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關聯與對比,就是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將兩首或兩首以上的古詩詞對照起來進行互文閱讀,發現文本之間的關聯,或就內容、形式、風格、發展脈絡等方面,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對比,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讓學生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分析、綜合、歸納、概括和鑒賞能力。有關聯才有比較,有比較才有鑒賞。關聯與對比這種最樸素的認識事物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思維。

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的《村居》和《詠柳》,就兩首詩呈現的意象而言,前者選取“草長鶯飛”“拂堤楊柳”“兒童”“東風”“放紙鳶”這些富有動感的景物,把春天的一切都寫活了,勾勒出一幅萬物蘇醒、欣欣向榮的樂春圖,表達了作者在春天到來時的喜悅之情;后者則先整體地描寫柳樹的形態,聚焦柳枝的輕柔美,接著寫春風、柳葉,語意溫柔,借詠春柳之妙描繪了春天的生機盎然。
同樣是寫春天,兩首詩選擇的物象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同樣是寫春柳,二者描寫的角度和手法又各有巧妙之處。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
教材中選編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和《鄉村四月》都描寫了鄉村四月忙碌的生活場景。
其中,《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字面上描寫的是農村豐收在望的場景以及悠閑、恬靜的鄉村生活,但實際是句句寫農人,處處寫農忙:果熟花稀,意味著新一輪農忙的開始,而“無人過”三個字卻暗藏了農村閑人少,農事繁忙,農人早出晚歸的場景。
相比較而言,《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和《鄉村四月》更具有泥土和血汗的氣息,都選取了鄉村四月忙碌于農事的人,直接為讀者勾勒了一幅農村勞動的辛勞場景。
再將《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和《鄉村四月》選取的意象進行關聯相比,同樣是刻畫忙碌的人,相同之中又有不同:《鄉村四月》描繪的是緊張、快節奏忙碌的場景,細細品讀“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緊張忙碌之中又保持著一分從容恬靜;《四時田園雜興》則選取了男女老少各類人群的忙碌場景,忙到什么程度?“晝出耘田夜績麻”,夜以繼日地干活。與前者相比,這分忙碌少了一分從容與節奏,多了幾分忙碌的辛勞與生活的困苦。同樣是描寫鄉村生活的忙碌,同樣是描寫忙碌的人,為什么表達的情感會有如此差別呢?聯系詩人的生平資料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寫作《四時田園雜興》時,范成大的身份已經從“游子”轉化為常住鄉野的“村民”,正是這段隱居鄉村的生活背景,讓了解農村、了解農民生活的詩人將田園風光、農事題材和憫農情懷三者融為一體。(未完待續)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四年級下冊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下冊

圖源統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