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菲
隨著人們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出行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出行必定依賴于各類交通工具,我國的交通運輸正在從傳統的單一依靠鐵路或者道路轉變為全方位、立體化的各類交通方式融合的局面,這滿足了人們頻繁出行的各項需求。本文以西安咸陽機場東航站區綜合交通樞紐為研究著力點,對機場綜合交通樞紐進行交通方式評估配置要素和優化組織設計要點的兩方面展開分析和研究,以期為后續類似工程提供一定參考。
城市交通網絡像人類的血液一樣,不僅傳遞著能量和信息、人和物流,而且也促進了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為了使城市交通作用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務必將城市綜合功能、運輸軌道的設立、其他運輸方式進行密切聯系,即稱為綜合交通樞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各種交通形式需要通過交通樞紐連接起來。
(2)功能完備、換乘方便的交通樞紐,引導個人交通向公共交通過渡,倡導城市交通維持健全發展。
(3)在城市中,將進行集中建設策劃局限的地表及地下能源,以滿足高效、方便、安全的換乘需求,確保城市交通結構的完善,及客流量的有效疏散。
巨大的綜合交通樞紐設立,還具備兩個優勢:①由于建造范圍宏大、性能雜亂、影響深刻,亦或許成為城市建設重心,將帶領周邊經濟的發展;②成為城市組織的關鍵要素,由于其位于特殊地段,一般都推動了城市中心的進步。
對綜合交通樞紐來說,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有效組織以及疏解交通。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限于我國的經濟實力,交通在功能上一直比較單一,這種情況在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代社會顯然有些遲滯。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過程中,城市人口不斷膨脹,私家車數量與日俱增,這不僅使人們日常的出行效率有所降低,而且拉低了人們的舒適度。而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途徑在于公共交通的發展,要以公共交通為載體,將城市各功能區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有機結合起來,使城市內部功能更加集約,城市群聯系更加緊密。
在“以交通為利刃,引導城市發展”方面,很多城市已經邁出了矯健的步伐,如東京、香港等,這些城市雖然土地比較集約,但是交通卻非常暢順,且居民的出行效率比較高。具體到民航運輸,其是公共運輸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其顯著特色在于輻射距離遠、運輸速度快。民航運輸拉近了不同城市、不同國家的距離,使彼此的交流更加緊密,這無疑在推動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起到了添磚加瓦的作用。
總之,民航運輸在加強聯系方面的作用是其他運輸形式望其項背的。以上海虹橋機場為例,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的過程中,為了應對當時爆發式的國內外游客,上海以虹橋機場為核心,構建了綜合交通樞紐,集航空、鐵路、公路、軌道于一體,使不同運輸形式變得無縫銜接,使乘客在交通換乘方面更加便捷,在人口密度特別大的大都市圓滿解決了世博會交通壓力短期突增的問題,機場綜合交通樞紐體現出在改善區域交通、提升交通效率方面可以產生巨大的效益。
綜合交通樞紐,顧名思義,是各類交通形式的集合地,具備集散、換乘、轉運等多種功能,其中不僅包括城市內部的交通,也包括城市的對外交通。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是以機場為核心構建的換乘樞紐,其與城市內部的各種交通以及城市的對外交通有機聯合。
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的綜合性比較強,有別于一般的交通建筑設計。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特別遵循科學的組織路線,其中包括:
(1)交通基礎調查—對城市以及機場輻射區域的交通狀況進行詳細的調查。
(2)功能定位分析—首先確定機場的定位以及影響范圍,進而明確交通樞紐的服務對象以及影響范圍,最后明確出交通樞紐的地位。
(3)交通需求分析—在對交通需求進行預測分析時,要結合城市的區位特色、機場的運輸規模等實際情況展開。在此基礎上,劃定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的規模,為了樞紐建設的穩步推進,預測結果可以分為近期、中期、遠期三個時期。
(4)樞紐的選址—在確定機場綜合交通樞紐選址時,要首先對城市和區域的經濟發展規劃以及交通規劃進行詳細解讀。
(5)系統設計—航空運輸與其他運輸形式的銜接是綜合交通樞紐的重中之重,設計中需要有系統的思路,包括各種交通設施融合的功能布局,各交通模式間換乘以及商業配套設施在整個綜合交通系統中的布局等。
(6)交通組織設計—以功能為主導,對航空、軌道、道路等各類交通進行合理有序的設置,使人們可以在不同類型的交通形式中順利完成地實現轉換。
本文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作為案例進行說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我國十大機場之一。2019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全年完成起降航班34.5萬架次,旅客吞吐量4722.1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8.2萬噸,年旅客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七位,成為服務陜西“三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陜西乃至中國西部對外開放和走向世界的航空大通道。航站樓及GTC總平面如圖1所示。

圖1 航站樓及GTC總平面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直在我國民航機場業保持著行業領先地位,運輸業務量連續多年快速增長,但與之不匹配的是目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旅客使用地面交通的時間多于2小時,且換乘次數也超過2次?;A保障設施尤其是交通集疏散系統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通往機場的高速公路并非暢通無阻,依賴傳統交通即中心城市和機場之間的道路系統已經不能滿足旅客高效的交通集疏散要求。大容量的城市軌道交通不能在現代的航空運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各類大容量交通模式在無縫銜接上出現了很大的漏洞,有必要切實提升其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銜接力度。
結合高鐵、城際、公路、地鐵的規劃情況,西安機場在新東航站區擴建中參照“虹橋交通樞紐”的模式,打造以咸陽機場為中心面向西北五省區的綜合交通樞紐。新的東航站區建設依托東航站樓,引入地鐵、城際鐵路等大容量公共交通模式,集航空、高鐵、城際、地鐵、公共巴士、機場巴士、公交、出租車、私家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在規劃和設計中需要對綜合交通方式進行優化配置,對各類交通方式在綜合交通樞紐內的組織進行科學設計。
這些設施的集中規劃是資源的集約化利用的體現,也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交通換乘中心,為城市對外交通的旅客換乘城市內部交通系統提供了一個比較集中的換乘地點。也可以在此設施周圍地區形成一個服務業的集聚區,成為西安服務其周邊的交通及經濟樞紐。立體交通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立體交通示意圖
在對機場樞紐的綜合交通形式進行優化考量時,應該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既要注重交通資源的優化又要考慮到乘客的市場選擇。乘客使用何種形式到達機場,一定不是孤立選擇的,而是將這種形式置于聯通機場的各類交通方式網絡之中的,同時綜合考慮花費時間、出行費用、出行便捷度等因素。對聯通機場的交通形式進行優化,具體可以從比例性因素、結構性因素和制約性因素等三個維度展開,要致力于提升機場樞紐效率、擴大機場旅客吞吐量、擴大輻射區域,真正實現對聯通機場的各類交通運輸形式進行有效配置。
關于比例性因素,具體可以從4個角度展開:(1)機場旅客吞吐量;(2)機場周圍的交通水準;(3)交通需求的空間集中度;(4)機場的臨空經濟程度。在交通聯通線路的技術層級上,這四個角度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
關于結構性因素,具體可以從兩個角度展開:(1)與機場相聯通的各類交通形式;(2)各類交通形式的各種路線。它受到機場配置、機場需求、機場定位的限制,并影響聯通機場的交通網絡的狀態。具體而言,機場配置明確呈現了交通網的聯通要求;機場需求明確展現了服務的具體標準;機場定位則展現了為誰服務的準則。
關于制約性因素,具體可以從五個角度展開:(1)地理位置;(2)環保狀況;(3)土地使用狀況;(4)能源利用現狀;(5)城市交通擁堵情況。這些制約性因素既是特別影響各種交通運輸模式規劃和設計的關鍵點,同時也可以通過各種交通運輸模式在綜合交通樞紐中的科學設計避免過度地受條件限制,發揮綜合交通樞紐的最大能效。
機場綜合交通的設計,看似易事,實際上比較復雜,既受到旅客步行距離、換乘便捷度的約束,又要考慮各類交通方式實施主體間投資、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差異化要求。從旅客的角度出發,在各類交通方式的優化組織設計上要保證大多數旅客步行距離短,換乘便利。在西安機場東航站區設計中,東交通中心位于樓前中心位置呈東西向布置,東交通中心銜接東航站樓和各類集疏散交通方式,使95%的旅客6分鐘內換乘各類交通工具;在實施主體操作角度上,在設計中就要考慮各類交通在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布局中既是融合,但在建設和運行中又要能有所區分。具體而言,比如西安機場的城際鐵路站在東交通中心中既和航站樓“近在咫尺”,又有其獨立的查驗、候車、疏散及運行管理用房等區域。
各類交通方式的優化組織設計就是結合旅客需求和各級主管部門管理的兩方面要求,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對綜合交通樞紐的最終呈現產生影響。優化組織設計從頂層設計來說應該從積極立法、政府管理兩個角度去做好交通銜接相關工作。航空綜合樞紐的規劃和運營,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天上的網絡;地上的網絡;天上的網絡在地上的節點,即航站樓;地面網絡在機場的樞紐,即交通中心;最后是航站樓與交通中心的一體化,形成航站樓綜合體。
未來的交通樞紐將會呈現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的發展趨勢。在立法上,有必要明確和細化外圍交通與機場交通樞紐銜接的條款,規定在機場建設中要同步考慮交通銜接,在機場的空間布局上,必須保留利于銜接的資源;在政府管理上,要遵循“無縫銜接”的準則對公共交通項目進行審批,可以建立“統一建設、集中管理、共同負責”的銜接模式。
科學的綜合交通方式系統評估和優化配置、“以人為本”、建設管理相結合的優化組織設計,既能夠優化整體交通網絡、縮短換乘距離、提高換乘效率、增強交通運營成效,又可以將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有效融入于城市的整體規劃以及交通體系中。各類交通形式的有效融通,能夠極大提升交通綜合樞紐的舒適性、便捷性和可實施性,也是對各項資源的整合和最大化集約化利用。機場的一體化交通中心的規劃和運營,體現了其交通、服務、商業,以及交流、環境景觀和防災等綜合功能,對后續類似工程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