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甜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區城市發展布局與結構趨于合理、完善,但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開發趨于飽和、土地資源日益短缺。在這一形勢下,城市更新已成為經濟新風口以及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趨勢,同時,城市更新發展過程中面臨與區域文化傳承的突出問題,合理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實現城市更新的同時注重文化的傳承。
城市更新是滿足城市發展新要求,推動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穩定發展的主要途徑。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已由2010年的50%突破至2020年的63.9%,因此推動城市更新發展為大勢所趨。結合國外城市發展經驗,城市的更新發展不但是存量空間重構以及價值底蘊的提升,同時也是對當地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為城市高水平、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目前城市更新發展已被納入“十四五”規劃中,是一項重要國家戰略,我國各地區積極開展城市更新發展工作,而如何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價值,促進文化傳承,是城市更新發展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城市更新是一項重要的城市發展戰略,主要指將城市中難以滿足現代化城市要求的地區進行必要的、針對性、計劃性的改建,是城市規劃與城市建筑領域的重要概念。圖1為城市更新的核心驅動要素。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處于轉型升級發展的過程中,城市化水平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城市的發展已從新增土地開發,注重數量的增量時代轉化為注重城市中心重構,關注質量的全新發展模式。城市更新已成為我國各地區、各大城市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推動城市高水平發展的主要途徑。

圖1 城市更新的核心驅動要素
傳統文化始終是文明成果的創造力來源,是民族歷史上道德、思想、文化理念、精神觀念等形態的綜合體,而文化便是一座城市的標志與銘牌,是推動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持續動力。城市的更新發展作為一種城市調整與改造的戰略手段,通常情況下會對當地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說更新發展過程中對歷史建筑的破壞等。因此,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文化的傳承,建立全新的文化傳承模式,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傳統文化是我國數千年優秀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城市作為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的產物,任何一座城市、一片土地均需要肩負傳承文化的重任。而城市的更新發展作為改造城市的一種戰略措施,通常情況下會對當地傳統文化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開發改造過程中對歷史、文化建筑造成的破壞。因此,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文化傳承,構建完善的文化傳承模式,加強對文化建筑、古跡的保護,積極引進現代化科技手段,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深度融合,進而創造出能夠彰顯城市特色的全新城市文化,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在新形勢下,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堅持文化的傳承有助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是城市形象和核心競爭力的主要體現,同時也是城市歷史不斷發展的產物,隨著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交通的逐漸完善,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類文化活動應運而生,同時能夠與城市緊密結合,成為城市的一種象征性品牌。例如我國的北京、南京、西安、洛陽均為典型的文化城市,國際上意大利的羅馬、英國的倫敦等也是知名文化城市,十分重視當地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所以,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積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打造具備城市特色的全新文化品牌,進一步推動城市的繁榮發展。
自古至今,文化均為推動城市更新發展的重要動力,對于文化繁榮昌盛、多元創新發展的地區,那么其城市化建設水平也非常高。因此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要堅持文化的傳承,樹立文化傳承模式,這樣才能有效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比如說陜西省黃陵縣十分注重文化的建設與傳承,被譽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從21世紀初至今,政府相關部門十分重視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將其納入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中,樹立了“文化立縣”的發展戰略,積極打造博物館之城、圖書館之城,文化建設始終走在全省前列。圖2為黃陵縣黃帝文化園區。因此城市更新發展過程中注重文化的傳承對于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圖2 黃陵縣黃帝文化園區
永慶坊的前身為永慶大街,位于具有百年歷史的恩寧路,坐落于廣州老城的中心地區,隨著城市更新發展的深入,片區注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民居建筑以及文物保護單位,例如李小龍祖居等。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考察廣州永慶坊更新改造項目時明確提出,需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使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永慶坊二期規劃項目能夠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實現對廣東歷史街區的保護,同時注重創新,是推動老城區發展的典型案例。如圖3所示。

圖3 永慶坊
永慶坊的更新與發展注重活態保護,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觸發,注重居住功能,營造多元化的社區生態,優化和創新目前的建筑功能。同時在更新改造的過程中充分尊重當地居民意愿,合理置換,注重老字號、傳統產業的展示,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特色,使老城區重新煥發活力。
建筑是每一座城市文化品位的直接體現,因此建筑可以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改革開放至今,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設和發展缺乏自身的特色,“千城一面”現象十分嚴重,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筑缺乏文化底蘊,失去自身的特色,同時被鋼筋水泥所取代,對于城市文化的傳承造成不利影響。部分城市的管理者過于注重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而缺乏標志性建筑的重視,對城市文化的考慮欠缺。隨著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近年來我國愈發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好發展工作,因此在文化傳承模式實施的背景下,需要結合城市實際合理設計城市的更新發展模式,充分考慮人文、文化、歷史等因素,進而賦予城市文化底蘊和內涵。
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堅持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僅僅體現在傳統文化的保留與保護,同時還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對優秀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進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講話中明確提出:“推動有效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因此,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實施多元化的城市文化傳承模式,為更好地傳承與創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其滿足時代發展要求,彰顯城市文化底蘊。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城市需要結合城市發展現狀與規劃,制定更新方案,結合該地區不同區域的具體情況,加強對文化資源的整合運用,逐漸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比如說,對于城市中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蘊的建筑,采取以修繕和更新為主的措施,強化其文化底蘊,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
首先,很多城市的傳統空間格局對于現代城市的規劃發展具有借鑒參考價值。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對傳統格局進行繼承和優化,可以充分利用傳統元素進行現代構思。其次,需要注重文化設施及商業設施的優化與完善。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適當保留或者增加一些文化設施,同時基于對城市相關產業發展的分析設置具備文化內涵的商業設施,帶動產業發展。例如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建設文化設施場所,如博物館、圖書館、文化公園等,不僅具有文化傳承、教育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對于推動城市的發展也具有積極作用。另外也可以積極探索文化與商業結合的規劃發展模式,例如打造文化商業街等,不僅能夠推動文化的宣傳,同時有助于促進產業發展。最后,加強對公共空間的利用,建立文化公共空間。將公共空間作為文化的載體,充分結合文化活動,推動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始終堅持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建立完善的文化傳承模式,認識到文化傳承對于推動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