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翔
在《史記》中,太史公用“本紀”形式對西楚霸王項羽做了較為全面的記述。其中,描寫項、劉決戰,楚軍面臨“四面楚歌”的這一段尤為精彩:“與沛公劉邦在垓下決戰,兵少食盡,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羽大驚‘漢已得楚乎?’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此后,項羽痛失愛姬,自刎烏江。
著名戲劇家齊如山根據《史記》中的這段故事,在京劇名家楊小樓與尚小云、高慶奎所演《楚漢爭》的基礎上,參考明代沈采所著傳奇《千金記》,并經梅蘭芳、楊小樓等人共同加工潤色,定劇名為《霸王別姬》。此劇于1922 年2 月由梅、楊聯袂(梅蘭芳飾虞姬,楊小樓飾項羽)在北京第一舞臺首演即一舉成功。在此后的數十年中,經過梅蘭芳先生不斷改革創新,使該劇成為國內觀眾百看不厭的好戲。梅先生等人還多次走出國門,演出《霸王別姬》,得到歐美等國藝術家和觀眾的認可。該劇還被拍成舞臺藝術片,讓后人至今還能一睹藝術大師的風采。
劇中的項羽一角既可由武生演員扮演,也可由花臉演員應工(當今舞臺上的霸王多由花臉扮演)。《霸王別姬》初演時,虞姬與霸王的戲基本是平分秋色,楊小樓扮演的霸王在虞姬自刎后,還有“開打”“馬失前蹄”“烏江自刎”等繁重的戲份兒,楊老板演來有聲有色,非常過癮。但后來隨著梅老板如日中天的走紅,當虞姬自刎后,就有許多觀眾紛紛退場,使得楊老板覺得再認真地演下去也是徒勞,便草草收場。后來,也就演繹成虞姬自刎就散戲的結局。
不過,20 世紀20 年代在天津春和大戲院梅、楊合演此劇時,虞姬自刎后,觀眾不但沒有離席,反而瞪大雙眼欣賞楊小樓的表演。楊老板那天演得格外賣力,一招一式無不出彩兒,不時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因此,業內外都說天津的戲迷最捧“楊猴子”,而楊老板對天津衛的觀眾也絕對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