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伍煒豪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機動化出行方式經歷了從摩托車到汽車的轉變,交通出行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城市道路交通壓力不斷增大,交通擁堵現象日漸突出,城市路網交通運行效率持續下降,嚴重影響了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制約了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廣州市番禺區西環路與禺山西路、禺山大道建成時間較早,隨著交通流量的快速攀升,其通行能力已逐漸無法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
西環路與禺山西路交叉口作為聯系和環繞番禺市橋城區交通干線的重要節點,承擔著城區內部交通和過境交通,交通流量巨大,高峰時段擁堵現象凸顯。目前該交叉口的擁堵情況主要出現在西環路直行以及禺山西路、禺山大道左轉進入西環路的交通流向上,因此,亟需對該交叉口及平交口前后約1.1km范圍的西環路進行改造。
該交叉口為西環路與禺山西路、禺山大道相交節點。西環路屬于省道S123線,呈南北走向,道路等級為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雙向八車道,道路寬度為62.65~72m,設計速度為60km/h,改造長度為1.1km。西環路上跨禺山西路設置雙向四車道跨線橋一座,橋梁全長約658.5m。
西環路與禺山西路、禺山大道建成時間較早,為水泥混凝土路面。于2002年進行了第一次道路擴建改造,于2010年進行了第二次道路擴建并對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進行了瀝青面層加鋪改造。
該交叉口周邊主要以商鋪、住宅、酒店為主,且道路東側緊臨現狀河涌,紅線外擴建難度較大。
西環路在平交口以南路段寬度為72m,在平交口以北路段寬度為62.65m, 現狀橫斷面布置如下:
西環路(平交口以南路段)斷面布置為:7m(人行道)+9m(側綠化帶)+16m(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8m(中央綠化帶)+16m(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9m(側綠化帶)+7m(人行道)=72m。
西環路(平交口以北路段)斷面布置為:7m(人行道)+9m(側綠化帶)+16m(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8m(中央綠化帶)+16m(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6.65m(人行道)=62.65m。
西環路現有管線眾多,主要為雨水管、污水管、給水管、消防給水管、10kV電力管、通信光纖、燃氣管以及路燈管線等,主要分布在中央綠化帶、道路兩側綠化帶與人行道下方。其中,西環路北段中央綠化帶現有6線10kV電力埋管、DN1000污水頂管及DN1600給水管。道路改造需充分考慮對現有管線的影響,妥善做好管線的保護及遷改。
西環路現有喬木主要分布在中央綠化帶與側綠化帶。中央綠化帶行道樹為雙排布置,側綠化帶行道樹以單排布置為主,局部路段為雙排布置。據統計,現有喬木的樹種主要有榕樹、黃花風鈴木、大葉紫薇、海南蒲桃、細葉欖仁、盆架子等,胸徑均小于80cm。道路改造需占用現狀綠化帶進行擴建,因此需考慮好現有喬木的移植。
經現場踏勘,西環路與禺山西路交叉口現狀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西環路原設計為雙向八車道,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采用共板混行設置。由于近年來共享單車與小型電動車的普及,共享單車、小型電動車與機動車混行、爭奪路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為避免共享單車、小型電動車與機動車互相干擾,交警部門利用護欄將原本最右側的機動車道分隔為非機動車道,導致機動車道數減少,機動車通行能力降低。
西環路現狀有一處公交車站設置在進口道,距離交叉口進口道停止線僅約110米,離站公交車與直行和右轉車輛產生較嚴重的交織情況,容易導致車輛在交叉口進口道位置出現占道與堵塞的現象。
禺山西路現狀僅有2條左轉車道,高峰期間出現左轉車輛排隊較長,且常有左轉車輛占用直行車道或通過強行變線從直行車道進入左轉車道的情況;而且無提前掉頭專用道,導致掉頭車輛影響左轉的通行效率。禺山大道通過中央分隔護欄壓縮出口道的車道數,從而將進口道車道數增加為三個直行車道及兩個左轉車道,但左轉車道排隊長度較短,能容納的排隊車輛較少。
禺山大道進口道無右轉展寬車道,直行排隊車輛較多時,容易阻礙右轉車輛通行導致擁堵。
該交叉口現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西環路直行以及禺山西路與禺山大道左轉的交通流量較大,高峰期間已出現較為嚴重的擁堵現象。由于該交叉口周邊均為已建成區或現狀河涌,道路紅線無外擴條件,在有限的平面空間內,單純的平面改造方案難以很好地改善該交叉口的擁堵問題,因此需要提出立體改造方案。
1.綜合工程造價、管線現狀、用地條件、工程實施難易程度等因素進行考量,推薦西環路上跨禺山西路設置雙向四車道的跨線橋,保證西環路直行快捷化。2.西環路地面輔路通過縮窄現有9m寬的側綠化帶設置雙向八車道的規模,并充分利用橋下空間在交叉口進口道增設左轉專用道和掉頭專用道增大可容納的左轉排隊車輛數。3.禺山西路與禺山大道通過中線偏移的方式,設置3條左轉車道,增大可容納的左轉排隊車輛數;禺山西路提前設置掉頭口,避免掉頭車輛影響左轉的通行效率。4.設置待行區,進一步增加可容納的排隊車輛數,并縮短候駛車輛通過交叉口的長度。
隨著近年來共享單車和電動助力車的大量普及,非機動車的數量越來越多且行車速度往往較快,獨立、連續、不受干擾的非機動車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本項目對非機動車道的設置進行了優缺點比選最終選擇利用西環路現狀7m寬人行道區域,對靠近側綠化帶的2.5m空間改造為下沉式非機動車道的方案。非機動車道比人行道低15cm,與機動車道共面,可實現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三者分離,路權相互獨立,可減少各交通流的相互干擾,行人、非機動車安全性較高,同時可提高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三者的通行能力。
根據《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152-2010),改建交叉口在出口道設公交停靠站確有困難時,可將直行或右轉公交線路的停靠設在進口道。但經現狀調查,西環路現狀設置在進口道的公交車站共有四條線路,其中兩條直行線路、一條右轉線路、一條左轉線路。
經分析,該左轉線路距離上一個公交停靠站約680米,而下一個公交停靠站則設置在交叉口出口道禺山西路上,距離本公交車站約400米。若將本公交車站調整至出口道,則其位置與下一個公交停靠站重合;若取消該左轉線路在本公交車站停靠,則前后站距達1080m,無法滿足周邊居民的出行需求。
因此,建議對該公交車站進行微改造,適當調整該公交車站位置,遠離交叉口,保證足夠的交織長度。
現狀管線應盡量采取就地保護的原則,以減少項目投資。西環路北段中央綠化帶現有6線10kV電力埋管與DN1600給水管埋深較淺,局部管線段甚至高于現狀車行道,交叉口改造設置跨線橋,縮窄中央綠化帶設漸變段后,管線已露出車行道,因此考慮10kV電力埋管遷改至西側人行道下方,DN1600給水管局部管線段原位下沉改造。DN1000污水頂管位于跨線橋引道下方,其現狀埋深達8m以上,不宜進行遷改,因此考慮采用回填輕質土以減少荷載的保護措施。
其它管線,如雨污水管、消防給水管、通信光纖等采取混凝土包封的保護措施,盡量減少遷改。
西環路現狀中央綠化帶及側綠化帶寬度較寬(中央綠化帶8m,側綠化帶9m),現有喬木長勢較好、疏密適宜,呈現出較好的綠化觀感和遮陰效果。因此,結合西環路車行道擴建情況,盡量保留現有喬木,對無法保留的喬木采取移植措施。
(1)現有喬木保留原則:對于交叉口及道路改造前后均為綠化帶的范圍,在不影響施工的情況下,喬木全部進行保留,且需做好施工期間的保護措施。(2)現有喬木移植原則:受道路車行道擴寬改造影響,需縮窄綠化帶而無法保留的喬木,考慮進行移植。對于黃花風鈴木、大葉紫薇、細葉欖仁等觀賞性較好的樹種,建議就近移植在改造后的綠化帶范圍內;對于盆架子等具有特殊氣味的樹種,不宜集中種植,因此選擇合適的位置分散移植;對于海南蒲桃、芒果樹等果實容易掉落,影響行人安全且污染路面的樹種,建議移植到大范圍的公園綠地。
道路交叉口的改造,需對該交叉口及周邊道路現狀所存在的問題,結合現狀周邊的建構筑物;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三者的相互關系;現狀管線布置;現有喬木布置等情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后,再合理地確定交叉口及其周邊道路改造的設計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