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孫悅萌

陸小波(1882—1973),祖籍江蘇鎮江,出生于泰州。曾任全國工商聯常委、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副主委、民建省委副主委、鎮江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委、民建市委主委、蘇南公署政協副主席。
陸小波自青少年起,即在鎮江從事工商事業。
1861年鎮江開埠后,出現百余家錢莊。15歲的陸小波從泰州到鎮江元同錢莊做學徒,后任元同錢莊司賬、走街。他先后在鎮江開設慎康、元益錢莊,并投資和集資興辦過20余家企業。
1922年前后,鎮江連續發生多次大火災,有一次,幾乎燒毀天主街、銀山門一帶人口密集居住處的一條街。英國領事館見災不救,提出“以小時計算水價,先付銀子后給水,到時間立即停水,再用再議價錢”等苛刻條件。這一行徑激起鎮江地方人士籌建自來水廠的決心,陸小波牽頭創辦自來水廠,1924年6月,鎮江第一救火會自來水廠建成投產。1926年3月,鎮江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陸小波等又籌資10萬元新建水廠一座。1929年春,他以商會名義出價5萬元承購原租界內工部局水、電廠房及所有機器設備,并入鎮江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31年公司董事會改組,陸小波任董事長,1934年4月建造鎮江自來水新廠。抗戰勝利后,將水電兩廠合并,增資改組成立了鎮江水電公司。
陸小波還是鎮揚汽車運輸公司創始人之一。這是我國最早的民辦公路汽車運輸企業之一。20世紀20年代初,他協助冷遹等在四擺渡成立中國蠶桑改良會,建立試驗廠,改良蠶繭品種。解放后,改組為江蘇省蠶種場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蠶絲研究所。
“振興國家必先育才”,陸小波帶頭興辦教育,為國家培育英才。
1920年,陸小波與胡健春等工商界人士倡導籌辦私立潤商學校,開鎮江工商界辦學之先風,陸小波為董事,后繼任董事會主席。1926年10月,陸小波與冷遹等人組成私立鎮江女子職業學校校董會,將“慈幼工廠”廠房連同地基8畝贈給學校。在陸小波的帶動和倡導下,鎮江先后創辦航業、江漢、達仁、培初、安仁、武肅、廣啟等小學。抗戰勝利后,陸小波又動員工商界同仁興辦了一批私立小學。
1931年,鎮江工商、金融、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籌建私立鎮江京江中學,陸小波被推為董事長。他將校舍所在地命名為“大學山”,自己五十壽辰,各界贈送的一萬元大洋賀禮,他一文不留都用于辦學。他動員錢業公所同仁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學校,在本地工商大戶和在外地的鎮江籍知名人士中勸說,前后六年勸募資金30余萬元,用于建設京江中學。
陸小波還曾擔任崇實女子中學第一、二屆校董。1949年,他在鎮江南鄉西林寺創辦鄉建農業學校。1961年,他帶頭出資,并勸募集資4萬多元創辦團結中學,被公推為董事長。
陸小波熱心辦學,培育人才,在文化挖掘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同樣熱心奉獻。
1930年,《續丹徒縣志》纂成,刊印缺資,陸小波給予資助,解決了燃眉之急。紹宗國學藏書樓1930年復建,陸小波組織各界人士捐贈圖書,鎮江籍在外地銀行界人士等都向藏書樓捐書。
在保護、利用英國領事館方面,陸小波功不可沒。1927年3月24日,陸小波持英領事來函,會同丹徒縣長接收了英租界及英租界工部局,又應駐寧英國總領事之請為中介,售原鎮江英領事館房地產給懷德堂,完整地保存了館舍。1959年,兼職為市文管委副主任的陸小波,率先將私藏100余件文物捐給鎮江博物館。在他的帶領和廣泛宣傳動員下,市內外鄉賢名士短期內捐獻文物8000余件,其中有些文物后來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二級藏品。傳世藏品“青銅翏生盨”抗戰期間轉移到成都。1963年春,陸小波去北京民建開會,向一同開會的四川省副省長說明此事,得到其支持,“青銅翏生盨”終歸鎮江。
當時,鎮江博物館設在道署街的舊道臺衙門里,1961年遷至金山公園。1962年夏,陸小波出席省政協會議時作專題發言,提出將原英國領事館房屋調整給博物館的建議,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他又專門向時任省委書記江渭清匯報博物館搬遷一事,并遞交了書面材料。會議結束后,江渭清親自向鎮江市政府了解情況,并很快批示。當年10月博物館搬進原英國領事館。
陸小波為國家、地方和人民,敢于挺身而出,擔當大任。
1913年,即將被遣散的第31旅官兵欲向鎮江地方勒索4萬大洋。鎮江縣長和商會會長焦急萬分之際,陸小波毅然提出“到我店里去抬”,使得地方免遭涂炭。
抗戰中,陸小波帶頭參加救亡運動。1936年,他在《新江蘇報》刊《鎮江各界慰勞綏遠將士委員會啟事》,譴責日寇侵略,號召聲援綏遠抗日將士。他主編《救亡文輯》,以《我要說的話》代發刊詞,無償贈閱,宣傳抗日。
作為鎮江商會主要領導人,冷遹、陸小波、嚴惠宇被鎮江民眾尊為“三老”。盧溝橋事變后,“三老”到都天廟,頂香燃燭,鄭重宣誓:堅持民族氣節,鐵定抗日決心!并囑示子孫:凡附敵、事敵者,不是我后人!他們指令新鎮江輪和普濟輪日夜運送難民過江,3個月運送難民逾50萬人。11月23日,陸小波乘最后一班輪船去泰州。
日軍攻占鎮江后,派遣專使到泰州軟硬兼施,要陸小波回鎮江主持維持會,均遭嚴辭拒絕。后日偽又以“經濟提攜”為名,提出合作經營鎮江自來水廠和幾個農場,同樣遭到拒絕。
1938年夏,陳毅率新四軍第一支隊進抵蘇南,陸小波多次與陳毅會晤,并介紹引見各方代表人士,協助金壇縣茅麓農林場老板紀振綱為新四軍募集寒衣和糧食、醫藥等物資,將茅麓農林場自衛團近300人武裝的槍支彈藥交給新四軍,其中迫擊炮、輕重機槍就達40多件。1940年春,陸小波說服蘇魯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邀請北洋政府時期曾任江蘇省省長的韓國均與陳毅會面,商談抗日大事。陸小波也參加了這次會談,為后來的黃橋戰役勝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陸小波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風雨同舟。
抗戰前,陸小波就營救和幫助過管文蔚、徐平羽、嵇直等共產黨人。1930年春天,管文蔚被捕,其父求助陸小波。
1949年春節期間,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派特派員李明揚到鎮江與陸小波會晤。得知李明揚是前往江北秘密會晤陳毅言談國是,陸小波周密安排,親自護送李明揚登船。李明揚南返時,口傳了陳毅要陸小波“勿離鎮,不久就要相見”的囑咐。
1949年初,長江北岸的揚州解放后,解放軍電臺廣播,要陸小波留在鎮江等待解放,要商會的商團保衛好工廠、商店。所以,“把陸小波帶走,不要被共產黨利用”成為當時國民黨江蘇省政府的一致意見。
陸小波牢記陳毅“勿離鎮”的囑咐,僅1949年4月22日就四拒國民黨要其到臺灣去的勸說。
江蘇省參議員、老友包明叔勸說陸小波去臺灣,陸小波婉拒并勸包也留在鎮江。國民黨江蘇省政府要遷往松江,建設廳廳長22日下午4時邀陸小波同車去滬。陸小波以“購好次晨車票,明晚上海相會”為由,把建設廳廳長哄走。晚間,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第四軍軍長王作華派副官驅車來接,陸小波稱病不見,由家人待以煙茶,贈以鈔票,告之“正準備走,就等錢,錢一到就走”。深夜,鎮江縣縣長謝泌來電說,奉軍長命邀其同行。陸小波直言相告,絕不離鎮,并勸謝泌留下共同維持好地方秩序。
4月23日凌晨,解放軍偵察分隊到達鎮江城,陸小波親自到江邊指揮船只往返接送解放大軍過江。這一天,鎮江解放,城內商店照常營業,水電正常供應,電話暢通,秩序井然。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擔任鎮江抗美援朝委員會副主席,在數萬人的集會上發表講話,掀起捐獻飛機大炮的熱潮。他白天組織會議,晚上逐戶做工作,以極大的熱情完成了捐獻3架飛機的任務。
1955年夏,他不顧高齡和眼疾,說服、推動全市工商業者公私合營。3個月后,74歲的陸小波率領500多名工商業者敲鑼打鼓向地市黨委、政府報告完成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喜訊。
陸小波一生秉承“忠厚傳家,和平獲福”的祖訓,“和為貴,厚待人”。他教育子女“自愛、自重、自強、自信”,做到“儉樸、勤學、奮進,以天下為己任,并且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子侄經商,他約法三章:
抗戰中,他動員三子汝源、長孫懋善、侄子汝乾等潛入江西瑞金抗戰地區參軍、就讀。臨行時,用《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勉勵年輕人牢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國為民奉獻一生。不久,陸汝源犧牲在戰場,他得知后十分悲痛,慨然說道:“抗戰以來,軍民犧牲百萬,我死了一個兒子,問心也覺稍安。”
1958年,上海解放軍醫學科學院下放一部分工作人員去福建,陸小波三女陸韻吟也在其中。她考慮到自己一個女性,從未出過遠門,想托父親利用關系幫忙留下。陸小波正言道:“聽黨的話,聽從組織上安排。”后陸韻吟去福州工作20多年,直到退休才返回上海。
侄兒加入中國共產黨時,陸小波動情地說:“我們陸家又多了一名共產黨員,這是件大喜事。不要驕傲,任何時候都要聽黨的話,跟著黨走。”
1973年5月1日,陸小波在家中無疾而終,享年92歲。
陸小波出生于清朝,先后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時期和新中國時期。縱觀其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一生,不俗經歷表現出時勢造英雄的氣象,在鎮江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起到了獨特的推動作用,深受世人尊重和愛戴。1991年,榮毅仁題詞“陸小波先生愛國愛鄉是工商業者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