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雷 段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軍手持“漢陽造”步槍,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從清末到抗美援朝,赫赫有名的“漢陽造”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
“漢陽造”的源頭漢陽兵工廠,不僅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的傳奇神話,也見證了工運革命先驅在白色恐怖下的熱血反抗。
8月31日,由本刊全媒體記者、勞模、青年工人等組成的湖北工運舊址尋訪小分隊,赴漢陽龜山腳下尋訪那段令人難忘的燃情歲月。
支持北伐,助燃革命之火
漢陽兵工廠原名湖北槍炮廠,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創辦的軍工制造企業,于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
武漢市漢陽區龜山北路,就是“漢陽造”的肇始之地。尋訪隊員來到這里,看到各類創意工作室、咖啡店、茶吧云集,充滿了濃郁的時尚氣息和蓬勃的創新活力。“如今這里是‘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武漢旅游的一大地標和網紅打卡地。”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顧問、原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館長顧必階說。
“漢陽兵工廠原貌是怎樣的?”“為什么沒有留下當年的明顯痕跡?”來自武漢縱橫保安服務有限公司的尋訪隊員胡宇奇說出心中的疑問。
“1938年,武漢抗戰局勢緊張,漢陽兵工廠被迫南遷。機器設備、原材料和一切用具,乃至廠房的鋼屋架、鋼窗、鐵皮瓦、鐵地板都拆卸裝船,員工以及家屬大部分隨同載運機器船只撤離武漢。剩下的磚墻基石,移交城防部隊構筑工事,致使漢陽兵工廠廠址完全廢置。” 顧必階介紹。
但作為創意產業園開創者之一的雷漢林,卻有心帶游客重溫漢陽兵工廠激情燃燒的歲月。他設計的“田·雨舍”藝術空間,儼然一個微型的“漢陽造”歷史博物館,墻上展示的數十幅老照片講述了漢陽兵工廠和“漢陽造”的前世今生。
一張張圖片,仿佛一幅工人革命先驅的斗爭畫卷,在尋訪隊員眼前徐徐展開——
1923年“二七”慘案爆發以后,武漢地區工會組織被查封,工人運動陷入低潮。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啟。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北伐。8月底,北伐軍分三路逼近武漢。
在此背景下,8月27日,中共湖北地方組織派往武漢深入軍閥部隊工作的陳定一在宣傳活動中不幸被捕,犧牲在武昌火巷口。這激起了工人群眾對封建軍閥勢力的滿腔憤怒。在湖北黨組織領導下,漢陽兵工廠工人積極分子組成偵察向導隊,偵察敵人的部署和動態,熟悉地形和路線,并與湖北省黨部農民運動組織聯系,為迎接北伐軍進漢作準備。
9月1日,漢陽兵工廠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全廠總罷工,拒絕給吳佩孚制造槍炮。
9月5日,兵工廠罷工委員會與北伐軍先頭部隊約定,以6日夜班汽笛為行動信號,兵工廠槍響后立刻進攻龜山。
9月6日當晚,兵工廠夜班汽笛拉響,工人們聽令,迅速打開槍庫、取出武器,與龜山守敵和廠部守備隊展開了激戰,起義部隊占領龜山。7日清晨,北伐軍占領武漢,兵工廠旋即復工,為北伐軍生產槍械,支持其繼續北伐。漢陽兵工廠等20多個工會恢復活動。
“北伐的勝利,固然因為國民革命軍三軍用命,也離不開工人階級的鼎力支持。”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工會退休干部巴曉芳感慨,漢陽兵工廠工人在革命的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充分展現了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的先進性和斗爭性。
“八二”罷工,策應南昌起義
漢陽區龍燈堤路特一號,是漢陽鋼廠所在地。臨街矗立著“漢陽兵工廠”的牌樓,黑底金字,繁體楷書,透著古風氣韻。牌樓一側,架著一門后膛火炮的復制品,上面斑斑銹跡,似乎在訴說著漢陽兵工廠不平凡的往事。
“這里不是兵工廠舊址,牌樓為何設在此?”“歷史上的‘八二總同盟罷工,重點是漢陽兵工廠的罷工,漢陽兵工廠確實不一般!”面對牌樓和火炮,尋訪隊員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討論。
“兵工廠和鋼廠有淵源,設立牌樓有助于人們追尋紅色記憶,感念工人革命先驅的革命精神。”漢鋼工會退管辦負責人劉建國說。
睹物思人,尋訪隊員們仿佛看到了1927年白色恐怖下的烽火硝煙,革命先烈用熱血染紅的旗幟。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其后,汪精衛又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各地不斷發生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工農群眾的事件,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為了策應“南昌起義”,中共湖北省委和省總工會決定從8月2日起舉行武漢三鎮總同盟罷工。由于黨在漢陽兵工廠有較好的工作基礎,全廠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1500人,設有特別支部,漢陽兵工廠成為這次總同盟罷工的重點。
8月2日,廠工會委員長胡錫泰拉響汽笛,工人聽令,聚集在工廠門口的廣場上高呼:“我們再也不能忍受!”胡錫泰接著說:“為了反抗敵人的暴行,我們必須團結戰斗!我代表罷工委員會宣布:從今天起,漢陽兵工廠舉行大罷工!”
國民黨反動派部隊很快趕來,包圍會場,架起機槍。罷工中,數十人被捕,7人被殺,許多工人被開除。由于敵我力量懸殊,這次大罷工在極端艱險中孤軍奮戰,堅持了近半月,于8月15日被迫復工。罷工失敗后,武漢地區白色恐怖日益嚴重。
這次罷工震懾了叛變革命的武漢國民政府,有力牽制了反動軍隊對南昌起義軍鎮壓的力量。“‘八二罷工雖然失敗了,但它顯示了武漢工人的英勇頑強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尋訪隊員、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武漢市第三職業教育中心教務主任羅正麗連聲贊嘆。
擦亮“漢陽造”,鑄造新輝煌
在現已作為工業文物保護的漢陽鋼廠轉爐車間,尋訪隊員們驚喜地看到了兩塊漢陽兵工廠界碑。顧必階介紹,這兩塊界碑,一個是2020年11月由文保志愿者在漢陽特種汽車制造廠老廠區發現的“第129號”界碑;殘缺的那塊,則是2021年12月長江救援隊隊員在漢江冬泳時發現的“第127號”界碑。
走近細看,兩塊界碑均為花崗巖材質,長約140厘米,寬約50厘米。其中一塊界碑形態完整,碑面正中豎向刻有“漢陽兵工廠”繁體隸書字樣,雕刻的字中仍能清晰見到朱砂填充的顏色,右側刻有“第壹貳玖號”字樣,左側刻有“中華民國廿四年七月立”字樣;另一塊界碑上“漢陽兵工廠”幾個大字已然與石料顏色融為一體,右側依稀可見“第壹貳柒號”字樣,左下部分受損缺失,具體年代不詳。有關專家根據界碑的形狀與字體判斷,這兩塊界碑應是同一時期產物,即1935年漢陽兵工廠擴建時所立。
“漢陽兵工廠遺留文物不多,這些僅有的寶貝對研究‘漢陽造和工運史很有價值。”顧必階說。
尋訪隊員朱博彧是一名90后網約車司機,他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革命先輩的英勇斗爭和流血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安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要和同事們一起服務好每一位乘客,用實際行動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羅正麗則表示,革命先輩展現的奮斗精神讓她感同身受,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在漢陽教書育人,當好學生的鋪路石、引路人,這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漢陽造”。
時光轉角處一瞥,“漢陽造”光耀已百年。如今,新時代賦予了這片土地新的使命。“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著全國各地藝術工作者及創意產業從業者入駐,成為一塊創新創業熱土。
“擦亮‘漢陽造,鑄造新輝煌!”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源地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必將在新時代有著更加光明而輝煌的未來。
(武漢市總工會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