禽畜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而昆蟲在飼養過程中無須增溫和降溫,對資源的需求就要低多了。比如,飼養蟋蟀需要的食物是飼養牛的1/6,需要的水更是只需牛的1/2000;同樣提取1克可食用蛋白質,牛肉需要的土地,是黃粉蟲的8到14倍,水則是5倍。

油炸蜂蛹

山東省樂陵市鐵營鎮孟氏飛蝗漁業小鎮螞蚱養殖基地,村民在收螞蚱。
有些昆蟲甚至可以在有機基質上成長繁殖,將低價值的有機副產品轉化為高價值的蛋白質,也就是說,蟲吃“垃圾”就能活。比如,粉虱可以在來自水果和蔬菜的干燥有機廢棄物上飼養;黃粉蟲可以在啤酒酵母渣、生物燃料等混合有機物中生長;蠟蟲可以咀嚼和進食聚乙烯PE薄膜,并利用腸道中的菌株將塑料降解,這無疑有助于緩解塑料危機。
要知道,2019年的數據顯示,全球農業廢料每年會產生價值50,421億元的有機物,如果與昆蟲養殖結合,對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農業廢料主要包括農作物殘體(秸稈、稻殼、蔗渣、樹葉)和動物便溺。
昆蟲養殖不需要抗生素,且排放的溫室氣體少,對環境非常友好。還是拿黃粉蟲做例子,雞的碳排放量比黃粉蟲高32%~167%,牛的碳排放量則是黃粉蟲的6~13倍。
其次,推廣食用昆蟲對貧困地區人們的糧食安全和生計有著重要作用。目前,全球約有10億貧困人口,將昆蟲作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泰國東北部的依森,是泰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當地的孩子往往在前一天晚上捕捉蟋蟀,油炸后第二天帶到學校做午餐,對于他們來說,這些油炸昆蟲是能吃上的最好的肉食品。
在貧困地區,昆蟲的采集和養殖還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并產生經濟效益。比如,在非洲南部,婦女和兒童會通過收集可樂豆木毛蟲,賺取生活費,隨著時間的積累,一個價值數百萬元的產業逐漸形成。
在柬埔寨,非政府組織DCA通過教授養殖昆蟲,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如今,昆蟲養殖、烹飪已經成為消除柬埔寨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這樣看來,食用昆蟲仿佛百利而無一害?
其實,還是存在一些風險的。
一些昆蟲中含有致病微生物或者寄生蟲,如竹蟲腸道內可攜帶沙門菌、志賀菌(也稱痢疾桿菌)等致病菌,食用不當會有被感染的風險。一些昆蟲的某些部分含有有毒物質,如松毛蟲幼蟲體表的毛有毒,只有去除有毒部分后才能食用。極少部分昆蟲與其他節肢動物(如蝦、蟹等甲殼類動物及軟體動物等)含有共同的過敏原,食用不當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
對此,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云南省昆蟲學會理事長楊大榮表示:“除了膜翅目等部分種類的蛋白,會使幾萬分之一的人產生異性蛋白過敏外,昆蟲是非常安全的一種食品。”

可食用昆蟲
目前,從FAO(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其他科研機構發表的信息來看,捕獲或者養殖的各種昆蟲,細菌和病毒的風險并不比其他的食材更高。不管是直接熟制食用,還是經過現代食品加工作為原料,昆蟲的病毒和細菌風險都可以很好地掌控和規避。
在中國,養殖昆蟲的產業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昆蟲主要被用于處理農業肥料等垃圾,或者做飼料。
比如,黃粉蟲幼蟲是人工養殖最理想的飼料用昆蟲之一。黃粉蟲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一個生長周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3~4個月即可收獲出售,一年可飼養四季。目前,在山東、天津等地,黃粉蟲的養殖已經形成規模產業,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云南一些地區因地理、歷史等原因,都保留著食用昆蟲的風俗,到當地旅游的游客,應該都聽說過“昆蟲宴”,油炸蜻蜓、涼拌螞蟻蛋(大黃蟻的卵)、油炸椰子蟲、油炸知了、油炸花蜘蛛,應有盡有。
不過,對于大部分國人來說,食用保持昆蟲原型的食物,還是有點下不去嘴。楊忠岐就表示,食用昆蟲產業化,還需國人克服心理障礙。
其實,對于已經失去或隱藏了本來面貌的昆蟲食品,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吃了一些。比如,健身人士經常吃的進口蛋白粉,大部分是由碾碎的蟋蟀制作而成;楊梅里有果蠅幼蟲,大米中有米蟲,它們都有可能進入我們口中,成為我們額外攝入的蛋白質。
正如江蘇省農科院休閑農業研究所主任廖懷建所說:“一個人一生中至少會吃13只蟲子。”
昆蟲除了食用,還在醫學領域做過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共收載藥用昆蟲及產品13種,還有9種昆蟲參與了80多種中成藥配方。
例如,從蜂膠中提取的咖啡酸苯乙酯能夠治療白內障等眼科疾病;蒼耳蠹蟲可促使中性粒細胞和少數淋巴細胞增生吞噬細菌,起到解毒排膿、消腫止痛的作用;美洲大蠊干燥蟲體的提取物則是康復新液的主要成分,能夠起到活血化瘀、解毒消積的功效。
除了食用和醫用,昆蟲還有另外八種利用方式,分別是工藝與娛樂昆蟲、天敵昆蟲、飲料用昆蟲、教材用昆蟲、工業原料用昆蟲、改良土壤昆蟲、醫用昆蟲、授粉昆蟲和指標生態昆蟲。
小小的昆蟲,千百年來持續不斷地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自然資源日漸枯萎的未來,我們還將繼續依靠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