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169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圖/陳超

唯摩詰像《中國敦煌壁畫全集11》

無量壽佛龕《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

佛龕群《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已裁切)
本刊2022年第13期刊登的《炳靈上寺:逆行尋三寶》是此行的上篇,如今,續來了。筆者以炳靈寺169窟,這座炳靈寺的典型代表石窟,作為此行探訪炳靈寺的精彩句點。
來到炳靈寺,最不可錯過的當然是在中國石窟史上無可替代的169窟!“169窟是炳靈寺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時代最早的洞窟。”作為發現者之一,甘肅省石窟研究專家董玉祥用三個“最”界定了169窟在炳靈寺石窟中的地位。然而,或許價值越高就越神秘、越“傲嬌”,169窟并不是每位游客都適合上去的,它的位置非常特殊——在高27米的大佛右上方,離地約40米。而且早在明嘉靖年后,通往169窟的棧道就被毀了。從此,這個“三最”窟就隱藏在懸崖頂端,默默陪著大佛俯視蕓蕓眾生。如今雖修了木棧道,仍須手腳并用爬上十幾層樓高的陡梯,才能一睹尊容。
通往169窟的路如此艱險,它究竟有怎樣的魅力,讓石窟研究者和愛好者趨之若鶩呢?
首先說說“時代最早”:剛爬上陡峭的樓梯,站定喘氣,講解員小姐姐手電筒往北壁上方一指:“看,這就是你們花300元來看的!”——沒錯,正是玻璃框中這方“建弘題記”,奠定定了169窟在全國石窟界不可撼動的地位。它是中國石窟中迄今發現最早的紀年題記。在它被發現之前,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為開創于北魏的云岡石窟,河西諸石窟不會早于北魏”,但它的發現將中國石窟的開創時間向前推進了一百年,為中國早期石窟分期斷代提供了新標尺。因此,炳靈寺169窟也有了“華夏第一窟”之盛名。題記的末行“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二十四日造”,明確了此龕的重修年份。建弘元年即420年,這年,西秦太祖乞伏熾磐立次子乞伏暮末為太子,舉國上下廣開佛龕以示歡慶。在這樣的背景下,炳靈寺169窟第6龕重煥光彩,工匠在修復此龕后留下了這塊發愿文題記。從文中“神儀重暉”等描述和幾處壁畫、造像的疊壓關系分析,洞窟開窟年代實際上更早,可能要追溯到《法苑珠林》中記載的“晉太始年”即公元三世紀后半葉了。
再說“規模最大”:與莫高窟有都料(設計師)設計、布局有序的開窟方式不同,169窟則利用了一個大型的天然洞穴,沒有統一規劃,零亂開龕,根據洞窟的地形、大小、樣式,因地制宜地修整墻面,以木板加固,依山崖設龕造像或繪制壁畫,在高16米、寬27米、深15米的窟內共開出24個小龕,造像76尊,壁畫近100平方米。相較于炳靈寺其余幾平方米、甚至小到巴掌大的窟龕,169窟在規模上確實宏偉得多。

炳靈寺169窟位于大佛右側上方
對于觀眾來說,更期待的是“內容最豐富”:一個窟同時融合了印度犍陀羅、秣菟羅以及西域、當地少數民族、中原、南朝等諸多藝術風格于一體,并擁有中國現存最早的西方三圣、釋迦苦修像、維摩詰經變、釋迦多寶并坐等藝術題材,簡直是早期石窟的典范!
這里有天然去雕飾的西秦佛像。石窟的開創與禪僧們的活動密切相關,禪修需觀像。崖壁高懸佛像,是為了滿足僧人禪觀的需要。正壁是169窟中最早造像的區域。佛像大小不一,有坐有立,疏朗有致。最高的立佛造型古樸冷峻,身軀健碩,佛像的立姿與巴米揚大佛如出一轍,彰示著犍陀羅藝術風格。塑像表面彩繪幾乎全部掉落,但巖石本身橫向的赭紅色條狀色帶反而更有一種天然著色的質樸美。
這里有心中有愛,苦修不苦的釋迦牟尼苦修像。南壁下層東側,依山崖有一排圓拱式淺龕,龕內并排五身泥塑坐佛像,中間一身最為特別,這是釋迦牟尼苦修像。據佛傳故事,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決意出家后,在樹林中苦修六年,通過折磨肉體的方式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和悟道。當時,他日食僅一米一麻,瘦到“以手摩腹乃觸脊梁”“脊骨連露如筇節”,“苦修像”表現的正是此時的他。
或許中國人傳統思想更愛圓融,所以苦修題材在國內石窟寺中不算流行,但在犍陀羅系統 里更 為常見,表現也更寫實,不僅如實地刻畫太子“身肉為消盡,唯其皮骨存”的模樣,更通過雙目深陷的空洞、兩頰的松弛凹陷,讓觀者被近似骷髏的極瘦之容所震懾,被常人難以忍受的修行之“苦”打動。但面前這尊中國化的苦修像神情安詳,盡管也瘦骨嶙峋、肋骨凸起,但雙眸微閉、嘴角含笑,這神態無比清晰地傳遞了佛陀為拯救眾生而敢于犧牲的堅定。又因為內心飽含對世人的博愛,他苦而不怨,平和喜悅。肉體的“苦”與精神的“樂”,給觀者以強大的沖擊。
這里有多民族交融的西方三圣。無量壽凈土思想最初流行于南方地區,但造像以炳靈寺出現得最早。這組西方三圣即體 現了修禪觀像的目的,又融合了凈土經典,表達僧人觀想實現“往生凈土”的愿望。主尊佛頭側有墨書榜題“無量壽佛”,清楚地點明其身份。佛像面形 方圓,眼眸深遂,鼻梁高挺,唇上繪有胡須,面相有當地少數民族的特征。佛的僧只支上彩繪十字龜背紋。在中國,烏龜是長壽的象征,所以這身佛也稱為“長壽佛”。十字龜背紋在早期中亞的織錦上就出現過,小小一個紋飾,也能窺見千年以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端倪。
佛的身光非常靈動,最外層是黑白相間的火焰紋,第二圈共彩繪十身飛天,左右各兩身舞伎和三身伎樂天,舞伎翩然飛翔,伎樂天手持各種樂器,有來自中原的阮咸、古箏,有來自龜茲的束腰鼓、箜篌,有來自少數民族的羌笛,可見當時中西方樂舞在此濟濟一堂,融合交流、和諧繁榮的盛景。雖然這些人物均已氧化發黑,但是他們的手勢和姿態依然清晰可辨,邊奏邊舞,姿態曼妙,動感十足。兩側菩薩分別有墨書榜題“得大勢至菩薩”和“觀音菩薩”,恬靜柔美,尤其是觀音菩薩,扇形發髻,長發披肩,戴大耳鐺,面相與裝扮頗具少數民族風情。
這里有最會“求關注”的人——維摩詰。維摩詰在佛經中是金粟如來的居士化身,來人間教化眾生。因他“游戲神通,辯才無礙”,無人敢與他辯法,獨孤求敗太寂寞,只能裝病“求關注”。169窟留下了西秦時創作的國內現存最早的《維摩詰經·問疾品》經變畫。在這幅壁畫中,維摩詰面容俊秀,面色紅潤,完全沒有故事中描述的病態。他半臥于床榻上,與莫高窟中常見的風流雅士形象不同,少了一份咄咄逼人的辯論之氣,多了幾分豁達恬淡,與一旁的文殊菩薩如老友會面般親切交談。
169窟還有很多值得細賞的內容,比如萌萌的說法圖、“笨重”卻怡然自得的飛天、坐著“火箭”的思惟菩薩、頗有顧愷之《洛神賦》風范的女供養人……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劇透”了。相信“華夏第一窟”的美,值得你跋山涉水的付出!
注:因特窟內禁止拍照,故本文中特窟內的圖片選自《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中國敦煌壁畫全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