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歆睿(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0)
大學生心理危機指重大突發事件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產生適應不良、思維行為紊亂等心理失衡狀態。心理危機干預是在心理危機發生后采取迅速、及時的應對工作,予以心理關懷,運用支持性技術資源幫助大學生擺脫困境。新媒體時期,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的切入點非常重要。人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具有復雜化、外顯化、群體化、長效化特征,務必做好心理測評有效性評估,構建心理危機預防機制。心理危機干預應遵循及時性、科學性、針對性、協同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者需建立協同意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協同學校其它部門及社會機構,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早預防、早預警、早發現、早干預,根據學生特點和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及時、有效、科學的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引導學生積極應對突發事件。
大學生心理危機由多種原因導致,包括學習、人際、家庭、學業、個人成長、戀愛情感及日常生活事件。根據應激源和應激反應劃分心理危機類型,包括學習壓力型、生活事件型、精神疾病型、不良成長型、人際緊張型、性格不良型、情緒不良型、異常行為型、沉溺網絡型。根據危機來源,可將心理危機分為發展危機、生存危機和情境危機。生存和發展問題是學生成長必經之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劃分為生存需要(基本需要)和發展性需要。生存需要(吃飯、睡覺等)無法滿足時,產生生存性問題。發展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無法滿足時,產生發展性問題。所以,生存危機指學生無法滿足日常生活基本需要而產生的內心沖突。而發展危機存在于人生命發展各個階段。艾森克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將人的一生分為八階段,每階段都有其使命和問題,大學生階段的問題是親密對孤獨,主要發展愛和工作能力,具有堅定自我意識者才能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情境危機指人無法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心理危機,急需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
大學生心理危機一般表現在行為(異常學習生活和行為舉止)、情緒(波動大且消極)、認知(注意力、記憶力和分析能力減弱)及生理(睡眠、飲食不佳)四方面,故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需從以上四層面展開心理疏導。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長期居家、宅寢打游戲、觀看短視頻,實習、就業情況不理想,易產生適應不良、恐慌、焦慮、抑郁等情緒性心理。當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考公考研競爭壓力驟增,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考研人數達457萬,較2021年同比增長21.22%,創歷史新高。大學生長期處于內卷競爭狀態,產生學業、就業焦慮,自我壓抑、孤立、不被人理解,易變得敏感脆弱,應對偏激,“玻璃心”“佛系”“躺平”及“擺爛”等形象化標簽產生。
大學生習慣于社交軟件平臺(QQ、微信、抖音、微博、直播)開展虛擬社交,使人際關系陷入困境,日常交際行為受限。通過互聯網媒介建立牢固親密關系成為情感聯結主途徑。虛擬社交導致的社交疏遠使大學生難以建立親密人際關系,消極人際心理(孤獨感、敵意、不信任和社恐心理)凸顯,人與人的邊界感增強,導致人際淡漠,孤獨感、社恐心理增加。
新媒體時代,網絡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場域。學生學習、購物、娛樂休閑通過知乎、B站、小紅書、天貓、支付寶、游戲軟件等新媒體平臺展開。大學生選擇以網絡互動方式進行自我暴露、人際問候,形成網絡人際溝通新模式。但文字、視頻等線上溝通方式單一,缺乏溫度,大學生網絡社交顯現“圈層化”“趣緣性”“淺表化”特征。人際交往有效溝通不足、難以表達真實情緒,情緒交流不及時,極易產生情感困惑。基于此,多元化價值觀、網絡詐騙、沉迷虛擬網絡等網絡風險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依托積極心理學提升學生應對壓力挫折的能力。積極心理學通過個體正能量應對壓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常態化預防工作要重視增強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品質(樂觀、希望、勇氣、意志、善良、自控力)、積極認知風格(危機事件的積極評價)、積極能力品質(抗逆力、情緒調控力、幸福獲取力)、積極危機意識(危機求助意識)、建立積極組織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心理潛能,提升心理彈性,采取積極應對方式面對逆境,建立長效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高校心理危機干預應增強學生社會支持、構建多方協同育人機制。社會支持是應對壓力的重要資源。家庭、班級、寢室是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統,心理干預工作可重點圍繞上述三場域開展朋輩心理輔導,尊重、理解、共情、積極傾聽、關注、接納學生,以達到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大學生與同學、室友、朋友相處居多,通過朋輩心理輔導活動獲得來自朋輩的理解、支持、鼓勵和陪伴,有助于提升積極體驗和自尊感,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建立多方聯動機制。面向家長開展座談會、講座、線上視頻推送等心理教育,加強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學生及家長之間的連接互動,實現家校合作最優化。學校領導層面(黨政領導)、教師層面(輔導員、思政教師、其他任課教師)、學生層面(黨員干部、心理委員、室友、朋輩幫扶)、專家層面(心理咨詢師)、其他層面(保衛后勤等學校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政府、醫院多方聯動支持保護系統,整合資源,發揮心理育人合力,構建全社會、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系統性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發,是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契機。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根源是缺乏生命意義感和價值感,出現認知偏差。學校教育要重視和加強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將生命教育融入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領悟生命價值和意義,勇于承擔生命責任,以健全人格發展。生命教育要結合榜樣力量、優秀事跡和感人故事等文化育人元素,發揮生命教育育人功能,將中國精神、中國文化內化為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和道德信仰,外化為其自覺意識和實際行動。
新媒體時代,高校應充分利用線上網絡陣地。通過熱線電話、公眾號、郵箱等途徑,為學生提供線上心理咨詢服務。借助受學生歡迎、易接受的“兩微一端”(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平臺、“易班”平臺、短視頻平臺(快手、抖音)、主題學習網站以及其他大眾平臺(QQ、B站等)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服務,宣傳心理知識,舉辦專題講座、知識競賽、心理情景劇等心理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培訓,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大學生人格特質、應對危機方式、社會支持不同,其心理危機結果也不同。心理危機干預應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借助重要時間節點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教育,如針對開學、考試、考研、畢業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心理危機教育宣傳。根據心理普測結果及實際調研情況,分類展開心理危機干預。針對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生,采取適當放寬、重點教育指導等不同保護機制。針對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應及時提供支持,幫助其解決應激源。
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長效機制。干預理念上,心理危機干預要分階段制定工作計劃。危機干預前期重視預防,建設危機預警體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中期強調精準干預,聚焦重點人群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后期持續追蹤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效果評估。干預隊伍上,積極整合內部資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心理育人隊伍工作能力,加強心理危機事件應對能力專題培訓。干預內容上,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篩查高危心理學生,針對性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干預網絡上,重視多元協同,加強家校聯動,聯合社會機構提升心理危機學生轉診轉介效率,構建全方位協同育人網絡。干預機制上,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重視二級心理輔導站,發揮班級心理委員作用。干預平臺上,依托大數據技術、互聯網平臺搭建大學生心理危機網絡預警平臺,篩查心理危機學生,實時關注,及時上報、約談、追蹤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