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振江
那是撕破沉沉夜幕的第一聲長嘯,那是抗爭反革命屠殺的第一聲怒吼。一夜槍聲,為古老的南昌城帶來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一夜槍聲,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
時逢人民軍隊建軍95周年,踏上這塊紅土圣地,仰望歷史星空,我們深深驚嘆于英雄城里的英雄氣概:南昌城頭一聲槍響,拉開了我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幕。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從此,一支軍隊的命運與一個政黨的興旺、一個國家的昌盛、一個民族的復興緊密相連,一路披荊斬棘,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
在南昌市最繁華的中山路上,陽光穿過濃密的綠葉透射而下,外墻上由陳毅元帥題寫的九個鎦金大字,閃耀著動人的光芒——“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作為“中國軍史第一館”,紀念館分為新館陳列大樓、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兩個部分。新舊交融,仿佛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在永恒的時空中燃燒著不滅的軍魂。
走進紀念館,一尊名為《石破天驚》的圓雕,吸引住人們的目光:一只強勁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塊中伸出,扣動著直指蒼穹的步槍的扳機。它向世人生動展現著南昌起義的重大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堅持革命,沖破白色恐怖,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往事歷歷,天地可鑒。撫欄回望,真不敢想象眼前的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前身竟是一家旅館。這家旅館名為“江西大旅社”,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是一座西式風格建筑,大廳寬廣高大,上下四層,是當時城內建筑最高、裝修考究的私人賓館。眼看手摸著這雋永硬朗的浮雕花飾,這富麗堂皇的天井回廊,這寓意吉祥的紅木家私,觸景生情,內心充滿了感嘆。1927年7月27日,周恩來等人到達南昌,當晚就在江西大旅社的喜慶禮堂,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為委員的南昌起義最高領導機構——中共前敵委員會。賀龍被任命為起義軍總指揮,北伐名將葉挺被任命為前敵總指揮,劉伯承為參謀長。
抬望眼,喜慶禮堂門上刻有“大吉祥”字樣,廳堂正中牌匾上寫有“南州冠冕”。幾案上, 座鐘指針所指的時間定格在南昌起義打響的時刻——1927年8月1日凌晨2點。
紀念館里的一幅油畫作品《南昌起義》,再現了中共前敵委員會在江西大旅社前指揮起義軍的情景。8月1日凌晨,古城南昌正酣睡在炎夏中。砰!砰!砰!——三聲清脆的槍響劃破黑夜,古城驚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起義軍頸扎紅領帶、臂扎白毛巾,以“河山統一”為口令,僅用4個多小時就肅清南昌城內的守軍。紅色的旗幟,紅色的燈光,紅色的領巾。這一夜,南昌成了紅色的海洋。拂曉,槍聲停止,捷報傳來,起義成功了!
為了讓世人銘記這段歷史,1959年10月1日,江西大旅社改建成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恢復了周恩來工作過的房間、林伯渠辦公室兼臥室、會議廳、軍事參謀團辦公室等。輔助陳列則有序廳和七個陳列室。該處重要的展品有:朱德用過的手槍、賀龍用過的懷表、南昌起義時慰勞起義軍的捐款與回信,以及喜慶禮堂中四把雕有如意圖案的太師椅、兩張茶幾、一面大穿衣鏡等。
朱德用過的手槍為德國制造警用型毛瑟短管M96式,鋼、木質地,口徑7.63 毫米,長 26.3 厘米,彈匣可容10發子彈。這種型號的手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進入中國,革命戰爭年代,在人民軍隊中廣泛使用。朱德當年就是握著這把手槍,參與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它因此被稱為“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朱德把參與領導南昌起義視為生命中的重要經歷,他還親手在那把手槍上銘刻“南昌暴動紀念 朱德自用”字樣。當年起義部隊南下途中損失嚴重,在三河壩擔負殿后任務的朱德,面對部隊一觸既散的危境,挺身站出來,以自己堅定的信念力挽狂瀾,為革命保留下珍貴的火種,這支隊伍在發動湘南暴動后進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從此朱毛紅軍聞名遐邇,威震敵膽。
離開紀念館,我的心里沉甸甸、熱乎乎的。依稀間,仿佛看到在九江甘棠湖中的一條小船上,葉劍英、葉挺、賀龍等正在召開起義前的重要會議;似乎看到英姿颯爽的周恩來、朱德、葉挺等不顧張國燾的阻撓,在臺階上振臂一呼,戰士們頸系紅領帶、臂縛白毛巾,大義凜然地踏進戰斗的洪流;愰若還看到肩上佩著“犧牲帶”的著名“鐵軍”威震敵膽,舍生忘死。
南昌城頭的槍聲,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使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奮起的力量。在列強環伺、軍閥混戰的險惡環境中,正是從南昌起義開始,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是共產黨締造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革命的偉大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隨后,我們黨又發動和領導了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一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型人民軍隊,在戰火中逐步成長壯大起來。歷史再一次昭示: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戰勝武裝的反革命,就無法擔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就無法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就無法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
南昌城頭一聲槍響,宣告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自那時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英勇投身于為中國人民求解放、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獨立、謀復興的歷史洪流,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掀開了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新篇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以無往不勝的英雄氣概、堅韌不拔的革命毅力、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打敗了國內外異常兇惡的敵人,奪取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全面履行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職能,勝利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和多次邊境自衛作戰,捍衛了祖國萬里邊疆和遼闊海空;積極投身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有力服務和保障國家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依法履行香港、澳門防務職責,有效應對國家安全面臨的各種威脅,堅決打擊一切形式的分裂破壞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裝再出發,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人民軍隊堅決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以頑強斗爭精神和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傾聽歷史的槍聲,仔細察看一幅幅珍貴的圖片、一件件滿載滄桑的實物,重溫那可歌可泣的光輝歲月,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英雄的人民軍隊歷經硝煙戰火,一路披荊斬棘,付出巨大犧牲,為黨和人民建立的偉大歷史功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以南昌起義的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7月11日經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批準。此后,“八一”就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起義的官兵或許不曾料到,“8月1日”這一天,會成為這支軍隊的生日;更沒有想到,“八一”二字,被永遠地繡到了軍旗上、鑄在了軍徽里。如今,朱德、賀龍、葉挺等領導在南昌起義時的舊址、舊居都修葺如初;八一公園、八一廣場、八一起義紀念碑、八一學校、八一大橋等,依然是南昌城跨越近一個世紀而不曾改變的地標。“八一”,永久性地鐫進了英雄城的記憶。
“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從歷史的山巔回望,八一南昌起義正因為一批革命領導人有著革命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認識到了槍桿子對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意義,才有了這一中國革命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人拿起武器反抗國民黨血腥屠殺政策的武裝暴動。
金星熠熠生輝,軍旗獵獵飄揚。人民軍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正向著歷史深處的一個個時間節點闊步邁進。傾聽歷史的槍聲,我們為人民軍隊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建立的歷史功勛無比自豪。人民軍隊的輝煌歷史,是鮮血生命鑄就的,永遠值得我們銘記。人民軍隊的歷史經驗,是艱辛探索得來的,永遠需要我們弘揚。人民軍隊的歷史發展,是忠誠擔當推動的,永遠激勵我們向前。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實現更加美好生活,必須加快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唯有不忘初心、繼續奮斗,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把強軍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才能忠誠履行好黨在新時代強軍目標的偉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