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馮為為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通過碳達峰碳中和這場任務艱巨的世紀大考,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作用,按照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總體安排,科學技術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九部門組織編制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簡稱《實施方案》),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并通過10項具體行動繪就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路線圖。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等領域碳減排,對于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雙碳”目標實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科技創新和政策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兩個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統籌當前和長遠、統籌科技創新與政策創新、統籌科技部門和相關方面的工作,《實施方案》更加側重于科技創新,著力于加強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術供給,同時適當考慮低碳技術標準等政策創新方面的內容,以促進低碳技術產業化。”科學技術部有關負責人解讀《實施方案》如是說。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基于我國各重點行業碳排放基數和到2060年的減排需求預測,系統提出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創新方向,統籌低碳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設、人才培養、低碳科技企業培育和國際合作等措施,推動科技成果產出及示范應用。
依據《實施方案》,2030年我國將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將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而有力的科技支撐。《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單位GDP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屆時,在科技支撐下我國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將初步構建,科技支撐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作用將愈加顯著。
能源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組成部分,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形勢、內部經濟發展新態勢以及“雙碳”目標能源轉型進程,我國將能源安全上升至與糧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因此,推進“減碳”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必須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這個基調下,《實施方案》也將保障能源安全作為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相關數據顯示,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截至2020年底,我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9%,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這些實際數據表明,我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降低碳排放任務艱巨。因而,在我國以煤炭能源為主的國情下,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實現碳減排并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考驗重重。
“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任務,立足以煤為主的資源稟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實施方案》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降碳減排提供了實現路徑。
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各類創新主體作用,深入推進跨專業、跨領域深度協同、融合創新,構建適應“雙碳”目標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實施方案》提出,針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迫切需求,加強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并網消納、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以及煤制清潔燃料和大宗化學品等提供科技支撐。到2030年,大幅提升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涉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革,為加強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提出了涉及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成果推廣、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的10項具體行動,繪就了“雙碳”科技支撐的具體路線。10項行動,即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能力提升行動、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行動、低碳零碳技術示范行動、碳達峰碳中和管理決策支撐行動、碳達峰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人才協同增效行動、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行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行動。指導全國科技界以及相關行業、領域、地方和企業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
按照《實施方案》的相關行動,“到2030年,形成一批支撐降低粗鋼、水泥、化工、有色金屬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成果,實現低碳流程再造技術的大規模工業化應用;到2030年建成50個不同類型重點低碳零碳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先進技術和標準引領的節能降碳技術綜合解決方案;加快完善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服務體系,優化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創新創業生態,遴選、支持500家左右低碳科技創新企業,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領軍企業;深入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框架下碳達峰碳中和技術研發與示范國際合作,探討發起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論壇。”通過這些行動目標,一步步地將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落到實處。
“科學技術部還將做好三個方面工作,為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加強保障。一是加強機制保障,建立‘雙碳’科技創新部際協調機制和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同時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營造適宜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二是加強碳中和技術跟蹤監測,重點關注碳中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投入,通過科技考核評價機制促進技術優選與迭代。三是加強技術成果的產權保護,推進完善國家科技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推動建立低碳技術侵權行為信息記錄并納入全國公共信用共享平臺。”科學技術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個方面的具體推經,確保《實施方案》得到貫徹落實。
著眼未來,科技支撐開展科技創新行動,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的攻關和研發,做好從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到綜合示范的全鏈條布局,發揮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的作用,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