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亞新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寧夏總隊,寧夏 銀川 750021)
依據《中國區域地質志·寧夏志》(2017),綜合地層區:柴達木-華北地層大區(Ⅲ),阿拉善地層區(Ⅲ3),阿拉善南緣地層分區(Ⅲ31),景泰-中寧地層小區(Ⅲ31-1)。區域大地構造單元屬柴達木-華北板塊(Ⅲ),阿拉善微陸塊(Ⅲ4)、騰格里早古生代增生楔(Ⅲ41)、衛寧北山-香山晚古生代前陸-上疊盆地(Ⅲ41-1)、香山褶斷帶(Ⅲ41-1-5)[3]。該區域經歷了長期的構造活動,形成了一系列近東西向擠壓褶皺帶。構造形態復雜,褶皺、斷裂較發育[4]。
勘查區位于香山腹地,屬基巖裂隙水,地下水屬徑流小的水文地質區。主要受地質構造、巖性特征、地形地貌及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和控制的水文地質條件。地質構造、地形地貌、礦床成因及不同巖性特征等主要因素,主要影響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水質及水量的變化。大氣降水是地下水補給的主要來源。
含水層按照水力性質、賦存條件及巖性特征,將區域含水層類型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含水層形成條件、規模、水質水量特征如下:
該類型地下水分布于較大的“U”形溝谷內。香山地區受衛寧區域性東西向構造帶的控制,發育有“U”型溝谷,基底為古生界奧陶系淺變質巖類和石炭系、二疊系碎屑巖類。其內沉積有厚度不等的砂礫石,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來源,少量溝壁基巖裂隙水滲透補給,以此形成了孔隙水,呈帶狀分布,受地形影響,溝谷潛水由暗流轉為明流,明暗互補。由于含水介質是高含鹽份的碎屑巖類和淺變質巖類的風化產物,地下水力坡度平緩,經流緩慢,地下水質受其影響,水質較差,礦化度>2 g/L,屬氯化物硫酸鹽-鈉型水和硫酸鹽氯化物-鈉鈣型水。
基巖裂隙水主要風化裂隙水,層狀和帶狀裂隙水三種類型。
以奧陶系變質巖類、石炭系煤系地層及二疊系碎屑巖,三者所組成的向斜構造盆地,局部零星分布有泥盆系地層。盆地中部為碎屑巖類砂礫巖、砂巖、砂質泥巖、泥巖互層夾煤層組成,盆地周邊為淺變質砂巖、板巖、硅質灰巖組成,碎屑巖類和淺變質巖類成巖程度較高,致密堅硬,層理尚發育,透水性富水性差,泥巖和炭質泥巖具隔水性。受多期構造運動和長久的外動力地質作用,風化裂隙發育,呈不規則分布,深部發育層間裂隙,局部構造破碎帶較發育。層間裂隙充填方解石脈,主斷層中斷層破碎帶導水性號、富水性強,使隔水層之間的層間裂隙水構成水力鏈接。
大氣降水入滲補給風化裂隙水,在裂隙中賦存和運移,面積小,徑流短,泉水流量較小。排泄方式主要以蒸發和滲透補給層狀裂隙水。
風化裂隙水滲透補給層狀裂隙水,主要沿帶狀裂隙滲流,少量層間橫向補給。排泄方式主要沿斷裂帶徑流補給臨區含水層。
總體基巖裂隙水水質普遍較差,礦化度>3 g/L,屬硫酸鹽氯化物-鈉型水。
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與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相似,勘查區位于區域向斜構造盆地北東側,區域構造破碎帶勾通了區域內和勘查區的水力聯系,其水量、水質、水溫等水文地質條件基本相同。
由石炭系煤系地層及二疊系碎屑巖所組成的向斜構造組成,形狀近似橢圓,向斜軸自北西向南東向分布。勘查區屬中低山丘陵,發育“U”型谷及“V”型沖溝,地形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切割強烈,基巖裂隙發育,大氣降水滲透補給風化裂隙中,地下水賦存于此。
石炭-二疊系砂礫巖,致密堅硬,透水性差,富水性弱。長期受構造運動影響,構造破碎帶較發育,局部層間裂隙發育,形成了良好的儲存含水層條件。風化裂隙水滲透補給,以層狀和帶狀裂隙方式儲存。
勘查區北部以及西部均發育“U”型谷,溝床寬60 m~150 m,主要堆積第四系沖洪積砂礫石,沉積厚度>2 m,透水性好且具有較好的富水性,使沖洪積砂礫石賦存有孔隙潛水,受溝床制約,呈帶狀分布。
3.2.1 松散巖類孔隙水 主要賦存于勘查區“U”型溝谷內第四系沖洪積砂礫石,含水層厚度>1.0 m,水位埋深隨地形起伏變化,最大埋深溝床上游水位>3 m,最小埋深中下游<0.5 m。下游逐漸由暗轉明,流量約為10~200 m3/d。勘查區西部溝谷出露下降泉,見圖1。

圖1 松散巖類孔隙潛水示意圖
3.2.2 二疊-石炭系基巖裂隙孔隙水 主要賦存于風化裂隙,層狀裂隙以及構造破碎帶。補給方式:大氣降水補給風化裂隙水,風化裂隙水滲透補給層狀裂隙及構造破碎帶。風化裂隙含水層較薄,面積小,徑流短,水質差,見圖2。二疊-石炭系含水巖組,成巖度高,致密堅硬,層理尚發育,透水性富水性差,泥巖和炭質泥巖具隔水性,受構造影響,形成帶狀裂隙水和層狀裂隙水,二者水位埋深52 m~61 m。

圖2 基巖裂隙水示意圖
3.3.1 松散巖類含水層 主要依靠大氣降水和溝谷上游潛水徑流補給,水位埋藏較淺。蒸發量遠大于降雨量,因此排泄方式以蒸發為主。
3.3.2 基巖裂隙孔隙含水層 主要依靠大氣降水滲透補給,受地形地貌影響,地下水的徑流條件制約,地表水與地下水分水嶺基本相同,地下水沿地形自上而下運移。風化裂隙水徑流較短短,蒸發及補給層狀裂隙水的方式排泄,以此補給層狀和帶狀裂隙水,最終沿斷裂帶徑流補給下部或臨區含水組。
3.4.1 松散巖類地下水水化學特征 溝谷中水力坡度較平緩,砂礫石鹽份含量較高,導致地下水徑流緩慢,易溶含水介質中得鹽份,使其松散巖類地下水水質逐漸變差,本次在該類地下水含水層泉眼中取水樣1 件,礦化度2.30 g/L,PH=7.60,屬硫酸鹽氯化物-鈉型水。
3.4.2 基巖裂隙孔隙水水化學特征 基巖裂隙水的含水介質自身含鹽份高,降水入滲后沿風化裂隙、層狀裂隙和帶狀裂隙滲流緩慢,使地下水充分溶濾基巖中的鹽份,因此水質差。本次在該類地下水含水層泉眼及民井中取水樣3 件,地下水礦化度1.30~3.50 g/L,屬硫酸鹽重碳酸鹽氯化物-鈉鈣型水和硫酸鹽氯化物-鈉型水。
勘查區屬干旱-半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具有氣候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發強烈,冬寒長,夏熱短,溫差大,日照長,冬春季多風,無霜期短等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因此大氣降水是勘查區地下水的唯一補給來源。
勘查區屬中低山丘陵地形,地勢總體起伏不大,構造和地層巖性直接影響地形地貌的變化。隨著時代變化,地殼緩慢上升,使地形切割強烈,發育“V”型及“U”型谷,利于自然排水,雨停即失,不易形成洪積區。
勘查區屬向斜盆地,因此匯水量較大,由于斷層發育,導致斷裂帶巖石破碎,導水性強,但區內補給條件較差,降雨量遠小于蒸發量,導致富水性弱。
勘查區內多處存有老窖及采坑,采空區易形成匯水區域,由于規模較小,豐雨期時積水多以蒸發,不會對采礦造成威脅。下:
5.2.1 第四系松散沉積物巖組(DL1) 風成黃土主要分布于勘查區北部和局部溝谷內,厚度1.0 m~13.6 m,垂直節理裂隙和孔隙度較發育,干燥疏松,遇水濕陷性強,易塌方流失。沖洪積砂礫卵石分布于溝谷內,松散,第四系風成黃土和沖洪積砂礫卵石工程地質條件極差。但其位于溝谷內,不影響礦床開采。
5.2.2 石炭-二疊系太原組上段炭質頁巖、泥巖組(DL2)該巖組為礦石頂板,RQD 值為5.7%~84.0%,未采集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樣巖石質量等級為Ⅱ-Ⅴ級,巖石質量屬好的-極劣的,巖體完整性屬破碎-較完整(表1)。其工程條件極差,極易剝離,不影響礦床開采。

表1 DL2 巖組工程地質特征一覽表
工程地質巖組劃分:
勘查區在地表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共采集15 組力學樣,分別測試了天然狀態下的抗壓、抗拉及抗剪強度。礦石(石英砂巖)天然抗壓強度一般在58.48~120.65 Mpa、抗剪強度一般在4.09~8.35 Mpa、抗拉強度一般在1.75~4.01 Mpa,屬較高強度硬質巖石;底板(鈣質砂巖)天然抗壓強度一般在37.61~102.85 Mpa、抗剪強度一般在2.41~6.99 Mpa、抗拉強度一般在1.13~3.15 Mpa,屬較高強度硬質巖石。礦石及底板巖石力學強度較高,巖石穩固性較好。
根據勘查區內巖體地質特征、力學性質、完整程度及結構面特征,共劃分了4 個工程地質巖組[5],分別第四系松散沉積物巖組(DL1)、石炭-二疊系太原組上段炭質頁巖、泥巖組(DL2)、石炭-二疊系太原組下段中細粒石英砂巖組(DL3)及石炭系上統羊虎溝組上段第二層鈣質砂巖組(DL4),各巖組特征如
5.2.3 石炭- 二疊系太原組下段中細粒石英砂巖組(DL3) 該巖組為礦石目標層,中厚層狀構造,RQD 值為9.0~81.0%,天然抗壓強度58.48~120.65 MPa,天然抗剪強度4.09~8.35 MPa,天然抗拉強度1.75~4.01 MPa,屬較高強度硬質巖石,巖石穩固性好;巖石質量等級為Ⅱ-Ⅴ級,巖石質量屬極劣的-好的,巖體完整性屬破碎-較完整(表2)。

表2 DL3 巖組工程地質特征一覽表
5.2.4 石炭系上統羊虎溝組上段第二層鈣質砂巖組(DL4) 該巖組為礦石底板,中-厚層狀構造,天然抗壓強度37.61~102.85 MPa,天然抗剪強度2.41~6.99 MPa,天然抗拉強度1.13~3.15 MPa,屬較高強度硬質巖石,巖石穩固性好;巖石質量等級為Ⅰ-Ⅴ級,巖石質量屬極劣的-好的,巖體完整性屬破碎-完整(表3)。

表3 DL4 巖組工程地質特征一覽表
勘查區未見有地表水系,“U”型溝谷內可見地下水露頭,但水量較小,水質差,不可作為生活用水。根據所施工鉆孔均為揭露含水層,且最低開采標高位于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上。礦床充水因素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由于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僅有少部分降水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將勘查區的水文地質勘查類型劃分為第二類裂隙充水礦床,屬第一型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即第二類第一型[1]。依據勘查區工程地質巖組的劃分,礦石及底板巖石物理力學性質較好,穩固性強;礦石其圍巖節理均不發育,局部裂隙較發育;根據相關規范要求[2],將勘查區的工程地質勘查類型劃分為第三類層狀巖類,屬工程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即第四類簡單型。由此證明,地下水對礦山開采不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