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劉東 文:張莉華
收藏家維爾納·博克伯格聲稱以 170 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批曼·雷1920-1930 年的照片。在對紙張的科學檢查表明,這些照片是 1992-1993 年拍攝的,而曼·雷早在 1976 年就去世了。這批偽造的 78 張曼·雷作品在當時震驚了整個攝影收藏市場。
專欄作者

張莉華攝影媒體人
具有 25 年從業經驗,曾任《攝影之友》總編輯。中國攝影家協會新聞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新媒體視覺聯盟秘書長。2002 年,編著出版《第三只眼——中國當代攝影師訪談》,曾擔任露西基金會IPA國際攝影獎、2020 年度 SONY 世界攝影大賽等攝影比賽評委。

1.曼·雷帶相機的自拍,1931,明膠銀鹽,? 2022 Man Ray Trust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紐約 / ADAGP,巴黎
從攝影術發明之始,攝影人就在為爭取畫廊、博物館等藝術空間而努力。直到20 世紀 90 年代,經歷了近百年的時間,越來越多的藏家開始愿意為攝影藝術作品支付數十萬美元的金額,攝影在藝術市場中的地位獲得顯著增長,一些陰暗面也隨之而來。
1995 年,一位名為維爾納·博克伯格(Werner Bokelberg)的德國收藏家有心將自己收藏的曼·雷(Man Ray)早期作品納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某個重要展覽。經過幾輪篩查后,時任展覽策展人的瑪利亞·漢伯格(Maria Morris Hambourg)發現部分作品背面印有德國膠片公司愛克發(Agfa)的商標。由于對展品出處產生懷疑,他們請博克伯格去驗證核實。博克伯格把這些照片寄給愛克發公司確認,得到的回復是只有在 1992 年至 1993 年間生產的相紙才印有商標,而曼·雷早在 1976 年就已經去世了。

2. 贗品曼·雷《侯爵夫人卡薩蒂》(La Marquise Casati,1922)
這批照片共 78 張,內含曼·雷從1920 年至 1930 年的著名圖像。比如《侯爵夫人卡薩蒂》(La Marquise Casati ,1922)、《黑 與 白》(Noire et blanche ,1926)和《拉姆斯》(Larmes,1930-1933)。維爾納·博克伯格是著名的攝影收藏家,他收藏了大量從 19 世紀到 20 世紀初的照片,他的這些藏品曾于 1989 年在蘇黎世美術館展出過。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他開始收藏曼·雷的作品。20 世紀90 年代中期,維爾納·博克伯格從一個名為本杰明·沃爾特(Benjamin Walter)的人那里分批購得這些照片,總共支付了超過 170 萬美元。(信息來源:《藝術市場中的攝影》)
在藝術攝影圈中,本杰明·沃爾特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需要多加警惕。對于自己如何擁有這些作品,沃爾特編造了一個故事。他聲稱自己的父親呂西安·沃爾特曾是一名移民局的官員,在曼·雷從紐約返回巴黎后結識了他,并成為曼·雷的友人。這些照片一部分是從曼·雷那里直接獲得,還有一部分則是從呂西安的朋友那里獲得。沃爾特說這位朋友也是一位收藏家,去世后,這位朋友將所收藏的照片留給了呂西安,而他則是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這些作品。后來的調查證明,呂西安是一名公交車司機,沒有任何線索可以證明他與曼·雷的聯系。而沃爾特是一個經常光顧巴黎各種夜總會的薩克斯手。

3.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

4. 在互聯網上搜索“偽造+曼·雷”關鍵詞,可以搜到大量文章
博克伯格當然不會輕易地被這個故事說服,真正讓他愿意出資購買的原因是這些照片擁有一個很好的血統。沃爾特聲稱這批照片每一幅背面都有曼·雷工作室的印章,而且它們通過了專家的鑒定。1983年 11 月,在曼·雷專家、同時也是攝影收藏家的杰拉德·勒維(Gérard Lévy)的專業指導下,沃爾特手中的一些照片在Drouot 酒店公開拍賣,從而為其提供了出處。后來勒維辯解說,朱麗葉·曼·雷(Juliet Man Ray) 參加了此次拍賣會,并沒有發現他認證的拍品有任何問題。博克伯格在此次拍賣上買了兩張曼·雷的照片,分別為《禱告》 (The Prayer)與《跨大西洋》(Transatlantic)。11 年之后,博克伯格收到一份來自本杰明·沃爾特的傳真。沃爾特聲稱從 Drouot 的銷售那里獲得博克伯格的聯系方式。 沃爾特最初向他推薦杜尚的作品,博克伯格拒絕了。在后來的一次聚會上,沃爾特又向他推介 4 張曼·雷早期制作的照片。之后,博克伯格便從沃爾特處不斷購買曼·雷的作品。
1997 年, 博克伯格和沃爾特達成和解,后者以估算為 90 萬或 100 萬美元的金額收回這批照片。因為該案未進入實質訴訟程序,我們無法得知這批贗品的來歷。有一種說法是,20 世紀 60、70 年代,曼·雷在巴黎逗留期間,一位名為塞爾吉·貝吉耶(Serge Beguier)的人曾為他制作照片,塞爾吉·貝吉耶的妻子艾倫·貝吉(Ellen Beguie),后來成為沃爾特的伴侶。不過,博克伯格認為還另有人在參與。
這件事給博克伯格上了寶貴的一課。他不該私底下從一名不認識的人手中購入照片,而且還相信了對方說法未送交鑒定。不過他也承認,當時他不希望任何人知道他要購入曼·雷的作品。2000 年 6月,當博克伯格出售手中其余的攝影收藏時,他找到了著名的藝術經紀小漢斯·克勞斯(Hans P.Kraus,Jr)為其擔任代理人,也就沒人會懷疑出售作品的真實性了。據說出售金額在 1000 萬至 1500 萬美元之間。
這批偽照并不是唯一遭到質疑的曼·雷作品。一名曼·雷工作室的助理,也曾被控訴擅自鑒定沒有曼·雷印章標記的照片,后來他甚至拿著工作室原作印章,為這些照片認證蓋章。1993 年,當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管理曼·雷的檔案時,有些重要的底片已不見蹤影。之前曼·雷工作室對于底片進出的疏忽管理,以及曼·雷過世后幾年間檔案沒有得到妥善保管,這些都為曼·雷照片的鑒定制造了種種挑戰。
不過,這宗詐騙案也促進了對曼·雷作品的管理更嚴密。在積極介入后,“曼·雷信托基金會”(Man Ray Trust)成為藝術家遺產的管理機構,同時蓬皮杜中心的專家們也對市場進行監督,觀察是否有失蹤底片制作的照片出現。
據聞,在博克伯格和解兩年后,紐約著名攝影畫廊佩斯/麥吉爾(Pace/MacGill) 的 彼 得· 麥 吉 爾(Peter MacGill)曾作為中間人,出售曼·雷的《玻璃眼淚》(Glass Tears,1932)。出售前,彼得·麥吉爾雇傭了三名外部專家來鑒定這件作品。在這些機構的管理與監控下,曼·雷作品的收藏市場重獲信心。
曼·雷的假照片事件,正是很多攝影師與藏家所擔心的——攝影師生前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照片的檔案,去世后如何防止自己的底片被濫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國外會建立基金會或信托來保護攝影師的版權以及保證市場表現盡可能符合攝影師的意愿。通常,這些基金會與信托會公布照片的限量版數,同時對市面上的照片保持非常嚴格的控制。如果沒有遺產、信托與基金會等機構的支持,可能會讓攝影師的作品陷入真實性的質疑或其他困境之中。

5.曼·雷《玻璃眼淚》(Glass Tears,1932)

6. IFAR 雜志 2019 年 1-2 期封面報道:曼·雷——問題并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