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現在單身獨居的人越來越多,其中的意義是什么呢?中國古代缺乏個體文化,每個人都處在家族里。西方文藝復興,特別是大航海時代之后,很多傳教士、探險家、考古學家等都跑出去了,他們沒有拖家帶口,而是獨自一人出去建立起個人價值,獨立地、探索性地生存,這種現象和西方國家的文化有關系——他們的文化更注重個體,以個人價值為核心,強調的是個體和上帝,而家庭和父母居于次要地位。
我國不同于此,我們注重的是集體、家族,弘揚一種宏觀的、“大”的價值觀。事實上,我們也需要個人的獨立性、自由感、探索性,但是在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我們的個體性消融在了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里。
現在有一批年輕人因為精神文化等因素而單身了,其實是給整個民族打開了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在這么大的群體里如何探索獨立的生活、建立獨立的價值”,他們不僅是為自己,也是在為后代開路,如果有三代這樣的人,就會形成一股很大的社會力量,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結婚或不結婚,不管做出怎樣的決定都能過得豐富多彩,而現在我們的歷史記錄里看不到單身人的生活的豐富多彩性。
當下的這一批年輕人正在通過音樂、旅行、創作、媒體等方式尋求豐富性,踐行一種很艱難卻具有獨特價值的生活。這種生活的構建如果僅僅靠一個人的努力可能是短暫的、曇花一現的,但如果是大群體共同搭建,情形便大不相同了。
單身生活或者說獨自一人的生活是一種能夠發掘內在自我價值的、具有強大精神成長力量的生活,而我們的歷史傳統中缺乏這種經驗。所以,雖然現在年輕人生活得很艱難、苦澀,但他們是在造福后代,為后代探索一種全新的生活。
以前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代代相傳的,如今,從這一代人開始,物質生活的比例下降了,精神文化生活比例上升,年輕人不斷拓展生活的趣味性,挖掘新的生活價值,在幾代人這樣的努力下,我們終將完成這件事情,形成和西方不一樣的中產化——西方的中產化是在工業環境下進行的,特點之一是“大批量”,比如美國城郊有大批房子,中產階級每個人的生活都大同小異;對于人口基數更大的中國來說,如果每個人都具有探索性,我們更有可能創造出很多種不一樣的生活,給人類社會帶來新一次的變革。
所以,每當我看到社會上單身的年輕人過著充實的生活時,我就特別佩服他們,那是真正地在為社會的發展“以身試法”吧。年輕人這樣做的價值很高,現在中國有14億人口,在這樣龐大的人口數量之下,哪怕一部分人選擇不結婚也是可以的,國家甚至可以嘗試設立專門的單身補貼,而不是一味地鼓勵所有人結婚。面向單身人群,國家可以開展一些相應的溫暖和鼓勵性質的活動,比如提供創業幫助,在公共空間中建設“單身空間”,建立更多24小時營業的超市、深夜書店、深夜食堂,鼓勵夜經濟的發展等。這些做法不僅會給“寒冬臘月”依然在外游走的單身年輕人提供一些“落腳點”,也會形成一個生態鏈,創造巨大的經濟新增長點的同時,這種開放性也會為更多有趣、獨特的年輕人提供多元發展的機會。所以,社會需要朝著這個方向做出更多的行動。
鼓勵單身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我們諱莫如深的問題——性文化的轉變。
美國單身人士眾多,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有性伴侶,日本也比較性開放、性自由,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這是一道很大的坎,我們也無法預判未來的情況。如果中國的性開放程度變高,很多年輕人可能會更加不愿意結婚,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自由了。80后這一代人還比較顧及別人的感受,做事時會考慮對他人產生的影響,90后、95前這一代人已經稍微發生了變化,而95后生長在環境、信息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全球化時代,他們在做事時或許更看重自我需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在很多方面,95后依然會顧及父母的看法,比如,在選擇戀愛或結婚對象時,如果父母不喜歡,他們就會有壓力、糾結和顧慮。不同于西方,我們這代年輕人身上并存的注重自我感受和保持傳統善良觀念兩種特質,使很多問題變得矛盾、復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