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燕
225500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泰州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發病率、致殘率較高,多發于合并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疾病的患者中[1]。臨床常見腦梗死患者吞咽困難,難以正常進食,不僅影響患者營養物質攝入與吸收,也會影響患者語言功能、神經功能等,給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2]。此外,吞咽功能障礙很容易導致誤吸,患者出現進食恐懼,飲水時容易發生嗆咳,導致肺部感染與脫水等不良現象產生,病情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因此,當腦梗死患者發生吞咽障礙時應當盡快給予有效干預措施。相關研究顯示,給予腦梗死患者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通過訓練吞咽功能、指導其生活鍛煉的方式,能夠較好地改善患者病情,減輕吞咽障礙對患者的不良影響,提高其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3]。本研究旨在評估綜合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2021年3月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60 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0~84 歲,平均(69.92±5.8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16 h,平均(6.82±1.32)h;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9~13 分,平均(11.23±0.67)分。研究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51~82 歲,平均(68.89±5.8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14 h,平均(6.80±1.36)h;GCS評分9~14分,平均(11.26±0.65)分。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均存在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癥狀;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較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如肝腎功能障礙;②合并精神疾病,無臨床護理配合能力者;③存在意識障礙者;④發生多器官衰竭者;⑤中途退出者。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給予患者病情持續監測護理、藥物治療及腸內營養支持護理等。以圖文展示、實踐模擬等方式,指導患者進行空吞咽、點頭式吞咽及交替吞咽等訓練,提高患者吞咽功能。研究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①心理干預:主動與患者溝通,除了語言,還可以通過寫字板、肢體動作等方式與患者交流,拉進護患之間的距離,以獲得患者的信任。②吞咽功能訓練:每日開展吞咽功能訓練指導,協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臥位,以冷棉棒刺激患者咽部,操作時保持動作快速并控制動作力度,操作中指導患者做空吞咽或吹氣動作。開展舌肌訓練,檢查患者舌肌功能,以消毒舌鉗作為輔助工具展開舌肌訓練。吞咽訓練中,指導患者進行自發性喉上抬動作、咽肌運動訓練、聲帶閉合動作訓練等,鼓勵患者每日早晚進行自主訓練,30 min/次,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可從旁觀察指導。③被動訓練干預:部分患者不具備自主訓練能力,可給予輔助被動訓練。協助患者進行頸部與舌部的活動,適當性增強吞咽刺激,緩解功能障礙。同時可配合視頻講解,使患者對如何展開吞咽功能鍛煉形成更準確的認識。每日輔助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并逐漸過渡到自主吞咽鍛煉。④吸吮訓練:指導患者模仿嬰兒吸吮奶嘴與吸奶的方式開展鍛煉,30 min/次,3 次/d。⑤攝食訓練:注意選擇患者進食的體位、食物的形態及一口量。a.體位:患者取30°仰臥位,頭部前屈,偏癱者以枕墊起肩部,護士位于患者健側。b.食物的形態:應根據吞咽障礙的程度選擇食物的形態,選擇密度均勻、有適當的黏性、不易松散、通過咽及食管時容易變形的食團。c.一口量:每次最適于一口吞咽的攝食量,正常約20 mL,先嘗試3~4 mL,后酌情增加。食物入口后囑患者反復吞咽,既有利于刺激誘發吞咽反射,又可去除咽部食物殘留。⑥日常生活能力鍛煉:指導患者掌握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技巧,在每日進行吞咽功能自主訓練的同時,還可學習疊衣服、擦臉、鋪床等技巧,通過轉移注意力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自主倒水及飲水,在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中不斷加強吞咽訓練。⑦綜合發音訓練: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開展舌部主動運動或被動運動鍛煉及口頰部主動或者被動鍛煉,指導患者完成發音運動屏氣鍛煉。患者將雙手支撐在椅面上,進行屏氣與推壓等動作,迅速將手松開并發音,可使患者跟隨音樂節拍進行單字、單音訓練,進行閉口、張口、聲門開放與閉合等多個動作,對口唇部的肌肉進行有效刺激,增強患者聲門閉鎖能力。⑧重度吞咽困難者的康復訓練:大多數腦梗死合并吞咽障礙患者,處于危重期時要進行鼻飼。鼻飼護理主要為患者選擇小口徑、彎曲度恰當的胃管,在進食之前觀察鼻飼管的位置,確定胃管在胃內后方可注入食物,灌注前需確保胃內殘留食物<100 mL,鼻飼量為200~400 mL/次。注入食物速度不要太快,食物溫度應當在40℃左右,注入后保持患者靜止,并將床頭抬高30~60 min,鼻飼后做好患者口腔清潔護理工作。
觀察指標:①吞咽功能。采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價患者的吞咽功能,滿分5 分,吞咽功能越好則分數越低。②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總分42 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受損越嚴重。③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④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我院自制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4.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洼田飲水試驗、NIHSS及ADL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洼田飲水試驗、NIHSS 及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洼田飲水試驗、NIHSS及ADL評分均優于護理前,且研究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洼田飲水試驗、NIHSS及ADL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洼田飲水試驗、NIHSS及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n洼田飲水試驗NIHSS評分ADL評分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303.26±0.552.03±0.2716.23±4.309.27±2.0352.30±5.8371.72±4.26對照組303.31±0.612.75±0.2916.27±4.2614.03±2.6351.23±5.7864.75±5.03 t 0.3339.9530.0367.8470.7145.792 P>0.05<0.05>0.05<0.05>0.05<0.05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72±1.34)分,高于對照組的(93.64±2.0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84,P<0.05)。
腦梗死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致殘率較高。而腦梗死發生吞咽障礙一般因腦梗死后球麻痹而導致,其發病率為30%~50%。腦梗死患者合并吞咽障礙后進食較為困難,容易出現進食嗆咳及誤吸現象,對患者氣管與肺部造成傷害,加重患者病情。此外吞咽障礙的發生也會影響患者交流能力,且腦梗死患者多伴隨神經功能損傷,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4]。因此,臨床對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時,不僅要改善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也需要減輕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綜合護理干預下,能夠從心理干預、吞咽功能訓練、被動訓練干預、攝食訓練及生活能力鍛煉等方面對患者展開護理工作,既有利于患者病情緩解,又能夠使患者保持情緒穩定,更好地配合臨床護理工作,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控制與改善病情[5-6]。
本次研究中,在綜合護理干預下,患者的病情獲得較好的改善,且患者滿意度更高。綜合護理干預,通過持續對患者進行吞咽功能訓練,以加強吞咽刺激的方式緩解吞咽功能障礙,對于部分不具備自主訓練能力的患者,配合輔助工具指導,展開多種模式講解,都有利于提高患者吞咽功能,改善吞咽障礙癥狀[7-8]。綜合護理干預幫助指導患者掌握多種日常生活技能,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病情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該措施有效減輕神經功能缺損,促進患者病情恢復[9-10]。患者滿意度是評價患者臨床依從性的重要指標,綜合護理干預中,通過增進與患者交流,給予患者心理安撫等方式,較好地獲得患者認同與配合,因此提高了患者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洼田飲水試驗、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可見綜合護理干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患者進行情緒疏導,指導患者開展吞咽訓練、進食訓練及發音訓練,同時有效增強患者的舌頭、臉頰、喉頰等部位的靈活性,更好地恢復吞咽功能。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夠促進腦梗死吞咽障礙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且患者滿意度較高,建議應用并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