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 靜
手機智能了,信息每天如潮涌,除卻工作,似乎忙得很,忙點啥呢,好像做成的事情反而不如不用“智能”時,“智能”之后凝神的濃度稀釋了。
以前訂閱不少報紙雜志,每天定時讀,有的深度報道帶來社會思考,有些理論文章過后還要加深消化吸收,閱讀由己,從容不焦慮;如今網媒化,也會訂閱一些傳統報刊的公號,新業態公號也會讀讀,更有那時刻更新變化的時事新聞,也分走了些心神。看看朋友圈動態,也是關心。“智能”之后,主動的、被動的關注,紛至沓來,漸覺負累重重。
想想是否因“智能”而賦能了?是否因“智能”而深廣了,似乎也難講,只是或許知道了不少,但一個人其實不需要那么多的知道,“知道”可以隨時搜索習得,但智慧還需深度思考感悟方得。幸好反思自省之心并未“機器”化,于是退一些群是必需的,少入群是必需的。有時虛榮心作祟,會分享拙文拙畫或別致之文到相關的群或朋友圈,但還是且發且謹慎,但至少不狂轟濫炸,自拉警戒線。
關注世界和他人當然是人之所常,也避免固步自封,帶來思考和視野,只是從關注還是要回到專注。如果說關注是開窗觀景,專注則為室內建設;關注是廣納收吸,專注則精耕細作;如果時時生活于關注中,雖并不全然氣散神飛,但心神且收且困,所謂關心則亂、心安則定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