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翊
美聲歌劇傳入我國已有長達近百年歷史,即使它如此輝煌動聽,卻并沒有在國內的音樂領域占據主導的地位。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蒸蒸日上,民族歌劇以迅猛的速度在進步,我國的民族歌劇開始走向普通群眾,走上兼具優美和通俗的道路。身為民族歌劇的卓越象征,作品《野火春風斗古城》不單單表現了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也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學遺產。本文通過探究該劇中最精彩的選段《不能盡孝愧對娘》,對該選段演唱要點和舞臺表演處理這兩方面內容予以深入思考,希望可以為聲樂專業同學今后的學習和演唱作出貢獻。
《不能盡孝愧對娘》是由李英儒1958年出版的作品《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精彩選段改編而成的同名作品。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下文簡稱做《野》)經過了三年的時間創作完成,1963年李英儒作為編導,把小說《野》拍成電影,該電影播出后受到了人民大眾的一致歡迎。在抗日勝利50周年的時候,李英儒之女翻拍制作的電視劇《野》。10年后,在慶祝世界反法和平、抗日成功60周年,經過不斷的創新、改編,歌劇《野》在總政歌劇團歷時一年多的努力后,由此誕世,并在2005年9月上映。該劇榮獲國家級獎項十余次,是一部優秀的紅色作品,彰顯了在艱難奮斗的年代,我黨革命工作者一心為國家奉獻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歌劇《野》的創作在民族文化的繼承之上,創新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又吸取外國音樂劇精髓的獨特歌劇作品。
被稱做“紅色經典”的歌劇《野》是一部抗戰題裁著作。全劇上下都圍繞著抗戰革命氣節、戰友之誼、姐妹情深、母子親情和男女相互的愛戀之情進行展開。同時,正因為歌劇《野》之前既有小說版本,又有電視劇和電影版本,被廣大群眾所熟知,它的誕生更易于激起多數群眾的“紅色記憶”。
歌劇《野》是一部意義深遠、影響甚廣的作品,反映了我黨工作者為國家、為人民群眾謀生活的奉獻精神,這是中國抗日勝利不可磨滅的原因,對一代又一代廣大觀看者都影響至深,也很易于引起人們的共鳴。中國人民在被侵略后英勇地做出反抗,歌劇對青少年產生深刻的影響,讓他們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歷史上侵略者對國民的摧殘,和他們的罪狀。歷史不會被忘記,抗戰時的絕望讓很多人灰心,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國家滅亡之后該如何重新復強國家,只有少部分人有可以堅持作戰的信仰。然而正是他們的堅持,才有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生活。是他們用血肉換來希望,用生命砸出光明,在黑暗中前行。
歌劇《野》利用倒敘、插敘的手法,增設了一位當代大學生作為全劇展開的契機,陳瑤收到爺爺送的禮物——一本小說《野》為開端,在瀏覽小說的同時,讓她穿梭到60年前,回到小說中故事發生的地點即爺爺當年生活和戰斗的地方——河北保定市敵偽占領下的省城,艱苦卓絕的抗戰斗爭便一一展現在她的眼前:楊曉東帶領各個為了抗戰而積極戰斗的英雄,在保定以特殊身份相會,為了粉碎日軍妄想占領中國的意圖,我黨革命人士一次又一次展開斗爭,雖然故事發展曲折而又艱難,但是有金環、銀環姐妹一直在暗中幫助楊曉東,關敬陶內心深處的革命激情也被一位位愛國人士的舉動喚醒。楊曉東被抓之后經受千辛萬苦逃出敵營,并戰勝了之后的各種挫折。楊母為了完成兒子報效祖國的衷心,跳樓奉獻了自己的生命。改邪歸正的關敬陶也做了帶人民起義的決意。為了抓住高大成,楊曉東在關的幫助下除掉了間諜隊長,緊接著便引導起義部隊進了山,一舉殲滅多數日軍同黨。同時,楊曉東和銀環接觸過程中,愛情也在革命進行中悄然萌芽。劇中的陳瑤所代表的是現代的視角,看她穿插在古今之間,在古城下唱響“我們永不分離”的時代呼喚。
詠嘆調演繹的過程對表演者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比較苛刻,它是一首歌劇中最能展現人物性格的抒情部分,一般由主角獨唱完成,類似于戲劇“獨白”的表現手法,豐富的抒情性可以集中展現角色的形象特征和心理情緒。
該選段是《野》中最華彩的地方。這一詠嘆調的唱段不僅使劇中重要人物被賦予了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在觀眾心中刻畫了楊曉東忠孝兩難全的痛苦之心、為革命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生命,把革命精神放到第一位,為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其中樂段具有比較濃厚的傳統風格,地域特點也都明顯地展示出來,戲曲行腔和民歌曲調相互融合,使歌劇《野》被專業音樂人士認可的同時,也更被廣大老百姓接受、欣賞和喜愛。
著名聲樂家戴玉強老師表演該作品時,主要是應用胸腹式聯合呼吸原理來控制氣息,使用音域廣的美聲和民族的潤腔相結合,把真聲、假聲、混合聲相互配合,深沉渾厚的低音,強勁有力的高音,自如轉換聲區,以情代聲,高低音區自然流暢地過渡,[1]不僅展現了聲樂的表演技能,也把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繪得極其到位。
氣息的支撐為發聲供應能量,沒有利用氣息支持的音色是逆耳、無力的,運用氣息支撐的音色是明亮、潤耳的。只有通過氣息把感情和聲音連結起來,用呼吸作為情感表達的手段,才能對音樂情緒的起伏和人物感情的表達做出獨特的詮釋。
這首歌曲中最大的難點是氣息運用的問題,氣口的地方比較難以掌控,該選段中節奏的變化幅度比較大,樂段關系間的旋律起伏也比較大。伴隨著樂曲的進展,旋律也逐步變化。例如樂句的結尾處“和娘親”幾個字時長有41拍,如果表演的人不能掌握好換氣的地方,一定會比較吃力。根據筆者學習這些有長音的部分總結的一些經驗:“疼我的娘,愛我的娘”此小節每個長音的結束部分是氣口的地方,“訴”和“腸”之前是這句長樂句換氣的地方,末尾一句換氣的地方在樂段末尾小節臨近結束的“親”的前面。在進行換氣時,徑直把氣息吸進丹田里,運用兩脅的能量維持在后腰,用氣息將聲音帶出。
在樂曲的第一樂段中,隨著旋律的級進,高音la的展現將楊曉東的感情推向第一個高潮點,呼吸強度應從弱到強。之后宣敘的小節,“那一年……災難降”呼吸力度的處理是逐漸變弱的,主要為了烘托悲涼的氛圍,“心頭肉”這一樂句的呼吸力度,從稍強變為強,且肉字的發聲應光滑強勁,聲音豐潤雄厚,從這些演唱細節可以看出楊曉東母子二人感情的深厚。最后一個樂段,長樂句的呼吸應控制自如,這樣可以把樂曲旋律詮釋得扣人心弦。
1.咬字吐字的分寸把握
從唱段的開始之處,著重凸顯了“娘”“疼”和“情”字,咬字的方法都是運用后鼻輔音進行歸韻,借ng的哼鳴持續唱出下個字,并將字頭咬出。漢族民歌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鼻腔音,尤其以河北地區的語言習慣為例,每個字的拖腔都與ng的哼鳴基礎有關?!安荒鼙M孝愧對娘”的“不”字在表演時要尤其側重聲母b,啃住字頭,用爆破的氣息把“不”字發出來。
宣敘部分“那一年……擋風墻”特別突顯“恨”字,要以強音把情緒爆發出來,可使用咽喉,把en延長在喉腔中?!白摺薄皳А薄叭狻边@幾個字表演時要啃住字頭,側重聲母利用爆破的氣息發音。
2.倚音滑音的表現手法
倚音為潤腔表現手法,倚音在聲樂表演中應用的也特別頻繁,它的用法是處理歌唱中的語氣、語調,為作品的曲調增加潤色。[2]例如“那一年孩兒我七歲上”的“孩”字把dou音加在mi音前。這便是聲樂中潤腔的表現方式。
演唱中另有滑音這類潤腔表現的運用。如“一”“歲”兩處滑音的表現,先有一個上行級進加跳進,接著有一個延長音,最末端用下行三度的下滑為結束,表達的是楊曉東回想兒時艱難生活的悲嘆情緒。
譜例1:

3.潤腔手法中哭音的運用
哭音也是一種潤腔手法,在此樂段中廣泛使用,整首唱段中有多次哭腔手法的顯現,表達了楊曉東悲傷的情緒,其中“娘啊”二字中被延長的“啊”字和“連累”的“累”字都有哭腔這種表現手法的使用。哭腔的利用把人物的情緒從開始時就確認下來。多次使用了哭腔的還有“訴情長”的“情”字,感情因素和地方音樂的風格特征都是這一樂句中使用哭腔的原因之一。“夜睡破廟堂”“把兒摟身旁”很突出地應用哭腔把尾音拖長,吐露出自身苦楚的成長過程。
該選段作為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里著名的詠嘆調,具備豐富的戲劇性,無論是從歌唱技能還是情緒的展現,都需要深厚的歌唱功底,演唱者要用心體會和感悟唱段的情感,要有屬于自己的演唱處理,在歌曲中將人物形象的性格展現出來,并與歌曲融合得恰到好處,還要控制氣息的維持、吐字咬字的歸韻以及處理好潤腔手法的使用。用呼吸來控制聲音改變聲音的強度,并以歌唱傳達情感,這樣才能向觀眾呈現出最佳的演唱狀態,才能把音樂的線條感更好的詮釋出來。
楊曉東是唱段中的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劇中的核心人物,應該有突出的個性特征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楊曉東作為革命者,對革命事業甘愿奉獻自己,但當母親被殘忍的日軍百般折磨,遍體鱗傷,楊曉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心中的憤怒終于壓抑不住地釋放出來,楊曉東悍然不顧地向母親撲去,毅然跪地,撫摩自己娘親,三聲“娘啊”竭斯底里地宣泄自己發自內心的痛苦和愧疚。他依偎在母親懷里,告訴母親因為黨的工作未能在她面前盡孝,心中的無限自責、兒時的回憶涌上心頭,母親千辛萬苦地將他撫育長大,卻無法在母親身邊盡孝,給母親帶來更好的生活。然而楊曉東作為一個革命工作者,為了國家的利益和前途,讓人們未來安定地生活,只能以“跪”來表達自己對母親不能盡孝的愧疚,以及身為革命者的堅定和生為人子的矛盾心理。
正是有了楊曉東這種以革命大局為重,情深意重,對國家事業赤血丹心、竭盡所能的性格和情懷,才能把樂段中的感情傳達得準確,才使他成為歌劇《野》刻畫的經典角色。
在演唱這一唱段的時候,必須立即將情感準確定位,進入狀態,該劇角色矛盾心理進程的表現、角色感情的轉換、歌詞力度的控制,都是樂段戲劇性的因素。只要對作品反復研究、認真剖析,就可以對楊曉東音樂形象和人物感情的表達有更好的詮釋。
生活往往對于藝術創作有很大啟發,即便藝術是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當我們面對這座雄偉的藝術高峰時,大多數人的選擇卻是退避三舍。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被廣大人民群眾喜歡并且接受的原因是,該劇的編劇改變以往陳舊的思考方式,用當代思維展示紅色經典。用不同于以往的思想給歌劇立意,用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故事的發展。故事劇情的發展不僅與當代人的生存環境密切關聯,而且也不脫軌于現代人的喜好。藝術的真諦是勇敢創新,不僅要安排好傳承的問題,也做到革新的要求。
我們要抱著一顆精衛填海的心,只有這樣才能真真切切地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唱藝術興旺起來,才能合乎道理地變革創新、與生活相交融、被廣大群眾接受。弘揚民族歌劇的這條路途任重道遠。
注釋:
[1]陶立新.聲帶機能調節與歌唱換聲原理[J].音樂研究,2003(01):81—84.
[2]姚莉莉.論民族歌唱中潤腔技法的實現[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0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