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潔
(西安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54)
后石家河文化,是指中國長江中游區域內繼石家河文化之后的最后一個史前考古學文明,通常稱為石家河文明晚期,主要散布在中國長江中游江漢與洞庭湖平原上,其玉文化遺址遍及湖北與湖南的東北部。大致年代范圍在距今4200-4000年,屬龍山文化年代。
后石家河文化并非原有石家河文化的繼承。許是因石家河文化后期,河南龍山文化崛起并強勢向南擴張,北方的政治、軍事力量令長江中游發生文化變革,同時后石家河文化也受到孫家崗遺址、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的影響,是不同區系文化之間的繼承和發展。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后石家河充分吸收融會貫通各地的文化因素之后,發達的制玉業顯示出自己強烈的地域風格和特色,可以說是繼紅山、良渚、凌家灘以又一處繁盛的玉文化了。
后石家河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它們工藝精巧,造型生動,充分體現出史前玉器的審美價值。尤其是大量的動物形玉器,數量眾多,造型豐富并富于變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后石家河文明,也體現出石家河史前先民別具一格的審美創造力與審美情趣。而動物型玉器主要以蟬、人面像、虎、鳥為主。尤其是石家河文化中首次出現了玉鳳鳥造型的玉器,玉鳳造型各具特色,形式不固定。在孫家崗遺址出土的一對玉龍、玉鳳通體鏤雕而成,展現出玲瓏剔透的視覺感受。
后石家河文化中的動物型玉器造型多取自于他們所熟悉的人類自身和或動物,器物整體造型簡潔,細部刻畫寫實具體,生動傳神,具有強烈的藝術氣息。在把握玉器的整體形態的基礎之上,抓住動物造型中較為突出的特征,對細節進行部分簡化和摒棄,有增有減,有變形有夸張,以局部表現整體,師于自然,但又不同于自然,體現出寫實傳神造型特征。
如肖家屋脊出土W6:14玉人頭由長方形的玉片雕琢而成,玉器正面雕刻有寫實具體的人面特征,人頭上部配有冠飾,梭形眼尾上揚,鼻如大蒜,嘴部緊閉并嘴角下垂,兩耳配有環形耳飾。頸下座上還穿有圓孔,雕刻出較為清晰寫實的人面造型。而側面的玉人面形象羅家柏嶺T20③B:16則利用剪影的形式勾勒,五官細節雖只有寥寥幾筆,但卻生動的將玉人的神態表現出來,簡潔但人物的神韻卻絲毫不減。這些玉人頭的造型多變,但整體面目形象都比較寫實具體,使人們可以清晰地見證到史前石家河先民們的風采和樣貌。

圖1 肖家屋脊W6:14玉人頭

圖2 肖家屋脊玉蟬W6:8

圖3 肖家屋脊W6:19
除玉人頭之外,石家河出土最多的玉蟬尤為精致,肖家屋脊W71:2和W6:8充分體現出造型簡潔,細部刻畫寫實具體的特點。其頭部口吻突出,雙面扁圓外凸,頸部刻有凸線,還在頭部飾以卷云紋和渦紋,雙翼收合,并刻有長弧線作為筋絡,翼尖外翹,蟬身則刻有短節紋,呈現出生命的動態感,整體造型流暢,雕琢精細。
總之,這一時期的動物形玉器更加寫實具體,藝術表現手法也更加豐富多樣,注重整體雕琢與平面刻畫相結合。這種對于物體形象的取法,說明當時人們的創作源自現實,“近取諸身”,彰顯出他們對于自然萬物的深刻觀察,并同時融入自身的獨特觀照與審美體悟對其進行加工和創作。
其次,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動物型玉器在造型上十分統一,在構造布局上注重對稱均衡,器物在視覺上呈現出莊重與和諧之感。比如肖家屋脊W6:19出土的虎頭像,在面中有一條豎線于中央位置將其一分為二,圓目,兩端雕刻出虎耳和虎眼,寬葉形耳廓,內有旋渦紋,寬鼻下突,虎耳做了夸張處理,兩端的紋飾也是兩兩對稱,互相呼應的。相應的在其他遺址出土的虎面像如棗林崗WM37:1和六合W9:1出土的虎面像的造型與紋飾基本一致,均具有相似的面目特征,突出表現耳和眼,斜向梭目、圓睛,亦即直通向下的鼻部中線。顯示出其玉器在造型上的高度統一性。玉鷹為后石家河遺址中最為精制的玉鷹作品,成飛翔狀,寬背圓尾,羽翼上刻有平行帶勾羽毛狀紋樣,整體呈中軸對稱狀。
在商周高度流行的獸面紋基本都是始于后石家河玉虎首的圖像模式塑造的,雖獸面紋造型逐漸繁復,反映出對稱、均衡、和諧的美感,可見這一造型表現方式具有悠久的生命力,后世的一些藝術品均可以看到對稱的形態如虎頭帽、虎頭鞋等。可見,史前先民對于對稱與統一之美有著天然的認可,而后世對這種造型手法的繼承也是審美上的認可。
后石家河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此時玉器的工藝已較為成熟。各種新型的玉器加工技術如鋸、線、蛇切割等開始出現,并廣泛運用陰刻、陽刻、淺浮雕、鑲嵌、鏤雕等技法互相結合應用在紋樣的表現上。如肖家屋脊W6:32的人面像,頭像雕于三棱形玉上,通體以高浮雕技法塑造出輪廓,局部穿插有圓雕,通體以淺浮雕手法陽刻出人面,再以細膩的陰線,勾勒出五官,頭兩側上方有彎角形飾物,牙齒還配有獠牙,從頭頂到頸下對鉆一深孔;從側面觀察玉器,則展現出完整的玉人面側臉,具有明顯的立體空間的起伏,仿佛站在面前的是鮮活的石家河先民,面容表情栩栩如生。此玉器通過立體雕琢與平面刻畫相結合,展現出濃厚的生命氣息,充分反映出史前先民對于自然萬物的深刻觀察與獨特的審美體悟。
在后石家河玉器中,鏤雕工藝同樣十分高超,也使得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具有強烈的地域風格和藝術魅力。以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孫家崗最具特色的玉鳳M14:4為例,在一塊玉片上鏤雕出一只側面的鳳鳥形象,喙長而尖細,圓目,在鳳鳥的頭部精細鏤雕出復雜的羽狀飾物,鳳鳥展開的翅膀也是鏤雕而成,其長而豐滿的鳳尾則是鏤雕出向上彎曲的形狀,在鳳鳥的頭部及尾部、嘴部都有不同的鏤雕形裝飾。鏤雕的紋飾既勾勒出了玉鳳的輪廓同時也起到紋飾的作用,整件玉器輕盈靈動。在羅家柏嶺出土的玉鳳,鳳身透雕在圓形玉片之上,首尾相交。簡單的幾筆鏤雕將尾羽分成兩股,短翅收合,兩面都飾有浮雕陽紋,每一處鏤雕都充分地貼合了整體的輪廓造型。精密繁復的鏤雕能組成各種抽象表達的圖案,將玉器打造的靈動、飄逸;虛實結合的構造手法,呈現出線隨形轉、線型合一的藝術特點和效果,體現出石家河史前先民們高超的鏤雕技藝水平和獨特的藝術審美情趣。

圖4 肖家屋脊W6:32的人面像

圖5 孫家崗玉鳳M14:4
而在紋飾方面,線條多為柔和優美、流暢的曲線,構成簡潔的幾何紋。前文所提及的玉虎耳和眼均用流暢的幾何曲線紋刻劃,簡潔有序,節奏感十足。還有一類輪廓曲線用以表現鳥形飾和人首蛇神環形飾。這類器物首尾相連,輪廓線條或向上卷翹,或向下回勾,似植物藤曼般變幻,婀娜婉轉;人首蛇身飾蛇身布滿了幾何曲線紋,頭戴覆舟冠,冠上有陰刻線,一束長發從頸后卷起,也象征著蛇尾。首尾相連的外輪廓所表現出來的韻律,由內部的幾何曲線紋延續與流通,外輪廓與內部的曲線紋構成了一個充滿律動、流轉不息的生態整體,借其表達生命和靈魂的永恒不朽。恰到好處、自然舒展的幾何曲線紋飾的疏簡,在造型上一直都體現著增添神韻的作用,更加突出了造型的優美、伸展感。在后世的發展中,楚器也同后石家河玉器一樣,大量的器物以曲線增添韻律,在玉器中以透雕打破塊壘,追求疏透靈巧的審美傾向。可見簡潔的幾何曲線之美跨越了時空,展現出先民追求動感韻律的審美觀念。
幾乎所有的史前人類都有一個萬物有靈論的思想階段,對于神靈的祭拜在人們生活中十分重要,而人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塑造神靈,正是在這個階段,人們借助審美的創造將神靈表現出來,而這樣原始藝術就不可避免地與原始宗教交織結合在一起。
后石家河文化正處于原始宗教和文明高度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各種禮制玉器,更是原始宗教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級和宗教的氛圍濃厚。后石家河文化中的動物形玉器不僅具有裝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身份表征和祭祀方面的儀式功能。后石家河文化動物形玉器絕大部分出土于甕棺,甕棺被認為象征著受孕的子宮,甕棺的蓋上和底部的小孔,不僅是供靈魂進出的通道,還可以象征嬰兒降生下來的陰道。因此甕棺蘊含濃厚宗教含義,與原始社會關于轉生的巫術有關。而這一類墓均隨葬有玉蟬、虎頭像、玉人等仿生玉器,這些器物絕非生活用具,通常具有宗教上的用途。人們借動物形玉器祈求獲得動物神的庇護,動物神不僅作為幫助人與神靈、祖先溝通的媒介,同時它們本身又是人們所崇拜的對象,其所具備的神性,可以守護亡靈、甚至協助人們死后轉生。如在棗林崗、肖家屋脊、六合等遺址甕棺蘊中都出土有數件玉虎和玉蟬,老虎因其剛勇強健的威猛形象一直被們認為是世間至剛至陽的神物,它所流露出來的霸氣與兇猛給予觀者以強烈的恐懼感與震懾力,墓葬中出現玉虎希望借助其強大的力量守護墓主人的靈魂,使之得到安寧,庇護其靈魂安全到達天界;而蟬在古人眼里因其破土而出、羽化成翼以及脫殼重塑的生活習性,被古人視為死而重生、生命不息的象征,石家河先民們希望墓主能夠像玉蟬一樣,獲得重生、生命永駐,或是通過借玉蟬的力量來保佑墓主達到死而不朽,生生不息的理想境界。當神秘的原始宗教信仰與玉器制物相結合在一起之時,玉器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原始宗教與藝術的碰撞造就了后石家河動物型玉器獨特的神秘美感。也由此豐富著我國千年的玉器文化。
大量的人面及動物玉器是后石家河先民置于自然之中,根據自己所見對天地萬物的描摹和創造出來的結果,包含著對自然生命精神的獨特體悟,體現出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原始審美思維意蘊和強烈而充沛的生命意識。在后石家河玉器中出現的玉鳳首尾相連,似玉璧一樣呈完整的閉合態。其造型打破了對稱圖像模式的均衡感,而呈現出旋轉態的動感,以靈動的形式呈現生命氣息的蓬發;而首尾相接的圓形造型體現出循環流動的生命動態、轉動不息的流轉運行過程,象征著生命與靈魂的永恒不朽。可見人們將自己對于自然的與生命的認識以及自己的情感、意志與想象力都傾注其上,是一件凝聚了史前先民智慧與想象力的典型神物,同時也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史前先民希望通過鳳能與上天相連,使生命狀態得以無限延伸的意象。同樣在后來出土的人首神身面像集多種元素與一體,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構造了“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而其他玉器也無一不在展示其內在生命的氣息。后石家河先民以其奇思妙想和不凡的審美創造力,賦予了玉器蓬勃生機和神秘魅力的造型。
后石家河文化作為在當時特殊時空文化背景下融合的產物,其動物形玉器是史前先民對天地萬物認識的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其造型與藝術風格、紋樣分析使得動物形玉器自然傳神達意的表現方法得以充分地表達,體現出史前先民獨特而神秘的審美和造物思維活動,是史前先民藝術素質的體現。同時動物形玉器在其獨特的外在形式特征之下暗含著史前先民的宗教思維與對生命的獨特感悟,承載著人們特殊的情感和精神寄托,是人類在懵懂的童年時期內在自我想象與外在客觀萬物的碰撞交織出來的產物,與人們的審美造型喜好融合,進而凝結成石家河動物形玉器獨特、豐富的審美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