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文

編者的話:不久前,“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弓廢泄漏,引起全世界關注。管道運輸是當今世界油氣資源運輸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具有運輸量大、輸送連續性強、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等優點,是繼鐵路、公路、水運、航空之后的第五大運輸方式。回顧歷史,油氣管道曾發生過多起事故,“造成很大影響。
在世界著名的油氣管道事故中,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一起事故尤為顯眼,因為事故發生在學校,且死難者絕大多數是學生。這起事故促使美國加強對天然氣安全方面的立法,強制在天然氣中添加上臭劑,一旦泄漏就能引起人們的警覺。這一做法后來成為國際標準,被推廣到全世界。
美國歷史上最大校園災難
1937年3月18日,美國得克薩斯州新倫敦的一所學校因天然氣泄漏發生爆炸,學校主樓幾乎被完全摧毀,事故導致309人死亡,其中294人是學生。上世紀30年代,美國各地仍籠罩在大蕭條的陰影中,但得克薩斯州的新倫敦是當時美國最富裕的城鎮之一,因為幾年前附近發現了油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地方教育支出也隨之成倍增長。1932年,當地斥巨資建了一所現代化學校,名為倫敦學校,學校的體育館擁肴電氣照明,在全美也是最先進的。
事后分析看,該校發生爆炸事故的原因有其偶然性,但也有些必然的因果關系。從結構上看,整個學校建在傾斜的坡面上,所以建筑下方找平后還存在大量的無法利用的空間,后來成為“儲存”氣體的禍端。從爆炸源頭上,學校董事會早先否決了集中供暖計劃—也就是使用鍋爐和蒸汽輸送系統送暖的方式,而是選擇了在整個建筑內安裝72座用天然氣作為燃料的熱水器的方案。在1937年初,學校董事會為了節省資金,又取消了學校的天然氣合同,而代之以周圍油田的廢棄氣體。這種與天然氣成分類似的廢氣基本都是被燃燒掉,沒有什么價值,石油企業通常視而不見。具體做法是讓學校的水電工用管道來收集油田的殘余氣體。這種方法在該地區民間十分普遍,但不會得到油田相關公司的明確授權。而且這種燃氣的成分含量經常會發生變化,并不穩定。
那時的天然氣無色無味,即使泄漏'也很難被發現,難以被檢測到。事故發生那天,天然氣早已泄漏多時,并在封閉的地下管道空間匯聚,而這些管道圍繞著整個建筑。此前,曾有些學生抱怨過頭痛,但并未引起校方關注,也沒有往氣體泄漏方面找原因。當天因為要籌備第二天的比賽活動,下午就安排一至四年級的學生提前離開了學校,這些低年級孩子幸運地躲過了一劫。下午3時,一位教手工課的老師打開了電動砂光機,開關引起的火花點燃了積聚多時的氣體混合物。據目擊者回憶,爆炸時,大樓的屋頂被掀起,然后落下并砸壞了大樓的主體結構(如圖)。爆炸產生的巨大力量甚至將一塊兩噸重的混凝土塊拋出去,砸爛了幾十米外的汽車。
現場慘不忍睹
爆炸發生時,約有600名學生和40名教師在這座主樓內。巨大的爆炸聲,幾十公里外都能聽到。爆炸發生后,碎裂的墻壁與屋頂將遇難者和傷者掩埋在一堆碎磚、鋼鐵和混凝土碎片中。先是附近的家長們,然后許多醫護人員、警察和軍隊,附近社區的居民以及油田的工人都趕到現場參與救援。現場慘不蔥睹,廢墟中到處都是斷肢殘體,人:們不得不通過衣服或個人物品來識別遇難者身份,警方后來也借助指紋來協助確定遇難者。因為遇難者遺體殘缺不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法確認死亡人數,相關報道也互相矛盾。當時官方給出的最保守的死亡數據是295人,但根據當地報紙的報道,當時預估死亡人數高達650人。
當天晚上下起了雨,營救人員冒雨連夜營救幸存者。幸存者中有幾十名學生,是被一個倒塌的巨大書架所救,書架形成的安全空間擋住了砸落的鋼鐵和混凝土塊。許多幸存者以及參與救援者,后來不愿去回顧這段慘痛的記憶。幾十年后的一次紀念活動中,一位幸存者的兒子接受了記者采訪,他說他的母親當時就在這所學校就讀,但因為那天早上有一只鞋子找不到了就沒去學校,僥幸躲過了一劫,但他母親的弟弟在事故中喪生了。
為死難者立紀念碑
為了避免類似事故,幾個星期后,得克薩斯州立法機關通過一項法案,強制在天然氣中添加乙硫醇。這種物質有濃烈的刺激性氣味,即使很小的量也可以讓人聞到,很快意識到泄漏并采取措施。這一辦法很快成為國際標準,被推廣到全球。此外,還制定了工程登記規則,從施工流程上盡量避免因安裝失誤造成的危險氣體泄漏。
為了紀念這場災難,1939年,學校對面的42號公路中間立了一座大型花崗巖紀念碑,事故罹難者的名字被銘刻在石碑上。1973年,美國拍攝了紀錄片《新倫敦:時鐘靜止的那一天》,1987年事故50周年時,拍攝了紀錄片《一代人死去的那一天》,2008年又拍攝了《當天使哭泣時》——人們始終沒有忘記這場災難,沒有忘記那些死難的學生和老師。▲
環球時報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