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愛 姚娜(通信作者) 李兆燕 謝娟
650011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云南昆明
目前,早產兒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醫護人員在早產兒住院期間對其早產兒家屬的短期宣教和指導。在早產兒住院期間,醫護人員鼓勵父母探視和參與照顧早產兒,指導護理早產兒的方法,出院時囑咐家屬如何護理早產兒、交代注意事項和定期到院復查,但由于出院后沒有醫護人員在旁及時指導,家屬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詳細的照護知識,效果往往較差。早產兒從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出院后,可能會面臨一系列醫療和發育方面的挑戰,家屬面臨著撫養脆弱兒童的艱巨任務。如何整合健康教育模式、優化弱勢兒童教育成果,是目前早產兒健康研究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選取100 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旨在為早產兒家屬提供照護教育、情感支持的新模式,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5月-2022年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NICU 收治的100 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 例。研究組男29 例,女21 例;胎齡31~35 周,平均(32.51±2.19)周;體重1.21~2.46 kg,平均(2.01±0.38)kg。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胎齡31~36 周,平均(32.56±2.23)周;體重1.25~2.45 kg,平均(2.03±0.41)kg。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早產兒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胎齡<37 周的早產兒;②出生后24 h 內入院,生命體征基本穩定,血流動力學穩定,住院時間>2周[1];③無嚴重感染或其他并發癥。
排除標準:①生命體征異常,存在死亡風險的早產兒;②合并嚴重感染或并發癥者;③早產兒父母存在嚴重交流障礙;④早產兒父母每日參與照護時間<8 h;⑤無法配合研究者。
方法:對照組予以早產兒常規護理。遵醫囑對早產兒進行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呼吸道護理、日常保暖工作,提供合理喂養;加強對家屬的基礎性宣教指導,將護理難點、喂養難點等相關注意事項詳細告訴家屬,確保早產兒生命安全。研究組給予早產兒健康教育模式:①成立研究小組:研究小組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對新生兒科醫生、護士以及早產兒家屬進行約談,采用KAN0 模型問卷征詢家屬對早產兒的護理需求,擬定護理方案,結合早產兒家屬需求,按照早產兒的發育特點建立相關教育課程[2]。②培訓師資:在新生兒科護士長的組織下,對新生兒科的專科護士進行早產兒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并對各個護士進行考核,以便更好地完成對早產兒家屬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培訓每期3次,每周組織1次,培訓內容包括知識講授、學習技術性護理技能、開展家屬間經驗交流和提問、針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等。③采用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方法,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定期為早產兒母親發送健康教育內容,并且針對內容進行授課。④出院前1周邀請家屬進入NICU 和新生兒病房進行參與式照護操作培訓。⑤成立志愿者團隊,針對過渡期家庭病房的早產兒開展輔助指導,制定出早產兒過渡期家庭參與式護理方案。⑥建立早產兒線上教育平臺,指導早產兒家屬使用該平臺定期填寫孩子的生長信息,保證早產兒出院后能夠接受延續照護,在出院1個月、3個月后對早產兒母親進行隨訪。⑦質量控制,研究者要經常對所授課程及實施過程進行巡查,每月至少巡查1次,巡查內容包括培訓的理論知識、技術性的操作技能、培訓效果、師資質量、家屬培訓后的反饋等。
觀察指標:①在出院后3 個月對早產兒家庭主要照護者進行隨訪,采用早產兒連續護理認知水平測評量表評估照護者育兒認知水平,包括日常照護相關知識與技能、疾病防護相關知識與技能、康復相關知識與技能及社會服務相關知識,分數越高說明認知水平越高[3]。②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評估表簡表評估兩組早產兒出院時及出院3個月后的生活質量,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③出院1年后,評估早產兒生長發育、智能發育情況,包括精細運動、適應能力、大運動、社會行為及語言,每個項目均采用百分制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該項能力越強。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早產兒照護者育兒認知水平比較:研究組日常照護相關知識與技能、疾病防護相關知識與技能、康復相關知識與技能、社會服務相關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照護者育兒認知水平比較(±s,分)

表1 兩組早產兒照護者育兒認知水平比較(±s,分)
組別n日常照護相關知識與技能疾病防護相關知識與技能康復相關知識與技能社會服務相關知識研究組503.72±0.523.81±0.444.01±0.344.01±0.34對照組503.31±0.613.20±0.633.40±0.653.31±0.82 t 3.6165.6135.8804.517 P<0.05<0.05<0.05<0.05
兩組早產兒出院時、出院3 個月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出院時,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 個月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出院時、出院3個月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早產兒出院時、出院3個月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n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研究組5028.15±2.2626.12±2.15對照組5028.12±2.2822.01±2.79 t 0.0668.250 P>0.05<0.05
兩組早產兒生長、智能發育情況比較:研究組精細運動、適應能力、大運動、社交行為及語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生長、智能發育情況比較(±s,分)

表3 兩組早產兒生長、智能發育情況比較(±s,分)
組別n精細運動適應能力大運動社交行為語言研究組5090.15±10.3091.12±10.2497.79±12.1993.17±12.1990.25±10.39對照組5082.75±12.1983.19±12.1588.15±15.3085.47±15.2183.17±12.15 t 3.2783.5283.4842.7933.131 P<0.05<0.05<0.05<0.05<0.05
早產兒是指胎齡<37 周的活產嬰兒,普遍體重<2.5 kg、身長<45 cm。國內相關研究指出,我國早產兒約占所有新生兒的12.7%~20.8%[4]。在臨床上,由于早產兒臟器和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普遍存在適應能力較差、喂養不耐受、生長發育困難等問題,若不能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會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早產兒救治成功率越來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單純依靠醫務人員無法為早產兒生長發育提供全面的保障,家屬認知水平對促進早產兒的成長發育具有關鍵性作用[5]。而在傳統健康教育模式中,內容輸出較為機械、持續時間較短,無法培養家屬形成良好的認知水平,不利于后續早產兒照護。而構建系統化健康教育則具有諸多優勢。首先,對家屬從入院、住院到出院后隨訪均進行一系列計劃、針對性和科學的健康教育,幫助家屬盡快了解早產兒照護知識,及時消除特殊監護和治療帶來的恐懼心理[6]。另外,通過持續傳授早產兒護理知識與技巧,包括保暖、喂養、預防感染、日常活動觀察等,可幫助家屬建立良好的護理能力和信心[7]。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日常照護相關知識與技能、疾病防護相關知識與技能、康復相關知識與技能、社會服務相關知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研究組照護者認知水平更高,這可能與系統化健康教育更全面、更具針對性有關。另一組數據顯示,出院時,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3個月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研究組早產兒生活質量更高,這可能與照護者認知水平更高、護理更到位等相關。出院1年后,研究組精細運動、適應能力、大運動、社交行為及語言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研究組生長發育更全面,這可能與其家庭護理水平更高有關。
綜上所述,構建系統化早產兒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家屬認知水平,提高早產兒生活質量,對提高喂養質量、改善生長發育水平均具有積極意義,建議應用并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