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倩娟
自我有記憶起,父親給我印象一直都是勤勞能干。
他勞累一天后,回到家就圍著灶臺轉。在全家歡聚一堂的日子里,他為了給家人們做一頓豐盛大餐,能一整天待在廚房里忙前忙后。廚房悶熱,做這樣一頓大餐,父親通常都會忙得大汗淋漓。大滴大滴的汗珠順著他花白的鬢角淌下,他總要坐在飯桌旁休息許久,靜靜地看著家人品嘗他勞動的成果,而后才入桌用餐。
古語有云:“食不言,寢不語。”但在我家的飯桌上,沒有這樣的規(guī)矩。父親就常在飯桌上談他年輕時的謀生經歷。成家后,父親做過幾年的裁縫,沒日沒夜地裁衣、縫西裝,等攢了一點積蓄,便盤了個門店,開了一家小飯館。經營飯館的同時,他還做些其他的小買賣,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到了如今花甲之年,他仍然全年無休地經營著兩家小店,絲毫沒有要閑下來的意思。
然而,聽奶奶說,父親小時候卻是最懶惰的孩子。父親是家中老幺,農活和家務都由兄姐包圓,他就常下河摸魚蝦,上樹掏鳥蛋。奶奶想了想,又繼續(xù)補充道:“成家了,尤其是當了爸爸后,像變了個人一樣,變得特別勤快。”這與我印象中的父親太不一樣了。原來父親曾經也是個“懶人”,只是成為父親后,為扛起一家人的生計,變得如此勤快,不知疲倦地工作營生。
“我準備承包村里的兩口魚塘,抽空回去喂喂魚,賺點零花錢。”飯桌上,父親計劃著開始又一番買賣。我擔心他太辛苦了,他卻大手一揮:“不辛苦!我還干得動,勤勞致富嘛。”
這就是我的父親,從二十多歲有了我后,他從未停下打拼的腳步。從他的身上我明白了:“勤勞”是值得我用一生去學習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