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瑋
江西省鷹潭市人民醫院院前急救科,江西鷹潭 335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為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具有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危害重特點,因該病發病后短時間內可致使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中斷,致使心肌細胞出現缺氧缺血性壞死,威脅患者生命安危。 因此盡快疏通AMI患者狹窄或梗阻冠脈血管,恢復心肌血流灌注,挽救瀕死心肌組織是臨床救治AMI 患者的關鍵。 相關文獻報道, 救治AMI 引起的心肌再灌注損傷的黃金時間為發病后的2 h,最好時間是1 h 內。因此,在AMI發病后實施高效的救治措施,對救治患者生命有重要意義。 胸痛中心是為了實現急性心血管類疾病救治、減少病死而建立的一個多學科協作的醫療救治平臺,是心血管內科急診重要的組成部分。 鷹潭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自2021年1月對傳統的院前急救護理措施進行了優化,旨在通過優化系統,快速、規范對急診患者進行救治, 提高胸痛中心對急診患者的救治效果。 鑒于此,本研究將胸痛中心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應用于AMI 患者救治中,進一步分析其救治效果。
選取2020年4月至12月鷹潭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8 例AMI 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 實施胸痛中心常規院前急救措施。 另選取2021年1月至12月鷹潭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8 例AMI 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觀察組,實施胸痛中心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
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41~72 歲,平均(58.24±4.75)歲;起病癥狀:胸悶6 例,胸痛27 例,心前區不適5 例。 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8 例;年齡43~76 歲,平均(58.46±4.81)歲;起病癥狀:胸悶8 例,胸痛26 例,心前區不適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鷹潭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0501)。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AMI診斷標準,入院后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②患者的起病時間在12 h以內;③患者入院后均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④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嚴重心功能不全者;②并發心源性休克者;③合并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④既往有腦卒中、心肌梗死史者。
對照組實施胸痛中心常規院前急救措施,胸痛中心護理人員接到120 急救電話后,立即詢問患者位置明確急救點,并詢問發病過程,及時通知急診醫生并根據講述發病情況準備急救相關設備及藥品, 安排120 救護車輛立刻前往救治現場。 達到救治現場后,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實施簡單的對癥救治,安排患者轉運;在轉運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補液及吸氧救治,達到院內后立即告知相關科室進行急診會診,接診科人員及急救人員進行工作交接。
觀察組實施胸痛中心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①成立優化院前急救護理小組: 由胸痛中心急診醫師、急診護士長(擔任組長)及護士組成,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開會,總結以往急診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共同探討后制定應對護理方案,而后組織小組成員就優化后的急診護理措施進行培訓,如AMI 搶救流程、轉運流程及現場急救措施護理等,待小組成員完成考核后方可上崗。②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實施:急診護士在接到120 急救電話后根據患者自述或家人講述迅速評估病情,并迅速與120 救護車前往救治點,在救護車到達前可通過視頻或電話與患者保持聯系,正確指導患者家人對患者進行簡單的急救,如清除口腔異物、保持患者制動等,直至救援人員到達現場,現場急救人員立即進行心電檢查,將檢查結果通過胸痛中心微信群上傳至胸痛中心,安排院內主治醫師進行遠程會診以初步診斷,在診斷同時開展轉運工作,針對出診符合溶栓條件的及時進行簡單溶栓治療,并遵醫囑進行常規擴血管、鎮痛、吸氧等處理,需要行PCI 救治的在救護車達到醫院前5 min 通知院內急救人員,提前準備好接診及搶救準備,患者達到后立即經院內急救綠色通道,送入急診室內進行救治。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救護時間 記錄兩組患者的急診分診評估時間、出診到達時間、救治總時間。
1.3.2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及AMI 復發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救治期間的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絞痛、院內AMI 復發情況。
1.3.3 比較兩組患者救治前后的心功能情況 記錄兩組救治后心功能恢復情況, 根據Killip 心功能分級進行評估,Ⅰ級:尚無明顯的心力衰竭;Ⅱ級: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Ⅲ級:肺部有啰音,且啰音的范圍大于l/2 肺野(急性肺水腫);Ⅳ級:心源性休克,有不同階段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分診評估時間、 出診到達時間、救治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診分診評估時間、出診到達時間、救治總時間的比較(min,±s)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及院內AMI 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及院內AMI 復發率的比較[n(%)]
救治前,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救治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優于救治前, 且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救治前后心功能情況的比較[n(%)]
AMI 發病多因冠脈血管不穩定斑塊脫落阻塞血管, 阻斷心肌血流灌注造成心肌細胞損傷或梗死所致,若發病后未及時得到有效救治,隨著心肌缺血加重,增加心肌梗死面積,增加患者病死風險。相關研究指出,AMI 患者就診時間延遲是臨床AMI 救治率重要因素之一,能夠在患者發病后最佳救治時間窗內恢復心肌血流灌注,降低臨床救治效果。因此在急救窗內給予AMI 患者有效急救措施, 挽救瀕死心肌尤為重要。
胸痛中心的建立目的在于及時救診斷和救治AMI,降低心肌損傷程度,改善患者預后。但胸痛中心以往傳統院前救治方案缺乏規范性、預見性,無法在救治第一時間進行AMI 診斷,導致救護人員無法在短時間內開展有效銜接、快速及科學的急診護理措施,致使救治效果無法達到理想預期,仍需在傳統的救治措施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以提高院前救治效果,縮短救治時間,為AMI 患者救護贏得最佳時機。本研究將胸痛中心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應用于2021年1月以后的AMI 患者救治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急診分診評估時間、出診到達時間、救治總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及院內AMI 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救治后,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優于救治前,且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胸痛中心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的實施可有效縮短AMI 患者救治時間,促進心功能改善,降低并發癥及復發風險。分析其原因為胸痛中心組建院前急救護理優化小組,小組通過總結以往救治不足之處,共同探討制定優化方案,并以優化后的護理方案為依據開展小組培訓及考核,可有效提高醫護人員整體急救技能及專業素養, 避免在救治現場出現慌亂影響救治效果。 院前急救優化后在醫護人員接到120 急救后,立刻指導患者身邊家人進行簡單的急救處理,為患者早期救治創造必要條件,且可避免家人慌亂下不規范操作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為救護人員現場救治奠定良好基礎。 救護人員接通救治電話后立即根據患者家屬敘述快速做出病情評估,及時轉告急救人員,準備急救設備及藥物,縮短出診時間,并且到達救治點及時進行心電監護并通過微信平臺上傳至胸痛中心組織個科室進行遠程會診,第一時間做出診斷及救治指導,并提前擬定救治方案,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實施,有效縮短患者救治時間。 并且在救護車即將到達醫院前,提前通知院內準備搶救裝備,以縮短救治時間,使患者能夠在最佳治療期間內得到有效救治,挽救瀕死心肌,改善心功能,避免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并發癥的發生,降低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胸痛中心優化院前急救護理措施可縮短AMI 患者院前救治時間,促進心功能改善,降低發病期間并發癥及院內AMI 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