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瑩瑩

輕傷害案件一體化辦理機制新聞發布會現場
近年來,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全面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檢察履職中釋放司法善意、減少社會對抗、修復社會關系。但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絕不意味著“一寬到底”。當寬則寬、該嚴則嚴,才能最大限度減少社會對立面,促進社會內生穩定。輕傷害案件常見多發,多因家庭、鄰里或者偶發矛盾引起,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案件。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建立輕傷害案件一體化辦理機制,制定工作指引切實提升司法質效、推動訴源治理,實現輕傷害案件引發社會矛盾的實質性化解,讓人民群眾從每一起身邊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輕傷害案件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損傷程度達到《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中輕傷標準的案件,根據我國《刑法》第234條第1款的規定,法定刑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曹化指出,當前輕傷害案件的發生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案件數量持續處于高位,是常見、散發于人民群眾身邊的案件。2020年以來,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共受理審查起訴輕傷害案件158件180人,占普通刑事犯罪案件的9.7%,受理案件數占公安移送審查起訴案件總數的前五位;二是案發起因相對集中,因婚姻家庭、親友鄰里等民間糾紛或偶發性矛盾引發的案件占比達80%以上,多為熟人之間引發的矛盾糾紛;三是犯罪情節較為輕微,約60%的案件均系一時沖動,“一拳一腳”等徒手傷害行為導致被害人構成輕傷,有預謀的蓄意傷害行為較少;四是涉及人民群眾人身權利,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案件能否公正處理、矛盾糾紛能否妥善化解將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輕傷害案件一體化辦理機制,是指針對輕傷害案件統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控告申訴、檢察技術、理論研究等檢察職能,對輕傷害案件實行專業化、集約化、一體化辦理。主要目標包括:全面細致審查證據,查明案件事實;深挖案件深層次原因,厘清案情原委;解開涉案人員心結,化解矛盾糾紛;針對根源性、類型性問題綜合施治,開展訴源治理;精準把握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充分體現當寬則寬,該嚴則嚴。
檢察院如何能動履職,尋找輕傷害案件“最優解”?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曹化主要從堅持以司法辦案為中心、以全面協調發展為導向、以訴源治理為目標三個方面,全方位介紹了輕傷害案件一體化辦理機制。
一、堅持以司法辦案為中心,實現案件審查全景化。一是落實刑事政策。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對常見多發的因婚姻家庭、親友鄰里等民間矛盾糾紛引發的輕傷害案件,體現當寬則寬,對主觀惡性大、情節惡劣的輕傷害案件,堅持依法從嚴懲治,體現當嚴則嚴;積極推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通過釋法說理、證據開示、量刑協商等方式,促使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真誠悔罪,引導被害人接受從寬處罰意見,將矛盾化解在終局性訴訟結論作出之前。二是有效引導偵查活動。將證據審查前移至偵查前端,依托本區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對輕傷害案件實現提前介入全覆蓋,在全面收集證據基礎上圍繞輕傷害案件特點,加強對案發原因、涉案人員關系、家庭工作背景、前科劣跡、行為手段、傷害后果、認罪悔罪和賠償諒解等情況的調查,對主觀惡性大、情節惡劣的案件從嚴辦理,協同偵查機關全面開展“偵審同步”審查,引導偵查機關依照社會危險性量化評估標準,嚴格適用刑事拘留等羈押措施,為案件準確處理、矛盾實質性化解奠定基礎。三是依法履行辦案職責。堅持以社會危險性作為批準逮捕的核心條件,對具有社會危險性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批準逮捕決定;全流程動態評估羈押必要,及時變更強制措施,精準運用大數據手段助力非羈押強制措施適用;對雙方已達成賠償諒解協議且履行完畢、社會關系已經得到修復、符合不起訴條件的,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并根據案件性質特點及雙方當事人具體情況,選擇適用恰當的非刑罰處罰措施,對被不起訴人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檢察意見,對被不起訴人給予行政處罰、政務處分或其他處分等,實現懲戒與教育并行,做好不起訴“后半篇”文章。
二、堅持以全面協調發展為導向,實現檢察履職一體化。一是整合民事檢察職能,以民事調解促刑事和解。針對輕傷害案件和解工作的關鍵在于了解民事糾紛解決的特點,為雙方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協助收集證據、協調法律援助,并在刑事案件辦結后,對民事權益仍然受損的當事人,經審查屬于提起訴訟確有困難的特殊群體的,依法支持其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助力刑事案件矛盾化解。二是做實行政檢察工作,以監督履職促依法行政。針對在輕傷害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的線索,及時開展監督,強化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依托本區行政檢察協調小組,加強與行政機關溝通協作,監督糾正行政違法行為,助力行政機關和相關單位改進工作、完善治理,提升區域治理現代化水平。三是源頭開展公益訴訟線索核查,以督促整改促公益保護。
三、堅持以訴源治理為目標,實現定分止爭多元化。一是發揮司法救濟功能。全面了解輕傷害案件被害人受不法侵害造成損失情況及生活困難情況,對符合國家司法救助條件的,由一體化辦理專班成員及時依規提供多元化救濟渠道,主動協調民政、殘聯、街鎮等相關部門開展幫扶,形成以支付救助金為主、法律援助與訴訟救濟相配套的救助模式,實現檢察辦案與化解矛盾同步、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同頻。二是用好公開聽證手段。發揮公開聽證在輕傷害案件辦理中的釋法說理、解憂紓困作用,在本院聽證員庫中抽選契合案件特點的聽證員,確保在不批準逮捕、羈押必要性審查、刑事和解、不起訴、刑事申訴等案件中應聽證盡聽證,并邀請人民監督員參與監督,運用檢察聽證智慧,以群眾看得見、聽得懂的方式傳遞司法的力度和溫度。三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加強輕傷害案件類案研究和案例實證分析,注重特定領域、特定行業、特定群體發生輕傷害案件的原因及規律性問題的總結提煉,對其中暴露出的管理監督漏洞,根源性、類型性問題,深入開展調查核實,經查證確實存在需要糾正、整改的違法事實或者重大隱患的,及時向相關單位、部門提出針對性“檢察方案”并督促落實,進一步推動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四是引領新時代法治風尚。加強對輕傷害案件一體化辦理工作的總結推廣及典型案例的發布,形成閔行特色品牌。
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不是意味著“一寬到底”?絕不是!輕罪不是一味從寬,輕罪中有從重處罰的情節,也要從嚴處理。當寬則寬,該嚴則嚴,才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閔行區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主任徐清、第六檢察部副主任嚴正禎介紹兩個典型案例,應用輕傷害案件一體化辦理機制 給出了“閔行樣本”,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正體現了“當嚴則嚴”的原則。
“被告人李某三負責小區垃圾清運工事宜,因不滿被害人李某芳撿拾可回收垃圾繼而毆打被害老人,致被害人輕傷。”盡管檢察官圍繞案件事實及證據對被告人進行充分釋法說理,但被告人仍然拒不供述犯罪事實且拒絕賠償,情節惡劣,還堅稱系被害人自行倒地。針對這些情況,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建議法院酌情從重處罰,最終法院采納量刑建議,判處被告人李某三有期徒刑一年九個月。
群眾利益無小事,“案結”容易“事了”難,檢察官在辦理該案時并沒有簡單地一訴了之。考慮到被害人傷勢尚未得到有效醫治,檢察官將該司法救助線索移送至控告申訴檢察部門,并協助控告申訴檢察官調查、了解被害人生活、身體及家庭經濟情況。
鑒于被害人年老體弱,家庭收入微薄,且家庭成員長期患病服藥,經濟拮據,符合司法救助條件,檢察官依法依規主動進行司法救助,及時給付司法救助金,解決被害人醫療急需,幫助其走出困境。
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將始終厚植檢察“初心”的執著、“守心”的標準,秉持“如我在訴”的理念,為民司法、能動履職,以輕傷害案件一體化辦理為契機,用心用情辦好每一個關乎民生的案件,切實提升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