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何春生

黎遇航(1916—2002),道名黎順吉,江蘇金壇人,茅山道士,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黎遇航剛出生7個月失母,由祖母撫養,5歲時祖母過世,其父黎洪春只好將他送至其姑母楊黎氏處撫養。黎洪春從事瓦工,不幸因石灰爆炸損壞眼睛,不能再到高處作業,生計逐漸艱難,因見當時世道黑暗,而自己又命運多舛,遂生遁入玄門之念,入茅山元符萬寧宮西齋道院拜道教上清派耿云清為師。因牽掛兒子,不久將黎遇航從妹妹家接到萬寧宮中,自己撫養。
黎遇航天資慧敏,隨父生活于道觀之中,舉止有禮,深為耿云清道長及觀中道眾喜愛。耿云清道長指命其徒徐龍田收黎遇航為徒,取道名“順吉”,意為“順太上無為之法,兆我教繼往開來,興旺發達瑞吉”,時黎遇航年僅5歲。
黎遇航長期生活于道觀,耳濡目染皆為虔誠奉道、積善作人、修養長壽的一套道教規儀,日積月累,逐漸成長為一位如法如儀的道士。加之觀中為了培養青年道士,還聘請了當地知名的教師吳濟之先生到元符萬寧宮設館授課(吳濟之抗戰時參加新四軍)。黎遇航得名師授學,品學均長進甚快,成為道觀之佼佼人才。他既會詩詞文章、琴棋書畫,又能從事道教齋醮音樂,作超度祭煉法師的高功。十八九歲時,師父徐龍田讓他承擔起為道觀帶徒弟的責任,于是年輕的他,很早就成了有三個徒弟的師父。
1937年日寇侵華,“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茅山人心浮動,惶惶不安。其父讓黎遇航帶上徒弟去安徽避難。到安徽含山,師徒便走散,黎遇航只得孤身輾轉流浪。他到過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江西吉安,在吉安偶遇句容磨盤人周長青。不久,黎遇航隨周長青帶領的新四軍先遣隊返回茅山,投入抗日的洪流。陳毅同志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革命根據地后,黎遇航曾擔任糧食保管員,并參與情報聯絡工作,時年22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黎遇航離開道院,在茅山下泊宮小學歷任教師、校長。1953年當選句容縣人大代表,1954年被推選為江蘇省政協委員。
1957年4月中國道教協會成立,他被推選為常務理事并奉調到北京白云觀擔任中國道協副秘書長。1961年,中國道協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會議,黎遇航被推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
“文革”伊始,黎遇航想方設法保護了時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以及白云觀內一大批珍貴歷史文物。后回到茅山,積極參加地方血吸蟲防治等方面的宣傳工作,并參與撰寫《茅山抗日革命史》,詳細介紹茅山地區的革命斗爭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道協恢復正常工作,黎遇航再度進京,先后當選第三、四屆中國道協會長,1987年當選全國政協常委,任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
黎遇航一貫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廣泛團結道教徒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黎遇航與港、澳、臺及海外道教徒聯系廣泛,并重視培養道教界人才。1990年創辦中國道教學院,黎遇航擔任院長。1987年中國道協創辦《中國道教》雜志,他兼任雜志社社長。
黎遇航能詩文且喜書畫,他撰寫的《道教的信仰與教理教義》等論文及詩詞數十首,均刊載于《中國道教》雜志。后有《遇航詩詞集》出版。
黎遇航作為茅山道士,一直為江蘇茅山道院的恢復發展四處奔走,他曾感慨直言:“過去,茅山曾以道教發源地之一而載入道家史冊,名滿江南。今天,茅山又以革命根據地之一載入革命史冊,茅山已和新四軍、陳毅元帥的豐功偉業連在一起,革命事業使茅山增添了新的光彩,成為全國聞名的地方了。”黎遇航對家鄉也表現出特殊的情感,親自撰寫文史稿件《道教圣地茅山》,幫助介紹、建設茅山風景名勝區,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紀念。
2002年12月20日,黎遇航在北京羽化。在他病重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賈慶林、王兆國、司馬義·艾買提以及劉延東、李德洙、葉小文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12月25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舉行了黎遇航的遺體送別儀式。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中央新聞單位發文,對黎遇航一生愛國愛教,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長期與黨和人民政府團結合作,積極探索道教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途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鞏固和發展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為中國的道教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