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強
236500 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人民醫院,安徽阜陽
進展性腦梗死(PCI)是指發病后6 h~2 周內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呈階梯式加重,直至出現嚴重神經功能損傷的疾病[1]。臨床將PCI 稱為惡化性腦梗死,其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且致病因素復雜、預后效果差,社會、環境、生理等多種因素均可導致患者腦部神經功能進行性惡化。為避免危及患者生命,需及時進行治療,臨床常選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進行常規治療,可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臨床癥狀。但單一使用藥物雖可延緩疾病進展,但臨床效果欠佳。有學者指出,替羅非班與抗血小板藥物聯合治療PCI,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2]。
為進一步明確其治療價值,本研究選取80例PCI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省阜陽市界首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P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各40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15例;平均年齡(65.71±5.82)歲;平均進展時間(15.12±9.42)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11.82±4.72)h;合并癥:高血壓12 例,糖尿病18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4例;平均年齡(65.72±5.81)歲;平均進展時間(15.14±9.41)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11.84±4.76)h;合并癥:高血壓14 例,糖尿病16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MRI、CT 檢查確診PCI 者;②發病時間<24 h者;③無藥物禁忌證者;④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4~24 分者;⑤NIHSS評分進展≥1 分;⑥24 h 內神經缺損癥狀進行性加重者;⑦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3]。
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者;②起病時間窗不明確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有腦出血病史者;⑤合并嚴重臟器功能損傷者;⑥精神及意識障礙者;⑦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方法:對照組采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阿司匹林(生產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 次/d;氯吡格雷[(生產廠家: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80029]口服,75 mg/次,1 次/d。持續治療3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生產廠家:武漢遠大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1165)治療,以0.4 μg/(kg·min)速度靜脈滴注,連續輸注30 min;之后以0.1 μg/(kg·min)速度靜脈滴注,持續滴注72 h。為避免其他因素影響治療及預后效果,醫師在經相關檢查確診后需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明確PCI發生原因、治療方案等,同時做好用藥及心理疏導等工作,使其在治療中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影響用藥效果。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①根據NIHSS量表評分情況判定療效:a.顯效:NIHSS 評分減少≥90%;b.有效:NIHSS 評分減少45%~90%;c.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NIHSS 評分(分值0~42分,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紅細胞凝集指數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③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輕度出血、惡心嘔吐及呼吸困難。④參考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估兩組患者預后效果,分值1~6 分,0 分為完全無癥狀,1 分為無明顯殘疾,2 分為輕度殘疾,3 分為中度殘疾,4 分為重度殘疾,5 分為嚴重殘疾,6 分為死亡。0分、1分、2分為預后理想。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紅細胞凝集指數、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紅細胞凝集指數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nNIHSS評分(分)紅細胞凝集指數(%)ADL評分(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012.39±2.556.52±1.688.47±0.726.31±0.5432.02±9.6362.24±6.14對照組4012.24±2.3911.32±2.788.65±0.747.68±0.6132.52±8.6158.25±4.62 t 0.2719.3461.10310.6350.2253.284 P 0.7870.0000.2730.0000.807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觀察組預后理想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n(%)]
PCI 發生率較高,具有進展快、病情危重等特點,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后神經受損情況較為嚴重。研究發現,PCI 多發生于腦卒中后6 h~7 d,此類人群受其他因素影響,錯失最佳溶栓治療時機,導致病情加重[4]。在針對PCI 進行治療時,以保護腦組織、清除氧自由基為主。PCI 的發病機制相對復雜,有效循環血量降低、感染、高血壓、高血糖等均可加重PCI患者病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顱內血管狹窄部位存在血栓。有學者研究發現,若PCI患者存在前循環大血管閉塞,需展開手術,可通過血管搭橋緩解神經損傷[5]。此外,身體血糖水平持續升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致使身體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不僅影響腦組織灌注情況,亦可加速患者病情進展,因此,在PCI治療中需以改善血栓、保護受損神經細胞為主,但在治療過程中需結合患者病情,合理控制藥物劑量,避免影響整體療效及安全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為治療PCI 常見的抗血小板藥物,前者可拮抗血小板環氧化酶,在減少血栓素生成的同時發揮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后者可抑制二磷酸腺苷結合血小板受體,抑制病情進展,但單一使用無法達到預期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預后理想率高于對照組,可見替羅非班聯合抗血小板藥物在控制PCI病情中效果理想。分析其原因,替羅非班是一種高選擇性的可逆非肽類GPⅡb/Ⅲa 受體拮抗劑,使用后通過拮抗該受體可改善患者內皮功能;該藥物有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應用于PCI治療中不僅可抑制微血栓的形成及脫落,亦可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緩解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將替羅非班與抗血小板藥物聯合后,可在血小板聚集血管通路上發揮阻礙或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阻礙腦部病灶處血栓的形成,在合理改善病灶部位血運流動異常情況的同時,促使疾病發生轉移,且藥物聯合可發揮協同作用,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聯合抗血小板藥物可明顯改善PCI 患者臨床癥狀及預后效果,值得借鑒及參考。但本研究方案設計較為簡單、納入樣本數據有限,尚未明確替羅非班聯合抗血小板藥物對患者血流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后期需優化研究方案,通過多指標、大數據的對比,為臨床提供更高質量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