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圭武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更加自覺地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我們要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提出了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的著名論斷,人與自然呈現為密不可分的一體化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2021年4月召開的全球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指出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共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勇于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也是中華文明的基本元素。“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周易》講:“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若人“上逆天道”、“下絕地理”,必然“天不予時”、“地不生財”。《管子·形勢》中講道:“萬物之于人也,無私近也,無私遠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兇,不可復振也。”莊子在《齊物論》中講道:“萬物齊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們以深刻的警示和啟迪;這些深刻的論述指明了人類對待自然的基本態度。自然規律是自然界及其發展過程中的本質普遍聯系,我們雖然能夠探索、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改變其發生作用的形式,卻不能違背、消除自然規律。
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重要內涵,是其他一切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共生”就是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存,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緊密互利、不可分割的關系。“生命共同體”強調了人與自然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人離不開自然,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棲息地,為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提供了基本場所,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自然界離不開人的存在,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實踐活動使自在自然向自為自然轉變,成為一種帶有人類實踐烙印的“人化自然”,成為一種具有實踐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的自然。自然是人類活動的前提、要素和結果。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保護環境已成為基本國策。進入21世紀,又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一是戰略地位得到顯著提升。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中國是其中一個。二是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數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建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并全面推開,成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等30多部生態環境領域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三是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藍天白云、清水綠岸明顯增多。與2015年相比,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升至84.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雙超過9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建成首批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四是綠色經濟加快發展。2021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壯大并逐步成為支柱產業;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上升到25.5%,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到“十三五”時期末,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約48.4%,超額完成下降40%—45%的目標。五是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更加彰顯。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深入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綠色“一帶一路”大數據平臺,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水平。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肯定。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要一以貫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公序良俗。
一是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解決好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支撐不足問題,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由堅決打好向深入打好轉變,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要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成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強化陸域海域污染協同治理,建設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強新污染物治理。推動污染治理向鄉鎮、農村延伸,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三是堅定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外來物種管控,持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善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體系,緊盯危險廢物、尾礦庫、化學品等高風險領域,強化環境風險預警防控與應急,最大限度降低各類突發事件的環境影響、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實行最嚴格的安全標準和最嚴格的監管措施,確保核與輻射安全萬無一失。
四是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當前,國際可持續發展挑戰日趨復雜,環境問題政治化趨勢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治理中的合作、競爭和挑戰并存。要積極對外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廣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理念、中國方案,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主動承擔與我國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堅決維護我國發展權益。深入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周邊國家合作,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五是努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的基礎支撐。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持續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適用規則,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嚴懲重罰。加快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執法監管體系,推動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生態環境經濟政策,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領域。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引導公民踐行生態環境責任。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加快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