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波
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廣播電視新聞采訪》是在新聞采訪學共性理論的基礎上,系統介紹廣播電視媒介新聞采訪獨特的工作特性、基本流程、主要方法和報道理念的專業必修課程。通過這門課程,使學生不但了解廣播電視新聞節目采訪的主要流程、基本規律,掌握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更幫助他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在《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課程的教學實踐環節,通常采用集中時段,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自主策劃選題,實施外拍采訪,完成后期編輯制作的固定模式。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開展模擬采訪實踐,改變傳統的講授灌輸,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提升課堂的活力?本文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傳播領域科學的理論體系,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演變、創新,又吸納了數字時代的技術表達方式,形成了其與運行環境高度契合的話語框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完整科學、開放創新、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在《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課程教學中,可以結合每一講的主題內容,選取體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彰顯時代風貌、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典型電視新聞采訪報道案例,通過案例啟發和小組核心環節采訪報道體驗,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凝聚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小組成員的角色體驗報道,提高學生的新聞價值鑒別、議程設置和話語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認真盡責的職業精神和精誠協作的團隊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
電視新聞中的現場采訪與出鏡報道,也是移動互聯時代媒體記者必備的采訪報道技能?!稄V播電視新聞采訪》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講授記者出鏡報道和現場采訪的功能意義、報道理念及實施策略。通過案例分析提升學生對新聞現場發現、話語表達與輿論引導的綜合執行能力。是否能夠在現場發現新聞,挖掘新聞,并主題鮮明、理性客觀、自如地表達新聞,是衡量現代記者專業素養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而駕馭這些重要技能的關鍵要素就是課程最核心的理念培養目標——記者高度的政治責任心、強烈的喉舌意識、勇于擔當的引領與守望使命。
筆者在《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課程中嘗試融入的“思政”元素為:中國精神、道路自信、使命擔當。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三個層次的目標框架,即知識層、技能層、理念層。知識層:案例引出現場報道的新聞信息傳播內容、采訪準備和主要流程;技能層:通過小組合作,根據任務分配,搜集整理具體的報道資料,策劃報道重點和形態方式;理念層:通過典型案例的討論和體驗報道實踐,理解國家巨大變化背后的內在驅動力,媒體采訪策劃的主題傳播,記者報道的職業精神,以及主流媒體傳播時代強音、講好與傳播好中國故事的責任與擔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應當以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教師作為引導者為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語境和語料,讓學生在頭腦中主動構建知識。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實踐模式,支架式教學主張教師扮演建筑業中的“腳手架”角色,為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提供框架支撐。這種框架是指一種可以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促進問題解決和輔助知識意義建構作用的概念性框架。
1.案例引導
根據授課內容,選用主流媒體反映“奮進中國夢、貼近人民群眾、傳播中國形象、傳遞民族精神”的電視現場報道案例串起課程的知識點、技能目標和思想理念。
2.小組討論策劃
圍繞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計1-2 個話題和任務,通過小組收集信息,討論分析,策劃內容,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技能要點和價值理念,得出心得體會與觀點。
3.角色體驗報道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案例中可行的重要實踐環節,布置采訪報道體驗任務。學生按照媒體實際的流程與組織架構,分小組根據策劃內容,體驗不同點位記者、演播室主播的角色,協作完成團隊報道任務。
課堂上通過觀摩經典案例視頻引入主題內容,教師通過PPT介紹主要知識點,并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在學生得出統一認識之后,完成老師布置的體驗報道任務。學生可以對比實際報道案例,討論小組體驗報道的重點和傳播內容。此外,借助線上學習平臺APP的討論、選人、投票等功能,完成話題討論和小組創建的互動。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筆者選取央視策劃直播的重大主題報道《今日中國》作為引入內容,提高學生對重大主題報道議程設置和報道策劃的初步能力感知。
《今日中國》于2021 年5 月10 日上午10 點在央視新聞頻道開播。該節目每天多視角、全方位展現我國的一個省(區、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選擇了5 月11日播出的《今日中國·天津:津城逐夢勇立潮頭》。首先,讓學生們觀看其中幾個典型的現場報道新聞片段,梳理記者出鏡報道的典型現場和展示的主要成就內容;同時思考自己家鄉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突出成就,自己最想向大家展示的家鄉的變化和故事是什么?初步凝聚學生愛國、愛黨情懷,增強他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1.大國形象、大國精神的話語語料展示
在講授記者出鏡報道時,主要講授現場出鏡報道的功能意義、呈現內容和話語敘事視角。在功能意義方面,記者出鏡報道可以提高媒體的權威性、可信度和傳播力、影響力;所要呈現的內容在于現場的新鮮事實動態與價值重大的背景信息;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敘事視角是統領報道話語,影響報道風格的重要因素,由采訪的深度和廣度決定。重大主題新聞的現場報道要注意采訪的深入和充分準備,呈現靈活自如的“全知視角”和“內視角探索”報道。
在講授這部分課程時,筆者特別選取了2020 年國慶假日期間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的大型直播節目《坐著高鐵看中國》的第一期節目作為討論和實踐體驗的案例。第一期節目是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地乘坐高鐵出發,奔向共同的目的地武漢,從出發前的高鐵站,到行進中的列車,沿線城市的生產生活、節日氣氛,再到最后到達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通過新聞報道展現中國速度、中國之美、中國力量,并展現疫情過后國家的活力復蘇。節目從節日乘車出行切入,借鐵路線串聯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地理線和動人暖心的故事線,營造輕松愉悅、溫馨祥和的節日氛圍,反映來之不易的發展成就,展示歷經風雨磨礪出的民族自信心、精氣神。以“中國速度”享受“中國之美”,以高鐵這張“中國名片”解讀背后的“中國實力”和“中國精神”。這個案例的分析和采訪體驗不僅要讓學生關注到新聞現場報道的點位策劃、內容呈現與表達,更希望學生通過信息收集、分析和傳播,樹立正確引導輿論的政治意識、愛國意識和責任意識。
2.傳播中國,提供發現身邊故事+話語表達的展示框架
結合《坐著高鐵看中國》的第一期節目,筆者根據現場演播室和直播點位的類型,設計三個報道矩陣,分別是演播室、高鐵始發站、沿線城市和終點武漢。將學生自由組合的9 個小組通過自選和分配協調的方式選擇歸屬的方陣,并按方陣報道要求進行內容策劃與報道。具體安排和要求如下:
(1)演播室:體驗演播室主播與導播的角色;負責節目開場、中間各點位串聯、結束總結的三個主要串聯報道任務。要求:根據報道時間和其他小組選擇的城市地點,確定報道重點和串聯詞。
(2)高鐵始發站:體驗高鐵站直播點位的記者角色。負責在北京西站、上海虹橋站和廣州南站的出鏡報道以及高鐵列車行進中的現場報道。要求:廣泛搜集并查閱從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出發到武漢的高鐵線路信息、特點、歷史沿革;確定高鐵出發前的報道點位、現場報道重點和內容,并在連線實踐中脫稿報道;研究所在線路高鐵列車的特點和節日活動,行進中連線時做現場報道或采訪。
(3)沿線城市和終點城市武漢:體驗三條高鐵線沿線城市點位的出鏡記者角色。負責在三條高鐵沿線選擇重要的、有特色的城市,并搜集其地標性、代表性的建筑、環境作為出鏡報道地點,呈現與主題內容相符的新聞性信息傳播。選擇在終點城市武漢的小組同沿線城市點位選擇相同,但注意疫情后城市活力展現的具體切入點的內容選擇。
(4)直播報道的流程圖:演播室開場——連線北京西站記者——連線上海虹橋站記者——連線廣州南站記者——演播室轉場1——連線行進的火車上的記者——演播室轉場2——連線高鐵沿線點位記者1/2/3——演播室轉場3——連線武漢點位記者——演播室結束。
3.價值內化:學生心得分享
為了深化教學內容,加強價值引領,筆者還設置了話題討論環節。重大節慶日的采訪策劃報道屬于國家成就和國家形象傳播報道的重要內容,有著宏大的主題和國際傳播的視野。如何從小切口進入,貼近人民群眾生活,以百姓視角記錄國家記憶,凝聚民族力量,實現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是新聞傳播活動和研究重點解答的問題。據此,設計了兩個話題,在線上線下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樹立主流媒體責任意識。
(1)宏大主題的成就報道如何以小見大?
(2)媒體傳播報道的價值意義。
從學生課堂參與、體驗,課后策劃準備和討論的情況來看,“思政”元素融入《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課程的教學效果較好。學生有較強的話語表達欲望,積極參與課堂案例的分析,對在身邊發生的變化,國家的發展成就有較強的認同感,對新聞中呈現的巨大成就和家國情懷敘事有較深刻的情感共鳴。
尤其是在學生觀看《坐著高鐵看中國》時,當看到第一個出鏡的記者是我校2002 屆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生王春瀟時,產生了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油然而生的職業向往感。在知曉了學姐9 年福建記者站站長經歷、在央視武漢“抗疫”報道中擔任前方出鏡訪談記者、建國70 周年大型直播報道中擔任演播室出鏡記者的優異成績后,學生們感受到了身邊的榜樣的力量。這也是選擇這篇報道作為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過實踐體驗部分的策劃和報道發現,學生自主認知性強,悟性較高,有策劃和創作的激情,能夠在報道體驗和主題討論分析中樹立正確的立場和觀念。但同時發現,學生的接受和分析能力有細微差距,在新聞事實識別、新聞價值判斷和即興語言組織表達層面還有不足與欠缺,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提升。
作為新聞工作者,要記錄時代風云變化,為人民書寫,講好中國故事,因此傳播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是新時代新聞專業教學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精神和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就在鮮活的事實中,在正能量的報道中。通過經典優秀的案例選擇,把創作的出發點和身邊的切實變化聯系在一起,進行新聞采訪、報道、制作,不僅實現對學生業務技能訓練的目標,更讓價值引領深入人心。
課程思政應該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意識,積極利用新聞熱點或話題展開思政元素的融入。2021年5月24日上課那天正是舉行袁隆平院士追悼會的日子。恰巧這期高鐵節目案例中就有湖廣高鐵點位記者在列車到湖南長沙之后對袁老的一段采訪。在課上讓學生重溫這段采訪,用具體的事實和數據再次讓學生看到袁隆平對中國糧食安全做出的貢獻,中國在糧食生產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從傳媒記者的角度來看這段采訪提問,更是從媒體記錄和傳播的角度思考媒體的責任與使命,以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袁隆平先生的緬懷。這種方式效果比較好,學生有強烈的共鳴。
采訪報道課是偏實踐類的課程,理論部分的知識傳授往往方式比較單一。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策劃創作分享,把學生的知識學習、精神感悟和實際動手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教學效果更好。當然這需要任課教師根據具體的內容做精心的設計和有序的統籌安排。讓每堂課都有不同的經典案例與思政元素進行無縫銜接,難度不小,需要教師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