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麗

本文主人公
她和袁隆平是大學同學,一個主攻雜交水稻,成為“水稻之父”;一個研究西瓜甜瓜,被譽為“西瓜之母”。兩人分別影響了中國的稻田和瓜田。袁老早已家喻戶曉,吳明珠卻鮮為人知。半個多世紀來,她在新疆主持選育的哈密瓜和西瓜品種多達30個,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紅心脆、綠寶石、香妃蜜瓜等,還有西瓜中的“王牌”8424。有專家說,如果沒有吳明珠,現在市場上一大半品種的西瓜、哈密瓜、甜瓜都要消失。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甜蜜事業(yè)”。
吳明珠1930年出生在武漢市一個教育世家。抗日戰(zhàn)爭時期,她隨家人遷居重慶,讀完小學、中學。一次,因看了蘇聯電影《米丘林》,吳明珠迷上了園藝。19歲那年,她考入西南農學院園藝系,成了該校果蔬專業(yè)的第一屆學生。
當年和吳明珠同屆考進學校的,還有一個叫袁隆平的男生,學的是水稻專業(yè)。當時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從進校拿起鋤頭開始,之后的70多年間,兩人從未離開過土地。一個種瓜,一個種稻,一個成了“西瓜之母”,一個成了“水稻之父”,改寫了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史!
吳明珠人長得清秀,入學照片上的她留著一頭長卷發(fā),同學們都喊她“校花”。有趣的是,吳明珠并不想做“校花”,她把長發(fā)剪到耳朵上面,成了一個利落的“假小子”。
從沒摸過鋤頭的吳明珠,第一堂實習課就是裝鋤頭把子和挖地。助教說:“學農的人是要自己挖地的,鋤頭把子掉了,你不會裝,怎么挖地?”學會了以后,憑著要強的勁頭,她硬是在一塊長20米、寬1.5米的地里,挖出一條深溝。
在第二堂實習課上,老師要求每個人做一個小溫床,填馬糞發(fā)熱。挑大糞,播番茄種,做好田間管理……繁重的農活,吳明珠干得熱火朝天。
小小的試驗田里,播種、挑大糞等農活都難不住這位城市姑娘。吳明珠說,老師不僅給同學們傳授知識,還苦心培養(yǎng)大家的實干精神。
1953年大學畢業(yè)后,吳明珠被選送到當時的中央農村工作部。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急需大量各類干部人才。吳明珠很想到基層鍛煉,于是就跟領導軟磨硬泡,最終得到了組織批準。
到了烏魯木齊以后,經多方考察,她認定吐哈盆地是培育瓜種的好地方。吳明珠向組織打報告,申請調到吐魯番市鄯善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工作。25歲的她,邁開了培育瓜種的第一步。
從南國水鄉(xiāng)來到瀚海大漠,吳明珠不知經受了多少生活考驗。地處火焰山下的吐魯番,有“火洲”之稱,夏季40℃的高溫是家常便飯,內地人剛來時很難適應。最初,吳明珠一出門就感到一股熱浪迎面撲來,接著,身上的汗就不停地往外流。而且,技術員不是光研究瓜,農民做什么活她也得跟著一起干。比如收麥子、收高粱、鋤棉花、修播種機、趕毛驢車等,全都得學會干。即便是在氣象站預告高溫48.1℃的那天,她依然扛著鋤頭在蒸籠般的棉田里鋤棉花。
吳明珠拿出學生時代的倔勁兒,很快適應了高溫,學會了各項勞動,也習慣了羊肉的膻味,還跟老鄉(xiāng)學會了維吾爾語。
盡管吐魯番是國內著名的“瓜果之鄉(xiāng)”,然而物競天擇,任何一個品種,如果不進行提純復壯,最終都會退化,甚至滅絕。直到今天,當地還流傳著她的傳奇故事。最初到新疆的3年,為摸清家底,吳明珠走遍了全地區(qū)300多個生產隊。為了收集瓜種,吳明珠經常帶著水和馕,頂著風沙烈日,奔走在人跡罕至的戈壁沙漠。
通過調查一塊又一塊瓜地,吳明珠整理出了44個哈密瓜品種,從此,吐魯番的甜瓜有了基本檔案。為之后開展育種工作準備了重要的基礎材料。民間栽培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是推動品種改良的好方法。但是,對已經習慣了傳統種植模式的維吾爾族瓜農來說,采用新方法,一時難以接受。吳明珠決定:示范開路。
在鄯善縣城郊大隊的一片沼澤地里,吳明珠親自開墾了3畝荒地,用科學方法管理瓜田。秋天來了,瓜地被踩出了一條小徑。參觀的人們紛紛夸贊她的瓜個頭大、味道好。老鄉(xiāng)們服了,紛紛豎起大拇指說,還是科學種瓜好……
種質資源,是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的重要物質基礎。1960年夏季的一天,吳明珠從農民那里聽說,底坎兒鄉(xiāng)有一種哈密瓜品質好、特別甜,就和農技站的一個同事去找。他們走路從縣城出發(fā),穿過火焰山,再經過大戈壁,整整走了兩天才到達底坎兒鄉(xiāng),要到了這種瓜的種子。到了晚上怕碰到狼,她們不敢再走,借了燒窯人的氈毯睡在廢棄的窯洞邊。吳明珠說,這種瓜就是現在很多人都愛吃的紅心脆哈密瓜,果瓤是紅色的,吃起來有一種甜甜的奶油味。
就在那次找瓜回去的路上,兩人意外發(fā)現了一種特別軟香的瓜,高興地抱著瓜一起上路。中午戈壁灘的地表溫度有80℃,兩人抱著瓜走得又熱又渴,嗓子眼都要冒煙了,吳明珠突然想到:“真傻!其實這寶貝瓜是可以吃的呀,只要把種子留下來就行了!”于是,她們找了個地方坐下來吃瓜,那個瓜真是又香又甜。那一刻的幸福感,一輩子也忘不了。
吳明珠當時就想著,這么甜的瓜一定要讓大家都吃到!經過精心育種,現在全國人民都享受到了這種瓜改良后的同款品種,又甜又軟的“老漢瓜”。
1962年底,吳明珠和同事一起,從吐魯番所有的甜瓜品種中,系統選育出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品種,其中紅心脆品質最佳,暢銷香港市場30年不衰。
選育一個優(yōu)良品種需要8至10年時間,可人的一生時間有限。1973年,為加速選育進程,吳明珠去海南開辟南繁北育基地。她像候鳥一樣,秋冬在海南,春夏回新疆,年復一年進行著育種研究。
在新疆,只要是種瓜的農戶,沒有人不知道吳明珠。因為她不僅是幫助瓜農擺脫貧困的專家,還因為她對甜瓜有著近乎狂熱的癡迷。外出調研的時候,吳明珠看到好瓜就掏錢買下來,回去記錄特點,品嘗口感然后留下種子培育,以至于她的錢都花在了買瓜上。等到瓜熟的時候,她的工資都沒有了。
幾畝地的大瓜棚,少一個瓜吳明珠都能知道。一起共事過的同事說:“哈密瓜就像她自己的孩子一樣。”其實對吳明珠來說,瓜甚至比自己的孩子都重要。懷第一個孩子時,吳明珠挺著大肚子在高達50攝氏度的火焰山吐峪溝蹲點。懷孕反應厲害,她吃什么吐什么,瘦得只剩不到40公斤,照樣騎著毛驢穿過戈壁。中午太熱,她只得坐在水渠邊,把雙腳泡在水里……
早產的兒子才3個月大,她就讓母親帶回了南京。女兒生在南京,滿月一過她就出差走了。兩個孩子幾年也見不到一次媽媽,都管舅舅和舅媽叫爸媽,女兒小時候會說:“媽媽的孩子是瓜,她不管我們,我們也不想她。”吐魯番的領導勸吳明珠把孩子帶在身邊,但她一心只在種哈密瓜上,說:“我現在正是創(chuàng)新精神強的時候,帶著倆孩子還怎么工作。”
一塊地,只要吳明珠打眼一看,就知道種什么品種的瓜合適;瓜生病了,只要在電話里把情況跟她說上幾句,吳明珠就能馬上開出“靈丹妙藥”……
吳明珠犧牲了自我,讓數萬瓜農走上致富路。她是瓜農們心目中的“女神”,大家給她取了個維吾爾族名字:阿依木汗,意思是“月亮姑娘”。大伙說,吳明珠騎著馬從茫茫戈壁灘上向他們奔馳而來的樣子,就像月亮一樣美好,像戈壁上的一顆明珠,照亮了瓜農們的生活。
1995年,新疆的西瓜、哈密瓜新品種穩(wěn)定生產后,吳明珠又去三亞開辟“南繁北育”基地。兩地奔波,她最終打破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自然定律。吳明珠帶領團隊選育的西瓜和甜瓜,創(chuàng)造了西瓜、甜瓜一年三熟的奇跡。也就是春夏在新疆種一季,秋冬在海南種兩季。一直到今天,她選育出的紅心脆、香梨黃等甜瓜品種仍暢銷不衰。同時,吳明珠選育的“早佳”,成為江浙一帶早熟優(yōu)質西瓜主栽品種,并逐漸向北方各省擴展。
吳明珠把青春獻給“甜蜜事業(yè)”,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丈夫楊其祐是吳明珠的大學同學,那時的他和袁隆平同寢室睡上下鋪。楊其祐是北京農大小麥專家蔡旭的研究生。吳明珠傾慕他的人品與才華,兩人志同道合,感情一直很好。
吳明珠到新疆后不久,丈夫便放棄留京工作的機會,主動來到她身邊工作,支持、照顧她,使吳明珠能夠全力以赴地投入甜瓜和西瓜的育種工作。丈夫精通英語和俄語,每當看到國外學術刊物上對她事業(yè)有幫助的文章,都會翻譯出來。當吳明珠的研究遇到難題時,博學多才的楊其祐總是為她出主意,想辦法。有時候,吳明珠太忙,就打電話讓丈夫幫著去瓜地授粉,盡管要在戈壁灘上跑三四十公里,楊其祐也總是欣然前往。
在丈夫支持下,吳明珠的事業(yè)結出了累累碩果。然而,由于當時條件艱苦,加上飲食長期缺乏營養(yǎng),使得楊其祐的胃病留下深深的隱患。57歲那年,他因胃癌過早地離開了吳明珠。丈夫臨終前,吳明珠問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話:“老楊,你為了我來到新疆,沒能發(fā)揮你的專長,不后悔嗎?”楊其祐平靜地笑笑:“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yè),我無怨無悔。”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楊其祐還艱難地伸出3個手指,笑瞇瞇地祝賀吳明珠培育的皇后、芙蓉、郁金3個新品種甜瓜通過審定。丈夫去世5天后,吳明珠就決定返回新疆農科院。女兒楊準懇求媽媽多留幾天,吳明珠說:“我從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獻,我的事業(yè)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對得起你爸。”
吳明珠的兒子楊夏說:“我母親的世界很小,只能裝下瓜種。她的世界又很大,中國孩子都喜歡吃她種的瓜,吃瓜不忘種瓜人!”
吳明珠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新疆的甜瓜、西瓜育種事業(yè),62年中培育了30多個品種,同行又用這些品種培育出“子子孫孫”,使得新疆甜瓜、西瓜大放異彩。數據顯示,世界人口占比20%的中國人,種出了世界上70%的西瓜,哪怕是將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十的產瓜國的西瓜總產量相加,數額也僅僅只有中國的1/4。其中,吳明珠功不可沒。
吳明珠是新疆甜瓜品種改良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被譽為“哈密瓜之母”。耄耋之年,她仍然承擔著科研工作。有專家說,如果沒有吳明珠,現在市場上一大半品種的西瓜、哈密瓜、甜瓜都要消失。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直到2017年,87歲高齡的吳明珠才戀戀不舍地退休。
如今,吳明珠身患阿爾茨海默病,只認識兒子楊夏,但是對于那些自己親手培育出的瓜種,她還能一個一個清楚地叫出名字,依然經常念叨回新疆,回瓜地授粉。
吳明珠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國家西部大開發(fā)突出貢獻個人”等稱號。她培育的甜瓜、西瓜品種,在新疆及全國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社會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數百億元,不僅讓我國成為全球甜瓜分類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次生起源中心,還填補了中國冬季不能生產哈密瓜的空白。吳明珠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甜蜜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