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語 編
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這是現代科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但除這一觀點之外,還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類的祖先是魚。
在科學家看來,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是合弓動物,作為爬行動物的一個類群,最初它們也是從水里出來的兩棲類的后代,再往前推算,兩棲類動物又是由肉鰭魚類進化而來的。也許,人類在某些方面還真的帶有魚的特點。科學家首證:人類中耳由魚鰓演變而來。

底棲魚類的噴水孔
人能夠擁有如此靈敏的聽力,是因為有中耳的存在,中耳處于內外耳之間,是聲波傳導的主要部分。中耳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鼓室、咽鼓管、乳突竇和乳突小房,其中鼓室是最重要的部分,并且還包含3塊聽小骨。而咽鼓管就是連接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一般情況下咽口和其中的軟骨部都處于閉合狀態。只有在進行吞咽、打哈欠和唱歌等類似的活動時,才會打開讓空氣進去,保持鼓膜兩側壓力的平衡,這樣就可以維持鼓膜正常的振動。而在此次的研究發現中,科學家就從遠古魚類的演化殘跡里,發現了咽鼓管和中耳的聯系。
事實上,早在幾個世紀之前,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魚類和現代物種之間具有密切聯系。
甚至早前就有充分的胚胎和化石證據表明,人類中耳由魚類的噴水孔演化而來。但是經過百余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始終沒有找到噴水孔從何而來的答案。
大家可能要問,噴水孔不是一些魚類用來呼吸的器官嗎,和人類的中耳又有什么關系?我們先來看看噴水孔對魚類的重要性。

多鰭魚
在現生的底棲軟骨魚中,它們沒有骨質的鰓蓋,所以無法通過口腔與鰓蓋交替開閉完成呼吸。比如角鯊、鏟鼻鯊和犁頭鯊等。它們需要從海底沙子中獲得食物,甚至有些還經常藏在海底的沙子中捕獲獵物。這個時候,它們既沒有辦法用口腔呼吸,也沒有辦法像大白鯊等進行沖擊呼吸,于是它們就會使用眼睛后面的噴水孔呼吸。而噴水孔內部有頜弓、舌弓以及位于二者之間的舌頜囊,三者共同作用下,使得噴水孔具有吸水或吸進空氣的作用。所以噴水孔對于這些底棲魚類十分重要,它們甚至在進食的時候都可以呼吸。其中多鰭魚就是現今所有魚類中,使用噴水孔進行呼吸最得心應手的一種原始魚。實驗證明,當魚缸被罩住時,多鰭魚吸入的空氣中,有93%來自噴水孔,當把罩子取下之后,只有40%左右的空氣來自噴水孔。
而實際上,關于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由魚演化而來的研究中,證據都指向多鰭魚。科學家杰弗里·圣西蘭在1789年第一次發現這種魚的存在,經過研究,發現多鰭魚鰭條中只有一根中軸骨。由此圣西蘭還建立了魚到哺乳動物比較解剖的序列,最早將魚和四足動物,以及人類聯系在一起。
在這些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化石,發現了人類器官演化和魚類器官的關系。國際學術期刊《生態和演化前沿》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也首次解釋了人類中耳由魚鰓演變而來。其中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分別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蓋志琨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敏。
這些化石,是科學家近20年來,先后在浙江長興、云南曲靖找到的,分別是4億多年前的曙魚和第一鰓囊中完整保存鰓絲印痕的寬甲魚化石。
曙魚化石是一種最為原始的真盔甲魚化石,屬于具有三維立體軟骨腦顱保護的珍貴樣本,盡管只有人的指甲蓋那么大。
中國科學家團隊,將這些化石拿到瑞士蘇黎世的瑞士光源,進行無損掃描。隨后應用三維重建軟件對曙魚的腦顱進行三維虛擬復原,幾乎重現了曙魚所有腦區、感覺器官及頭部神經與血管的通道。整個復原過程歷時五年,結果讓科學家們十分驚訝。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曙魚腦神經的精準復原中,發現了第一鰓囊的存在,并沒有得到其中是否有鰓絲的證據。這些化石為解開脊椎動物頜的起源提供了關鍵證據,也為解開噴水孔的起源立下了汗馬功勞。

發現于浙江長興的4.38億年前的曙魚腦顱化石

發現于云南曲靖的4.1億年前的寬甲魚化石,保存了鰓絲的結構。
得到如此有力的證據后,為了進一步探索最后的謎底,研究團隊開始前往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地層,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化石發掘。云南曲靖地處云貴高原,曾經在志留紀到泥盆紀時期出現過海洋,因此這里素有“古魚王國”和“4億年前人類遠祖發源地”之稱。終于在2017年,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在曲靖面店水庫附近,挖掘出了大量的西山組深灰色粉砂巖。而第一個完整保存鰓絲印痕的寬甲魚化石材料,就是從這些砂巖中找到的。該化石進一步證明了盔甲魚眼睛后的第一鰓囊,擁有具有正常呼吸功能的鰓,并且可以通過鰓絲進行氧氣交換。從而證明了魚類等脊椎動物的噴水孔起源于退化的鰓,也就是說,人類的中耳就是從魚鰓演變而來的。
那么噴水孔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從呼吸器官演變成聽力器官的呢?研究團隊為我們構建了噴水孔從硬骨魚向四足動物的演化歷程,并由此建立了噴水孔從無頜類的鰓到人類中耳的演化序列。
目前現生的硬骨魚中,已經有99%的真骨魚類在演變的過程中把噴水孔丟失了,只有少數最原始的種群,比如前面提到的多鰭魚還存在。在現今發現的化石證據可以表明,早期硬骨魚類在水中可以用噴水孔和嘴進行呼吸。
當第一批肉鰭魚類向四足動物演化的時候,它們的噴水孔可以幫助其離開水域,并在登上陸地后,為呼吸空氣進行一種預適應。
隨后在2004年,科學家朱敏在對云南曲靖發現的一種最原始的四足形魚類——肯氏魚化石的研究中,發現他們的上頜骨和前頜骨裂開,重新組合后,最終發現魚類的外鼻孔經過斷裂帶深入口腔后形成內鼻孔。
在這之后,魚類才真的開始用鼻孔呼吸,而此時噴水孔呼吸的作用逐漸下降。隨著不斷對陸地環境的適應,四足動物不得不發展新的感官。于是它們開始對自己的噴水孔進行修飾,使之逐漸演化成中耳腔,也就是鼓膜室。隨后舌頜骨和相連的方骨和關節骨,也開始逐漸變小,最終進入中耳。這就是在中耳中發揮巨大作用的三塊聽小骨——鐙骨、錘骨和砧骨。最后這些器官不斷優化,四足動物不斷演化,才最終形成了人類現在的中耳。
盡管我們可能覺得咽鼓管的功能并沒有很大,但是它曾經是魚類重要的呼吸通道,也側面說明了噴水孔從呼吸器官逐漸演變為聽覺器官的神奇之處。由此可見,生物的演變真是一個奇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