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布尼德是古代兩河流域歷史上有記錄可見的最重視城市和神廟建設、致力于恢復傳統的統治者。這其中固然有納布尼德時期資料留存相對豐富的原因,但他極端重視傳統的做法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此極端的重視,既有極力證明自身統治合法性的考慮,也有個人信仰的因素,反映出納布尼德在國家統治與個人喜好之間的艱難抉擇。
傳統弓體結構的蓄能局限是古代弩炮類武器發展的最大瓶頸。突破弓體的能量限度并非易事,古典世界之外的文明區始終未能做到,實現這一技術突破的唯有古希臘人。對于這種獨特的蓄能機械,有必要予以特別的關注。為什么古希臘人能在科技上取得如此成就?這一直是頗具爭議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根本原因在于古典世界是古代唯一發展出系統的科學知識,并有意識將科學理論引入機械設計和實踐的地區。“科技”一詞包括科學和技術兩層含義,技術在古代人類中普遍存在,科學卻并非如此。
在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建成之前,知識在地中海世界是民族性和地區性的。但在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和博學園建成之后,在亞歷山大里亞形成了知識的“世界主義”。人們在這座城市里聚合和傳播著希臘文明和東方文明的知識,“希臘化時代”由此有了“亞歷山大里亞時代”的別名。
在秦漢動態與開放的立法模式下,由“事”(行為)結合構成律“章”(律條),以“事類”集合構成律“篇”,形成了秦漢法律“篇——章”的體例,這使得繁復的法律文本呈現出一定的邏輯性、層次性與體系性。此種立法過程導致秦漢法律在律條性質提煉、律條分類歸篇與律篇區分等方面存在缺陷,解決這些問題成為了后來魏晉立法者改革漢律的直接動因。
聚族而居的強宗大族,因資源占有不均與利益訴求不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復雜矛盾、紛爭甚至武裝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所謂歷史上徽州社會特別是呈坎村是和諧社會或社區的論斷是值得商榷的。
經過將《大明律》與《唐律疏議》《宋刑統》進行細致比較,可以發現《大明律》小注吸收了《唐律疏議》與《宋刑統》律后疏議的注釋內容與注釋方法,因此小注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使所繼承的前代律文能夠在本時代發揮實際價值,使律典在繼承的基礎上得以創新。而小注的這一功能恰好反映了哲學詮釋學中“闡釋”概念的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