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江
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深入推動城市更新提升,大力促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這為黔江區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更好地促進和服務“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提供了前進方向。黔江區將深入學習貫徹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實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動計劃,全面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高水平打造“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加快建設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在促進“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譜寫黔江篇章。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在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中起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我們將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推動“產城景”深度融合,促進資源要素集聚,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網。深化正陽工業園區體制機制改革,以市級高新區為載體,推進工業生產區、現代物流區、科技研發區和產業服務區建設。堅持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綠色化發展方向,聚焦卷煙及配套、新材料、農副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繪就全域旅游全景圖。推動城市大峽谷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差異化打造夜游景區,實現迎客入城。持續提升濯水國家5A級景區品質,攜手打造金山蓋國際旅游康養度假區,持續建設阿蓬江“一江兩岸”生態文化旅游帶,構建“2個5A+10個4A”精品景區方陣。做響做優武陵山國際民俗文化旅游節、中國黔江雞雜美食文化節等全國知名文旅節會品牌,把旅游元素、景觀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提升對外開放活躍度。充分利用區域性專業市場體系發展基礎和海關、進口商品授權分銷中心等優勢,用好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優勢,大力培育進出口企業,建設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突破性發展跨境電商。以外向型農業、紡織服裝、食品等特色產品為主,強化與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武陵山區毗鄰區域的產業協作,建設承接東部沿海、重慶主城都市區產業轉移的重要開放平臺和出口貿易加工基地。
黔江人文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我們將打好民族風情牌,提振城市精氣神,擦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全國雙擁模范城等國字號品牌,彰顯人文之美、擦亮示范之窗。
注重文化保護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全國首家土家民俗博物館和民族歌舞團等獨特優勢,把民族文化、擁軍愛民等元素融入城市建設,高水平創建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常盛。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全面提升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涵養城市時代精神。推動“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時代精神煥發新風采,讓“定了就干、干就干成”的實干擔當作風融入各行業各領域各戰線各崗位。倡導“敢為人先、勇立潮頭”的拼搏奮斗精神,用改革創新突破思維局限、破除發展阻礙。樹牢“會天下客、聚八方才”的開放理念,打好“引、育、留、扶”組合拳,讓各類市場主體和各類人才近悅遠來、“黔”程無憂。
加快城鄉協同發展。深化城市細管、城市智管、城市眾管和“馬路辦公”,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推動國家衛生區創建成果向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延伸。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打造一批美麗鄉村,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向往”。
綠色生態是黔江城市發展本底,峽谷峽江是黔江城市最大特色。我們將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用好城市哲學、城市美學,深入挖掘橫跨7個地質年代、城峽相擁10公里、垂直落差500米等特色資源稟賦,立體展現峽谷城市獨特景觀。
塑造峽谷城市特質。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啟動城市大峽谷二期、正陽圣境建設項目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把城市大峽谷核心區域建成市民休憩區、游客打卡地,協同推進官渡峽和神龜峽延伸性差異性提升工程,打造“一江穿城、一峽連城,江峽相擁、城景一體”的城市峽谷風貌。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堅持“新城做加法、老城做減法”,持續推進老城行政功能疏解,搶抓高鐵通車前3年和通車后6年的“黃金時期”,分步推動“臨空片區—峽谷景區—文體產業園—高鐵片區”帶狀區域發展,進一步推進中心城區“南向拓產城、東西控生態、北中優生活”,重構“一主兩副五片區”城市空間格局。
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構建“一屏三帶三區多綠核”的生態安全格局,確保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5%以上、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50天左右。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消費方式,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果。
服務功能是黔江的基礎優勢,也是中心城市的使命擔當。我們將統籌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好老百姓關心的就業增收、醫療教育、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等問題,在高質量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在“強己建中心”中深化“利他促融合”。
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發揮交通“先行官”作用,強化“一機場三鐵路三高速”多向多式互聯互通,加快渝湘高鐵等重大項目建設進度,增強黔江服務重慶主城都市區、輻射武陵山區的交通節點功能。高標準建設渝東南鐵路、航空、公路物流中心,高水平打造正陽現代物流園區,實施武陵山空港物流項目,打通“黔江—涪陵”貨運鐵路,開通甩掛運輸業務,建設渝東南“鐵公空”聯運物流中心。
促進區域協作發展。全力推動渝東南文旅融合發展,協同打造烏江畫廊旅游示范帶、武陵山區民俗風情生態旅游示范區,共建世界知名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積極參與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與四川省南充市、廣安市、宜賓市等地在交通、產業、文旅等方面構建協作關系,推動以蠶桑產業合作為代表的20項合作事項落地。打造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市內對口協同、鄉村振興幫扶4個示范樣板。
建設公共服務高地。立足2所高校、1所國家級示范中職學校和3所市級重點中學,建設渝東南教育中心;立足渝東南唯一的三甲醫院、全市規模最大的民營醫院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市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金融、商貿、物流、會展等行業加速發展,力爭到2025年外來就學、就醫、消費分別占比25%、35%、40%以上。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安全監管能力、生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全力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