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丹 寧 燕 張 思 羅紅英
1.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西宜春 336000;3.江西省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西宜春 336000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近幾年臨床逐漸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方式治療患者。 但腹腔鏡手術使用的器械較為特殊,對器械的精密度、材質等方面要求十分嚴格,故術后對器械進行清洗、消毒等工作難度也隨之增加。 若對這些器械管理不當, 器械消毒等質量得不到保障,會增加患者手術感染的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同時降低手術治療效果。前饋控制理論是指護理人員通過觀察相關情況,收集并整理有用信息,了解規律,預測發展趨勢,提前對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進行相應的干預措施,從而避免現階段發展中會出現的問題。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前饋控制理論應用于腹腔鏡手術器械管理中的價值。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行腹腔鏡手術的40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行腹腔鏡手術的40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 對照組患者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3~68 歲,平均(46.79±5.34)歲;手術類型:泌尿系統手術17 例,消化系統手術14 例,婦科手術9 例。對照組護士中,男1 例,女14 例;年齡22~33 歲,平均(27.39±2.38)歲;職稱:初級護士7 例,初級護師5 例,主管護師3 例。 觀察組患者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4~70 歲,平均(46.90±5.14)歲;手術類型:泌尿系統手術19 例,消化系統手術15 例,婦科手術6 例。觀察組護士中,男2 例,女13 例;年齡23~32 歲,平均(27.58±2.12)歲;職稱:初級護士5例,初級護師6 例,主管護師4 例。 兩組患者及護士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220325001)。納入標準:①均為首次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②手術期間未發生死亡等突發事件的患者;③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②合并嚴重的心腦、肝腎類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③伴有惡性腫瘤、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礙者;④伴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出血傾向的患者; ⑤伴有認知或精神障礙類疾病,依從性較差者;⑥哺乳或妊娠期的女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腹腔鏡手術器械管理:根據術前要求準備、檢查相應手術器械,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清點器械數量,及時將器械送到醫院消毒供應室進行消毒、清洗,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清洗完畢后取回相應手術器械,并根據科室規章制度放置器械,注意輕拿輕放,定期檢查器械質量,做好器械登記工作,若有器械損耗、丟失等情況及時上報。
觀察組實施前饋控制管理模式, 其具體內容為:(1)針對腹腔鏡手術器械處理存在的風險和不足之處,提前采取控制措施,并根據現存的問題分析導致其發生的原因:①護士相關專業知識缺乏,操作不規范;②護士工作時間較長,注意力不集中;③手術相關使用器械準備不規范,器械無法正常運轉;④器械清點不仔細,出現遺漏,且未立即上報;⑤未及時回收使用器械,延長器械消毒、清洗時間;⑥護士未實施相應預處理措施,導致器械處理不到位,且監督管理不到位,未按專業流程清洗器械。 (2)成立專門的前饋控制管理小組, 由科室組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1 名臨床經驗豐富的專科護士擔任副組長,另由若干質控護士作為小組組員。 (3)組長根據實際手術情況制定專門防控隱患計劃,同時在原有手術器械管理規范上進行調整,并監督器械消毒、清洗等方面質量;副組長對小組若干質控護士進行技術和職責指導,并根據手術器械處理存在的風險原因制定相應風險防控干預計劃,并定期抽查組員工作情況,有問題者及時指導;小組成員負責監督和檢查每個班次消毒、 清洗手術器械情況,并對腹腔鏡器械質量進行追蹤檢測。(4)加強人員培訓:副組長定期抽查組員工作完成情況,根據問題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專門培訓計劃,加強組員相關專業知識、技術等方面,同時可采取“一對一”模式即經驗豐富的專科人員指導經驗缺乏的小組成員工作,提高組員職業素養;(5)前饋控制計劃實施:①根據實際腹腔鏡器械使用情況,合理制定器械放置區域,根據每臺器械名稱、用途等方面進行編號,方便器械分類管理;②準備專門的登記檔案本,對每臺器械進行檔案化管理,器械數量、損害、遺失等情況及時記錄在檔案本上,以便隨時了解器械使用情況,并及時行針對性處理措施; ③規范和完善腹腔鏡手術準備器械手冊,節省護士取用器械時間,讓護士盡量在短時間內備齊所需要的器械;④通過視頻或PPT 向護士仔細地講解術后器械回收、消毒、清洗、保養等各個流程,規范護士術后器械處理措施;⑤手術間負責人員每周定期清點儲物柜內腹腔鏡器械種類、數量等,并做好相應清潔措施,同時每周定期檢查器械使用有效期,確保器械能正常運轉和使用;⑥副組長每兩周抽查一次器械管理情況,組長每月定期抽查一次。 完善相關獎懲制度,督促每位解除腹腔鏡器械的護士需嚴格按照器械放置、消毒等流程進行處理,有問題及時反饋,徹底落實規范、標準的操作流程。
比較兩組器械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平均器械取用耗時情況、器械損耗情況、器械管理滿意度及醫護滿意度。 ①器械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兩組器械消毒不合格、清洗不到位等不良事件發生例數。 ②器械取用耗時情況:由手術室護士記錄每臺手術拿取器械所需時間,以秒為單位,每月定期進行匯總,計算并比較兩組平均器械取用耗時情況。 ③器械損耗情況:手術結束后,比較器械在清洗、消毒燈過程中發生器械變形、靈活性下降等損耗情況。④器械管理滿意度:比較兩組器械包內物品齊全、 器械外形完整等管理情況,每項評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器械管理滿意度越高,Cronbach′s α=0.789。 ⑤醫護滿意度: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分別調查15 名腹腔鏡手術醫生和15 名手術室護士對實施前饋控制管理后滿意度情況。 總分為0~100 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 其中非常滿意:90~100 分,滿意:80~<90 分;基本滿意:>60~<80 分;不滿意:≤60 分,Cronbach′s α=0.810。 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的器械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器械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的平均器械取用耗時為(13.27±1.39)min,對照組的平均器械取用耗時為(23.74±3.46)min,觀察組的平均器械取用耗時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759,P<0.05)。
觀察組的器械總損耗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器械損耗總損耗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器械管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器械管理滿意度的比較(分,±s)
觀察組的醫護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醫護滿意度的比較[n(%)]
隨著醫療技術發展,基于腹腔鏡相關微創技術被逐漸應用到臨床之中, 腹腔鏡器械使用率也不斷增加,若手術后不能及時回收并處理這些器械,會影響器械清洗效果,對器械造成一定損耗,減少器械使用壽命,同時增加醫療成本。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常規管理這些器械,但仍存在器械丟失等不良事件,無法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因此,如何提高器械護理質量,減少器械損耗,降低患者感染風險,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是目前臨床需解決的問題。
相關研究指出,有效的器械管理模式能降低器械不良事件發生情況,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器械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5.00%, 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前饋控制管理模式能有效減少器械不良事件發生。 這是由于前饋控制管理模式下, 針對器械處理存在的風險和不足之處,評估了可能導致其發生的相關原因,并提前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從而盡可能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平均器械取用耗時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前饋控制管理模式能有效縮短器械取用時間,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 這可能與加強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規范并完善腹腔鏡手術準備器械手冊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器械總損耗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前饋控制管理模式能有效減少器械損耗情況,延長器械使用壽命。 究其原因在于,前饋控制管理模式下,通過視頻或PPT 的形式向護士系統講解術后器械回收流程,提高了護士專業素養,同時定期檢查器械使用有效期,確保器械正常運轉,保證了器械正常功能,故器械損耗也隨之降低。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器械管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前饋控制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護士器械管理能力,方便器械使用。 這可能與規劃器械放置區域,對不同類型器械進行編號,建立器械管理檔案,并有專人管理、登記,讓護士能隨時了解器械使用情況有關。 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醫護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前饋控制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醫護人員滿意度,這可能與器械方便管理、管理獎懲制度有關。
綜上所述,前饋控制理論應用于腹腔鏡手術器械管理中的價值顯著, 能有效減少器械不良事件發生率,縮短器械使用時間,減少器械損耗,延長器械壽命,提高器械管理滿意度和醫護滿意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