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我18 萬彩禮,那是我的血汗錢!”近日,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青年小偉在車上懸掛橫幅向女方討要彩禮的視頻,引發眾多關注。面對彩禮中情、理、法的碰撞與沖突,該如何從法律角度加以平衡?如何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陋習?
“還我18 萬彩禮,那是我的血汗錢!”近日,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青年小偉在車上懸掛橫幅向女方討要彩禮的視頻,引發眾多關注。
據報道,2021 年2 月,小偉和女方在媒人介紹下相識。當時25 歲的小偉在農村已屬“大齡青年”,相識不到一個月,雙方即敲定了婚事,小偉家付給女方一筆彩禮。不料,后來女方對婚事反悔,拉黑了小偉的微信,且拒不退還彩禮。小偉一氣之下將女方及其母親起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決女方返還彩禮款。但女方拒不還款,小偉遂拉條幅討要彩禮。
婚姻為何讓彩禮“作主”?面對彩禮中情、理、法的碰撞與沖突,該如何從法律角度加以平衡?如何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陋習?

小伙驅車掛橫幅進村聲討
今年以來,各地法院宣判多起因彩禮產生的糾紛案件,其中不乏彩禮返還問題。
在85 后溫達的老家合肥,11 萬元的彩禮錢是標配,寓意萬里挑一。在他眼里,“彩禮和婚姻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但身邊卻有朋友因彩禮鬧了糾紛,導致兩人分道揚鑣。
溫達的高中同學花幾百萬元置辦了婚房,計劃婚后讓父母搬過來一起住,但女方卻表示不愿與其父母同住。女方認為,婚房是彩禮的一部分,對其有支配權。“糾纏了一個多月后,兩人還是分手了,其實挺遺憾的。”溫達說。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學者鄧麗分析,彩禮的給付源于我國古代的嫁娶風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當然現在已經大大簡化了。從習俗來說,彩禮一般是雙方約定成婚時,男方給付女方的財物等,小到金銀首飾,大到汽車、住房等。這種給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財富在家庭間轉移。
“婚姻自由是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則,婚姻的締結是以婚姻登記為準的,完成婚姻登記才能使婚姻關系確立。”在鄧麗看來,這種所謂的訂婚、婚約,并沒有婚姻法意義上的約束力,而一旦因彩禮問題產生糾紛,則需要法律加以介入、調解和界定。
鄧麗直言,當前給付彩禮的風俗存在一定程度的異化,金額升高,互相攀比。對于經濟能力不夠寬裕的年輕人來說,它不再是兩情相悅之下心甘情愿的贈與,反而演化為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有時是舉全家之力而為,甚至舉債而為。一旦雙方未能如預期步入婚姻,就會產生不可承受的損失,糾紛也就隨之而起。協商不成,就會演變成對簿公堂。
近年來,彩禮價碼在有些地方一路飆升,甚至出現“天價彩禮”,還有地方的彩禮標準按女孩學歷和地域要價,中專10 萬元、大專12 萬元、本科15 萬元,如一道道無情的屏障,讓不少步入婚戀年齡的青年長嘆。
最近,中央組織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明確自今年8 月至2023年12 月開展專項治理工作,重點整治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減輕農民群眾在婚喪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禮等的支出負擔。
北京兩高律師事務所律師、婚姻家事法律專家張荊指出,我國民法典第1042 條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張荊提醒,在法律上有以下3 種情形需要返還彩禮: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如果雙方沒有登記結婚,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彩禮都應進行返還”;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婚姻的目的沒能實現,也需要返還”;雖然領證且共同生活,但婚姻存續時間較短,婚前給付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卷著彩禮就要走,這種情況是法律所禁止的”。
“高價彩禮物化了婚姻,讓婚姻蒙上了陰影,給雙方家庭帶來了許多困擾,損害了淳樸的社會風氣,讓一些農村家庭生活負擔不斷加重。”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民進江西省委會副主委、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盧天錫提交了《關于整治農村高價彩禮,促進鄉風文明的建議》。
盧天錫經過調研發現,導致農村高價彩禮的首要原因是男女比例失衡。加之隨著農村勞務人口向城市流動,農村年輕人尤其是女青年大多選擇留在城市工作或嫁到城市,加劇了農村青年男女比例失衡。另外,一些攀比觀念盛行等因素也導致彩禮金額逐年走高,讓一些家庭不堪重負。
在盧天錫看來,中央提出“開展高價彩禮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是一場“及時雨”。他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大治理力度,讓彩禮的意義回歸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