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外地友人發來一個婚禮的視頻,因疫情影響,到場道賀的人很少,但視頻被發到網上后,鋪天蓋地的彈幕,營造出一種全民祝福的氛圍,顯得熱鬧極了。
彈幕,是形容字幕的密集程度和滾動速度,像掃射出去的子彈,所以讀為“dàn幕”。
如果把古人在墻壁上書寫詩文,互為唱和,或在書籍和文章的空白處做點評批注,也視為發彈幕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種互動交流方式,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匹配的視覺呈現方式,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沈括的《夢溪筆談》里記錄了一起發生在北宋的“直播”事件:江西信州一處驛舍的墻壁上,有女子留言數百字,她聲稱自己出自縉紳之家,因父母貪圖權勢,把她嫁給宰相夏竦的家奴鹿生。鹿生新獲授一武職,急于赴任,她才分娩三天,就被他逼著趕路。她在途中不幸染病將死,于是把事情經過寫在墻上讓更多的人知道。她痛陳被丈夫百般逼迫的苦楚。此前,因父母不在身邊,她受了委屈只能忍氣吞聲。哀切的文字,引發過往旅客的深切共鳴,大家紛紛發“彈幕”表達哀悼,題壁詩文竟多達百余篇。后來還有熱心人集抄下來刊行出版,名為《鹿奴詩》。
古人也常能玩出新花樣,除了最容易引來各種“彈幕”的《詩經》《論語》,生活話題也常引人發“彈幕”。晉代陸機的名句“千里莼羹,未下鹽豉”,后人無法分辨“未下”到底是指一個地名,還是指做莼羹非得用那個地方的鹽豉,又或者是指根本無須放鹽,淡食味道最美,于是人們根據各自的經驗發“彈幕”討論。到了宋代,又有人提出,莼菜春食最美,至秋已不堪食,由此又引發秋天的莼菜到底有沒有人吃的爭論。包括近代名家施蟄存、梁實秋也參與其中,成為“彈幕”大軍中的主力。他們旁征博引,令所發“彈幕”充滿了文學的光澤。
這種信息互動傳播方式,與現代的其實一脈相承——新聞傳播以一種引人入勝的形式開局,其后,評論、解析被不斷更新,賦予了事件不同的質感。雖然觀眾的加入不會對事情的結果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但能讓人們樂在其中,并營造出一種積極參與的全新感受。區別只在于,古代只有親歷事件的人才會被信息包圍,而現在被信息包圍已成為數以億計的人的生活常態。哲學家有言,人容易被瑣碎的東西安撫,社交媒體即其中之一。
(西 河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