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門前的守護,哨所前的講述,界碑前的宣誓……
在長達4200多公里的祖國北疆邊境線上
關工委為下一代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關愛邊防線
因疫情原因,本期《記者走訪》欄目改為記者線訪形式

呼倫貝爾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汪銘前

興安盟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邵萬榮

巴彥淖爾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張元勝

本刊記者 王明輝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金秋的內蒙古,美得像巨幅畫卷。這里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國境線長達4200多公里。這么長的邊境線,如何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記者帶著獵奇心理,電話連線了頗具特色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巴彥淖爾市3地關工委“五老”代表,他們講述了祖國北疆邊境線上的關愛故事。

呼倫貝爾市邊境線總長1730多公里,是全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邊疆地區之一,共有40多個民族。剛接到電話,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汪銘前,就化作這里的“首席關愛推介官”。他說,“呼倫貝爾市內的滿洲里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被譽為‘雞鳴聞三國’的東亞之窗,有國門、中共六大展覽館、紅色秘密交通線遺址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青少年教育的‘天然課堂’”。記者注意到,2019年滿洲里國門黨建學院被中國關工委掛牌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汪主任介紹道,“國門”教育也因此成了全市關工委的一張名片。“五老”結合親身經歷,用蒙漢雙語向孩子們講述國門沿線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故事。通過參觀國門,孩子們學習了口岸紅色歷史文化,感受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記者還了解到,中俄蒙邊境線上的額爾古納市關工委在全國唯一的俄羅斯民族鄉——恩和,建立了“關心下一代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陳巴爾虎旗關工委“五老”教授孩子們馬頭琴、版刻、皮藝等特色工藝,讓孩子們深入了解草原文化。
守護好下一代心里的“國門”!呼倫貝爾市關工委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使各族孩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

興安盟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26公里,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的誕生地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源地,有20多個民族。2014年春節前,習近平總書記登上阿爾山邊防三角山哨所,看望執勤的戰士,動情地說:“今天,我和你們一起執勤站崗。”自此,為邊境線上的關愛事業“站崗”,成了興安盟關工人的座右銘。“五老”經常帶孩子們與邊防哨所的戰士們一起過隊日,講《習爺爺到哨所》的故事。提到這里,電話另一端的興安盟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邵萬榮萬分激動,“記者同志,‘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娃娃抓起’理念是我們的工作品牌,盟‘五老’報告團9年多深入全盟6個旗縣市40多所大中小學用蒙漢雙語講民族團結故事,累計1.2萬多場,受眾50多萬人次。興安盟‘一館三址’今年獲評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娃娃們在這里重溫‘紅色搖籃’的歷史瞬間,傳唱誕生于興安盟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我們也越干越起勁。”記者了解到,邊境線上的那達慕,是關工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重要平臺。“五老”組織孩子們舞起火紅的安代,唱起深情的長調,跟老額吉學習熬奶茶、炒糙米、做奶酪,用涂鴉的形式展示了摔跤、賽馬、射箭畫面,抒發了民族團結帶給他們的幸福與快樂。
為邊境線的關愛事業“站崗”!興安盟關工委讓邊境青少年共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帶來的紅利。

巴彥淖爾,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369公里,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有30多個少數民族。位于市烏拉特中旗境內的中蒙703號界碑附近的甘其毛都口岸,是我國一類陸路口岸。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張元勝驕傲地說,“這里是全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結碩果的地方,各級關工委緊扣‘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五老’常在這里對青少年進行宣講,把‘界碑’樹進邊疆孩子心中”。張主任告訴記者,烏拉特中旗關工委設立“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增強了邊境青少年的國防意識。“五老”借助“一館一室一連隊”(甘其毛都烏拉特海關邊防檢礦產展覽館、甘其毛都邊防連隊傳統教育展覽室、駐甘其毛都邊防連隊),讓巴彥淖爾的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口岸上的琮霖國際學校關工委常組織孩子們擦拭703號界碑,對上面的“中國”字樣進行描紅,詳細了解其歷史沿革及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意義。“聽了邊檢叔叔的講解,我深刻地認識到國防建設的重要意義。”蒙古族學生吉雅在日記里寫道。
用“界碑”強化口岸沿線的國防教育。巴彥淖爾市關工委使邊疆青少年在思想上強化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國門前的守護,哨所前的講述,界碑前的宣誓……北疆邊境線上關工人利用這些獨特的資源,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烙進了邊境各族青少年的心里,鑄牢了孩子們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他們在北疆邊境線上,為祖國的下一代站好崗、放好哨、守好邊,為下一代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關愛邊防線,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