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玲
“君子”最初指統治階級貴族士大夫,自孔子始,君子的含義從社會身份地位轉變為儒家人格特質。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五個維度:智仁勇、恭而有禮、喻義懷德、有所不為、持己無爭。
“智仁勇”代表了君子看待世界的基本態度,描述了一個人明智、自主、理性并能果敢行動的特質。
“恭而有禮”代表了君子與世俗人倫和社會規范的相處方式,描述了一個人對世俗規范、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保持恭敬謙遜、戒慎誠信的特質。
“喻義懷德”代表了君子對超然世外、抽象道義的追求,描述了一個人明白自己應做之事、保持自己固有之善的特質。
“有所不為”代表了君子持有的行為邊界意識,描述了一個人對世界存有敬畏之心,對自身限度有清醒覺知,了解并堅守行為底線、不越界的特質。
“持己無爭”代表君子看待和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著眼點,描述了一個人向內探求,面對和解決問題時從自己的角度去改變現狀,不與人爭勝的特質。
在儒家文化中,君子人格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儒家重視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而作為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顯然有更積極的心理狀態,如孔子說的“君子不憂不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人格與自我和諧、人際關系滿意度、自我效能感存在正向關聯。
為什么君子會有更積極的心理狀態?原因在于君子“克己”、君子貴“誠”。
“克己”即約束自己,相當于心理學中的“自我控制”,指一個人抑制欲望、感情、情緒等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反應,使其與社會標準和長遠目標保持一致的能力。
何謂“誠”?朱熹認為是“實”,即“真實無妄”,在現代心理學中,真實性指與真實的自我保持一致的感覺。許多實證研究發現,自我控制和真實性都對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此外,《視箴》中說:“克己復禮,久而誠矣。”這說明,自我控制之所以能帶來積極的心理狀態,真實性起到了中介作用。
研究結果證實,君子人格水平較高的人,更能在生活中控制自我、抵制誘惑、保護有價值的目標,從而使自己的外在行為與內心中的真實自我保持一致,因此具有更加積極的心理狀態。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我們熱衷于追逐、模仿生活中的各種虛假人設,但你是否想起過磊落如松、溫潤如玉的君子?你是否想把他們當成模仿對象,還是說,你只是把“君子”當成一個文化象征符號?
(懷 玉摘自《財新周刊》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