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趙倩倩

嚴惠宇(1895—1968),江蘇鎮江人。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實業家、收藏家,與冷遹、陸小波共同被尊稱為“鎮江三老”。
1895年7月,嚴惠宇出生于一個中產家庭。其父名嚴奎卿,學醫,不善經營,因此家道逐漸衰落。嚴惠宇也因家境貧寒,不得不輟學進入錢莊做學徒。
1912年,18歲的嚴惠宇進入揚州交通銀行任文書。之后又先后在淮陰、鎮江等地任職。1917年他隨鎮江交通銀行經理田少瀛前往上海,出任金城銀行營業部主任,逐漸在上海金融界有了立足之地。自此社會交往日漸增多,與徐靜仁、劉厚生結為好友。受他二人影響,嚴惠宇在自身經濟實力逐漸雄厚的同時,開始躋身實業,立志實業救國。
1922年起,在徐靜仁和劉厚生的扶持下,嚴惠宇先后開辦了大東煙廠、賈汪煤礦、溥益紗廠等,其中賈汪煤礦是嚴惠宇經營的最大企業。當時國家飽受戰火,民族工礦行業大多一蹶不振,嚴惠宇出任該礦董事長后,克服重重困難,勵精圖治,終于使企業經營蒸蒸日上。
在自身財富積累的同時,嚴惠宇始終不忘家鄉的建設。1923年起,他與冷遹、陸小波攜手,先后創辦了均益蠶種場、三益蠶種場、益民蠶種場、四益農場、維生油廠等實業。通過積極發展生產,培育良種,改進技術,使家鄉人民受益良多。為了發展蠶桑事業,他還將大女兒嚴忠婉送去攻讀蠶桑專業。他思想開放,從國外引進優良品種回來開發,開辦了鎮江市第一家供應牛奶的牛奶場。
1937年春,嚴惠宇與陸小波攜手創建京江中學,并確定學校的辦學宗旨:為地方造就人才,救濟失學青年。抗戰爆發后,京江中學遷至上海繼續辦學,嚴惠宇主持學校董事會。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里,學校辦學變得非常困難,在嚴惠宇及校董們的大力扶植下,學校得以維持,使學生們能夠不受失學之苦。
1945年,抗戰勝利,京江中學回鎮復校,嚴惠宇出任校長。他出資、籌款建造了大學山北山紅瓦房12間,又在山下建造了兩幢有12間教室的樓房,將一座荒山開辟成學校。復校后,學校秩序日趨穩定,成績斐然,博得社會一致好評,學生人數日增,規模不斷擴大,至解放前夕,已有20個班級,學生人數達1000余名,成為滬寧線上頗有名望的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校更名為鎮江市第一中學,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有用之才。此外,嚴惠宇還與袁左良共同創設了潤青助學金,資助家鄉學生出國留學,其遠見卓識令各界欽佩。
嚴惠宇注重教師隊伍建設,著重招攬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較高專業水平的知名教師。對于優秀教師均以誠相待,重金聘請。解放前夕,物價飛漲,為了安定教職工生活,他不僅按照生活指數發放教師薪資,并給予實物補貼,還將市區小孟湖的私人宅院無償提供給住房困難的教職工居住。“名師出高徒”,優秀的師資隊伍讓京江中學的辦學水平蒸蒸日上。

1937年8月,嚴惠宇與冷遹、陸小波共同前往鎮江南門外都天廟,焚香共誓,表達至死不事敵偽,堅決抗日,堅持民族氣節的忠貞之志,極大地鼓舞了鎮江人民的抗日斗志。“八一三”事變后,鎮江成立民眾組織委員會,嚴惠宇與冷遹、陸小波共同擔任副主任委員,兼防空組長。1937年秋,嚴惠宇協助冷遹、陸小波組織鎮江工商界人士共同接待過境抗戰部隊,協助構建防御工事,安置難民。
1937年12月,鎮江淪陷前夕,嚴惠宇攜家眷及益民蠶種場部分技術人員先后轉道前往上海。戰前,嚴惠宇與周佛海交情甚篤,但自從周佛海當了漢奸,嚴惠宇就斷絕了與他的一切往來。因嚴拒周佛海的誘逼附逆,嚴惠宇曾避禍香港。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他又離港返滬。這時,上海租界也已淪陷,環境日益惡劣,但嚴惠宇忠于國家的民族氣節從未減退,對因戰爭背井離鄉的同鄉,他主動接濟生活費用,給予支持。但他的親友,一旦在敵偽任職,他就斷絕與他們的私交,不再往來,凜然正氣令人欽敬。
嚴惠宇博學多才,書法功底深厚,且收藏頗多。
抗戰時期,許多富戶沒了生活來源,只能靠出賣古董字畫維持生計。當時有一些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將收購的古董字畫轉售海外,中華文物不斷外流。嚴惠宇看到這一情況后,為保存文物,在上海陜西北路開設云起樓,收購古董字畫,他的收藏大多是在這個時期購得的。
嚴惠宇常言:“千年土地八百家,古玩文物亦復如此。”表明自己從不將那些古董字畫當作私有財產,并流露出要將文物上交國家的愿望。20世紀50年代末,他將數以千計的圖書、文物和字畫分別捐贈給上海、南京和鎮江的博物館,受到有關部門的歡迎和廣泛稱贊。1963年,嚴惠宇回鎮江參觀博物館時曾說:“我所有的書畫,都是你們的,不過有生之年,還想不時看看,最后都是你們的。”
嚴惠宇晚年以收集文物為興趣愛好,也曾致信鎮江博物館,請求接收其家中所有古董字畫,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1986年,其女嚴忠婉、嚴忠媛,子嚴忠慎三人作為代表,秉承嚴惠宇愛國愛鄉的精神,將195件書畫捐獻給鎮江博物館,此前他們還曾捐獻了唐、宋、元、明時期文物62件,明清書畫等98件、古籍圖書100箱。鎮江市政府在1986年5月12日召開了嚴家捐獻大會,并頒發獎金10000元,嚴家子女又將此款轉贈鎮江市第一中學作為獎學金,實現了嚴惠宇生前對文物悉心收藏、無私捐獻的遺愿。

嚴惠宇在鎮江有三處故居,分別是怡和山莊、大康新村和九如巷。其中怡和山莊在抗日戰爭時期毀于炮火,大康新村于1952年讓與鎮江地委做招待所之用,后改由部隊使用。目前三處故居僅存九如巷一處。
位于九如巷55號(現九如巷66號)的嚴惠宇故居是抗日戰爭勝利后,嚴惠宇以長女嚴忠婉的名義置辦的,房屋建筑面積183.6平方米。嚴惠宇平時居住于上海,每年至少回鎮江一次,住九如巷南廂的西屋,并在此會見工商界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