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明
中共“二大”召開以后的一個多月,在共產國際代表斯內夫利特(馬林)的建議下,1922年8月29日~30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邊的一所民宿里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史稱西湖會議)。至今也有整整一百年了。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中共“二大”當選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還有李大釗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及其翻譯張太雷等7人。會議的具體地址已無從查考了。
這要從中共“二大”上制定民主革命綱領和提出 《關于“民主聯合戰線”的議決案》 說起。
為了揭露華盛頓會議的侵略實質,也為了貫徹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精神,1922年1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簡稱遠東會議)。共產國際東方部主任薩法洛夫在會上傳達了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他指出:擺在“遠東勞動階級面前的任務,第一件就是謀各被壓迫國家的解放”。對中國勞動群眾和中國共產黨來說,“當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國從外國的羈軛下解放出來,把督軍推倒,土地收歸國有,創立一個簡單聯邦式的民主主義共和國”。對于資產階級民族運動,只要它是向帝國主義壓迫作戰的,共產黨人就應支持和援助。
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幫助遠東各被壓迫民族分析了他們受壓迫受剝削的根源,指出了他們的主要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因而號召他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并提出了建立國際國內統一戰線的口號。
遠東會議期間,列寧抱病接見了參加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共產黨代表張國燾、國民黨代表張秋白以及鐵路工人代表鄧培等。會見中,列寧提出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聯合的問題。張秋白表示,“一定可以很好地合作”。張國燾表示:“在中國民族和民主革命中,國共兩黨應當密切合作,而且可以合作;在兩黨合作的進程中可能發生若干困難,不過這些困難相信是可以克服的。中國共產黨當努力促進各反帝國主義的革命勢力的團結。”
參加遠東會議的中共代表回國以后,立即向中央匯報了遠東會議的精神和列寧的談話內容。中國共產黨完全接受遠東會議和列寧談話的精神。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擬就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對于時局的主張》 ,發表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主編的機關刊物 《先驅》 第9號上,這個 《主張》 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理論探索的初步成果,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的基本原則。這時,一個大體上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綱領已經呼之欲出了,也為中共“二大”的召開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
在中共“二大”上,中國共產黨根據共產國際“二大”和遠東會議的有關精神,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決定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第一步作為最低綱領,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步作為最高綱領,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實現共產主義。同時,“二大”提出了 《關于“民主聯合戰線”的議決案》 ,決定同國民黨聯合進行民主革命。 《議決案》 明確指出:“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現狀之下,在中國的無產階級現狀之下,我們認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們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
1922年7月初,馬林到莫斯科向共產國際領導人匯報他在中國的工作和所了解到的情況,沒有參加中共“二大”。8月初,馬林返回上海。這時,中共“二大”剛閉幕不久。馬林看到中共“二大”通過的 《關于“民主聯合戰線”的議決案》 后,將其斥為不切實際的幻想,并且要求中共中央立即召開特別會議,討論共產國際遠東局的指示和國共合作問題。于是,中共中央決定在杭州召開一次特別會議。
在國共合作方式問題上,中共中央大部分同志與馬林存在著分歧。
第一個問題是黨外合作還是黨內合作。
中共“二大”通過了 《關于“民主聯合戰線”的議決案》 提出:“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的具體步驟是:(A)先行邀請國民黨及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適宜地點開代表會議,互商如何加邀其他各革新團體,及如何進行。(B)運動傾向共產主義的議員在國會聯絡真正民主派的議員結合民主主義左派聯盟。(C)在全國各城市集合工會農民團體商人團體職教員聯合會學生會婦女參政同盟團體律師公會新聞記者團體等組織‘民主主義大同盟’。”這實際上是提出了一種黨外合作方式。
而馬林認為這是不現實的,他“批評聯合戰線是空洞不能實現的左傾思想”。他說:“孫中山不會贊成聯合戰線,只會要求中共黨員參加進國民黨去。他還說:“共產國際也贊成加入國民黨的辦法,認為是實現聯合戰線的可行途徑。”
馬林的理由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中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只能有一個民主的和民族的革命,決不能有社會主義的革命;而且現在無產階級的力量和其所能起的作用,都還很小。第二,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黨是中國現在一個有力量的民主和民族革命的政黨,不能說它是資產階級的政黨,而是一個各階層革命分子的聯盟。第三,孫中山先生可以而且只能容許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決不會與中共建立一個平等的聯合戰線。第四,中共必須學習西歐工會運動中,共產國際所推行的各國共產黨員加入社會民主黨工會的聯合戰線的經驗;中共須尊重共產國際的意向。第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既可以謀革命勢力的團結,又可以使國民黨革命化,尤其可以影響國民黨所領導的大量工人群眾,將他們從國民黨手中奪取過來”等等。
對于馬林提出的中共黨員參加國民黨去實行聯合的方式的建議,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等中國共產黨人表示無法接受。早在幾個月前,1922年4月6日,陳獨秀就致信維經斯基,對馬林的黨內合作建議提出了六點反對理由:(一)共產黨與國民黨之宗旨及所據之基礎不同。(二)國民黨聯美國聯張作霖等政策,和共產主義太不相容。(三)國民黨未曾發表黨綱,在廣東以外各省人民視之,仍是一爭權奪利之政黨。共產黨倘若加入該黨,則在社會上信仰全無,尤其是青年社會,永無發展之機會。(四)廣東實力派之陳炯明,名為國民黨實則反對孫逸仙派甚烈,我們倘加入國民黨,立即受陳派之敵視,即在廣東亦不能活動。(五)國民黨孫逸仙派向來對于新加入之分子,絕對不能容納其意見及假以權柄。(六)廣東、北京、上海、長沙、武昌各區同志對于加入國民黨一事,均已開會議決絕對不贊成,在事實上亦已無加入之可能。”
第二個問題是在黨內合作中如何保存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和爭取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在西湖會議上,盡管擁有共產國際指示的“尚方寶劍”,但馬林一開始并不想用壓服的方法來取得中國共產黨人對自己觀點的認可,他希望能夠說服大家。于是,他除了向中共領導人系統地重申了自己主張國共黨內合作的五點理由外,他還解釋:“我只是以我自己在爪哇伊斯蘭教聯盟運動中取得的經驗作為依據。伊斯蘭教聯盟是爪哇最早的群眾組織。它建于1911年,具有經濟、社會和宗教混合一體的性質。它的斗爭鋒芒直指歐洲糖廠主對爪哇人的剝削。這個群眾組織的左翼(集中在三寶垅)接受印地社會民主同盟的宣傳,這個同盟是我幫助組織并使之沿著階級斗爭路線開展宣傳。這種宣傳在伊斯蘭教聯盟內部得到了強烈的支持,特別在1914~1918年的戰爭年代里更是如此。結果,在1918年代表大會的宣言中接受了同‘罪惡的資本主義’作斗爭的思想。和伊斯蘭教聯盟左翼的聯系創造了在我們自己人領導下組織工會的可能性,其中最重要的是鐵路工會。純粹民族主義分子反對我們社會主義宣傳的日益增長的影響,他們效法正在發展中的工聯主義,建立他們自己的工會。伊斯蘭教聯盟這一松懈組織形式,使我們社會民主同盟的印尼人、爪哇人、馬來亞人的影響迅速增長。其影響之大,甚至在軍隊里也建立了聯合會,而這種情況還是在戰時呢!”
馬林經過與國民黨領導人的接觸和在中國南方的實地考察,認為把爪哇經驗運用到中國是完全可以的,對此他很有信心。
馬林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陳獨秀回憶當時的情景:“當時中共中央五個委員:李守常、張特立、蔡和森、高君宇及我,都一致反對此提案,其主要理由是:黨內聯合乃混合了階級組織和牽制了我們的獨立政策。最后,國際代表提出中國黨是否應服從國際決議為言,于是中共中央為尊重國際紀律遂不得不接受國際提議,承認加入國民黨。”
與會者中反對國共黨內合作最激烈的是張國燾和蔡和森。張國燾回憶說:我們認為中共黨員加入國民黨不能與西歐共黨工人(注:原文如此)加入社會民主黨工會一事相提并論,國民黨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政黨,中共加入進去無異與資產階級相混合,會喪失它的獨立性,這與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所通過的原則不合。我們指出與國民黨建立黨外的聯合戰線是可以做到的;這有過去國民黨和其他派系建立聯盟的實例為證;如果組織一個聯合戰線的委員會,可以推孫為主席,委員會中的國民黨人數也可比中共人數多一倍左右。我們所要說明的中共并不是要求與國民黨來個平等的聯合戰線,只是不要喪失獨立性。我們還著重指出,中共除與國民黨合作建立聯合戰線外,更應注意爭取國民黨以外的廣大工農群眾來壯大自己。根據這些觀點,我們要求不接納馬林的主張,并請共產國際重新予以考慮。
關于國共合作是在黨外合作還是黨內合作的問題上,馬林的主張確實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當時中國共產黨處在初創時期,力量還比較小,才近二百名黨員(二大召開時195名),而國民黨已是一個有力量的民主和民族革命的政黨。中共“一大”后,馬林訪問孫中山時,就曾提及國共合作的問題。當時孫中山的態度是,可以允許在國民黨內宣傳共產主義。也就是說,以黨內合作的方式來建立國共聯合戰線。馬林也對此甚為贊成,于是極力主張以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黨內合作方式來實現國共合作。國共合作有利于中共的重大發展,所以當時要實現國共合作,黨內合作的方式確實是一個“可行途徑”。
而在黨內合作中如何保存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和爭取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上,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的擔心不無道理。即要重視在黨內合作中如何保存中國共產黨的獨立性和爭取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可惜的是這個問題后來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發展到后來竟然提出了“一切經過國民黨”、“一切服從國民黨”的口號。到了1927年,在國民黨右派的猖狂進攻面前顯得軟弱無力、束手無策,導致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大批共產黨人被屠殺,共產黨人被迫轉入地下斗爭。這個教訓是很深刻的。
西湖會議上開始的情況對馬林很不利,在關鍵時刻他抬出了共產國際。他向中共領導人申明:“這是共產國際已經決定的政策。”在共產國際嚴肅的紀律面前,陳獨秀開始改變態度。他向馬林表示:即使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也必須是有條件地加入。孫中山應該取消打手模和宣誓服從他本人的原有入黨辦法,并根據民主主義的原則改組國民黨。否則,共產黨員決不加入。
李大釗最終為馬林解了圍。他認為陳獨秀、張國燾等人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黨在成立后活動余地狹窄也是事實。如果參加到國民黨內,既實現了與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的要求,又能為黨的活動找到更加寬闊的領域。所以,有條件地加入還是可行的。在李大釗的解說下,與會人員最后終于接受了共產國際的決定。會議雖然未形成任何文件,但事實上,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國共合作從此寫在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
西湖會議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接受了共產國際的建議,通過了相應的決定。會議確定,只要國民黨能夠根據必要的原則進行改組,共產黨員可以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會后,陳獨秀、李大釗和馬林一起去拜訪因陳炯明叛變而逃亡上海的孫中山,正式向他提出兩黨合作的主張,并建議他依照民主的原則改組國民黨。當時孤立無援的孫中山欣然接受了他們的建議。不久,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太雷由張繼介紹、孫中山主盟,加入了國民黨,并開始幫助孫中山進行改組國民黨的籌備工作。而對黨內合作反對最激烈的張國燾,也于9月的某一天,在張繼家的客廳里,由張繼主持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入黨儀式。
西湖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確定國共合作方針的轉折點,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中共“二大”關于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思想。作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決定。為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奠定了國共合作的基石,極大地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拉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