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軍
(建材工業質量認證管理中心 上海 201100)
產品認證制度是指經過第三方認證機構確認并通過頒發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來證明某一產品符合相應標準和技術要求的合格評定制度,是控制質量并建立質量信任的重要手段,是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
我國從1981年開始產品認證試點,建立了第一個認證委員會——中國電子元器件認證委員會,2001年成立了國家認監委。與此同時,國家還加快了產品認證立法的步伐。國務院1991年5月7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認證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83號,2003年11月1日廢止),2003年9月3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國務院令第390 號,2016年2月6日第一次修訂,2020年11月29日第二次修訂),是規范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活動的唯一單行法規,確立了涉及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工作的基本原則、制度體系、監管要求和相關法律權利義務關系,對于規范和促進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工作、加強和創新市場監管、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建筑陶瓷產業近20年快速發展,憑借內外部的發展優勢與機遇,已成為世界建筑陶瓷的生產和消費大國。作為廣大人民普遍使用的裝修材料,建筑陶瓷是家居市場比較關注的熱點品類,也是產品認證制度最為豐富的建材產品。目前,建筑陶瓷領域國家統一推行的產品認證制度有4種(見表1)。第1種屬于強制性認證制度,第2~4種屬于自愿性認證制度。

表1 建筑陶瓷領域國家統一推行的產品認證制度
近20年來,筆者親歷建筑陶瓷領域這些產品認證制度的研究、建立和實施,曾于2007~2016年連續擔任三屆國家認監委強制性產品認證建材(TC19)技術專家組組長,參與了相關認證制度研究、認證方案設計和認證規則編制等工作,對這些產品認證制度發展歷程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與思考。
強制性產品認證(英文名稱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簡稱“CCC 認證”)是我國政府為兌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按照世貿組織有關協議和國際通行規則,為保護廣大消費者人身和動植物生命安全,保護環境、保護國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產品認證制度。
2001年12月3日,質檢總局、認監委公布《強制性產品認證管理規定》(質檢總局令第5號,2009年7月3日質檢總局令第117號修訂后重新公布)、《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管理辦法》(認監委2001年1號公告)和《第一批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質檢總局、認監委2001年第33號公告),首批列入認證目錄的包括電線電纜、低壓電器、信息技術設備、消防產品、機動車輛輪胎等19大類132種產品。對列入認證目錄的產品,從2002年5月1日起指定認證機構受理認證,自2003年8月1日起,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和未加施中國強制性認證標志的產品,不得出廠、進口、銷售。自此,我國“統一目錄、統一標準與評定程序、統一標志和統一收費”的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正式建立。
2004年1月15日,質檢總局、認監委發布《第二批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質檢總局、認監委2004年第6號公告),對瓷質磚等3種裝飾裝修產品實施強制性認證。規定從2004年5月1日起指定認證機構受理認證,自2005年8月1日起,未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和未加施中國強制性認證標志的,不得出廠、銷售、進口或在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
我國至今共發布了6批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并于2016年開始對認證目錄進行動態調整,逐步縮減認證目錄。最新公布的《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描述與界定表(2020年修訂)》有17大類103種產品,瓷質磚仍保留在認證目錄中(見表2)。

表2 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描述與界定表(2020年修訂)中的瓷質磚
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的僅限瓷質磚,獲得認證后應將認證標志加施在最小銷售包裝上,在加施認證標志的位置下方應注明產品放射性水平類別。認證標志式樣(見圖1)。

圖1 強制性產品認證標志
認證標準為GB 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所代替的歷次版本為:GB 6566-2001)。
認證規則為CNCA-C21-01:2014強制性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裝飾裝修產品(所代替的歷次版本為:CNCA-12C-50:2010、CNCA-12C-50:2008、CNCA-12C-50:2004)。
國家認監委指定實施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的認證機構有4家: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方圓標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
2004年5月1日,佛山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獲得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頒發的國內第一張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
截至2022年8月,四家指定認證機構頒發的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有效證書數合計約3500張,涉及生產企業數合計約530家。
我國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實施十多年取得明顯效果:
(1)有效控制了瓷質磚產品放射性風險。
(2)促進了陶瓷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健康發展。首先,國家將適用范圍限定于瓷質磚,這就消除了人們對其他各類傳統陶瓷產品不必要的擔心;其次,瓷質磚企業普遍加深了對產品放射性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通過精選陶瓷礦物原料、采用新型裝飾技術等手段研發、生產更加健康安全的產品,促進了技術創新。
(3)促進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瓷質磚放射性強制性產品認證已覆蓋了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生產強國,CCC標志被認為是產品放射性安全的標志,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低碳產品認證是由認證機構證明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符合相應低碳產品評價標準或者技術規范要求的合格評定活動。低碳產品與同類產品或完成相同功能的產品相比,碳排放相關數據符合該類產品低碳評價指標要求。
通過向產品授予低碳標志,向社會推行以顧客為導向的低碳產品采購和消費模式,以公眾的消費選擇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技術,向低碳生產模式轉變,最終達到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效果。
2013年2月18日,發展改革委、認監委發布《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發改氣候〔2013〕279號),組織研究制定低碳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技術規范和認證規則,制定低碳產品認證機構和人員的資質準入條件,為低碳產品的生產、消費和政府監管提供科學的評價與采信依據,促進低碳產業發展,同時提升我國在國際碳排放領域的話語權。
2013年8 月14 日,發展改革委、認監委發布公告,將通用硅酸鹽水泥、平板玻璃、鋁合金建筑型材、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4種產品列入第一批低碳產品認證目錄。
2014年5 月15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國辦發〔2014〕23號),要求整合節能和低碳產品認證制度,制定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
2014年8月6日,發展改革委發布《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發改氣候[2014]1828號),將低碳產品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和地方政府責任考核,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執行情況占4分。
2015年9 月17 日,質檢總局、發展改革委發布《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質檢總局令第168號公布),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同時《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廢止。該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部際協調工作機制;明確了認證目錄、認證規則、認證證書的制定發布主體;明確了認證的實施程序;明確了信息公開和報送制度;明確了對認證證書和標志的管理;明確了監督管理制度。
2016年3月1日,發展改革委、質檢總局、認監委發布公告,將陶瓷磚(板)等3種產品列入第二批低碳產品認證目錄。
我國至今共發布了兩批低碳產品認證目錄,有7種產品。
實施低碳產品認證的陶瓷磚(板)獲得認證后應將認證標志加施在最小銷售包裝上。認證標志式樣如圖2所示。

圖2 低碳產品認證標識
認證依據為國家認監委備案的技術規范NPVCLC-TS0005-2016陶瓷磚(板)低碳產品評價方法及要求。
認證規則為CNCA-LC-0105:2016 低碳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陶瓷磚(板)。
國家認監委批準實施陶瓷磚(板)低碳產品認證的認證機構主要有: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中環聯合(北京)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等。
截至2022年8月,我國陶瓷磚(板)低碳產品認證有效證書數合計約60張,其中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頒發的有效證書32張。
綠色產品是指在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或危害小、資源能源消耗少、品質高的產品。推行綠色產品的目的是引導相關生產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開發、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置等各個環節,考慮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降低資源消耗、盡可能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物質原料、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
201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發[2015]25號)中明確要求國家質檢總局在2016年底前完成“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體系——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整合方案”的任務。
2015年11月19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66號)中再一次提出:“完善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標識、認證等體系,開展綠色產品評價,政府采購優先購買節能環保產品。鼓勵購買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支持綠色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
2016年11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國辦發〔2016〕86號)要求按照統一目錄、統一標準、統一評價、統一標識的方針,將現有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整合為綠色產品,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統科學、開放融合、指標先進、權威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實現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體系整合目標。
2017年12月28日,質檢總局、住建部、工信部、認監委、標準委發布《關于推動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質檢認聯〔2017〕544號),要求將現有綠色建材認證或評價制度統一納入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管理。
2018年4月12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第一批)及認證目錄(市場監管總局公告2018年第2號),包括陶瓷磚(板)共12種產品。
2019年5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綠色產品標識使用管理辦法》(市場監管總局2019年第20號公告),規定了分別適用于“認證活動一”和“認證活動二”的兩種綠色產品標識。
認證活動一:認證機構對列入國家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目錄的產品,依據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中的標準,按照市場監管總局統一制定發布的綠色產品認證規則開展的認證活動;認證活動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推行統一的涉及資源、能源、環境、品質等綠色屬性(如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等)的認證制度,認證機構按照相關制度明確的認證規則及評價依據開展的認證活動。
2019年10月25日,市場監管總局、住建部、工信部發布《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實施方案》(市監認證〔2019〕61號),明確了綠色產品(認證目錄中的建材產品)認證機構、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機構的資質條件,認證標識,推廣應用和監督管理等要求。
2020年3月26日,認監委發布《綠色產品認證機構資質條件及第一批認證實施規則》(認監委2001年1號公告),獲得批準的認證機構頒發的綠色產品認證證書的企業,可以加施“認證活動一”綠色產品標識。
2020年8月3日,市場監管總局、工信部、住建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生產應用的通知》(市監認證〔2020〕89號),聯合開展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生產應用工作,發布了《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目錄(第一批)》、《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實施通則》,包括建筑陶瓷等51種產品。獲得批準的認證機構頒發的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證書的企業,可以加施“認證活動二”綠色產品標識。
我國至今共發布了3批綠色產品認證目錄,有17種產品;發布了一批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目錄,有51種產品。
實施綠色產品認證的陶瓷磚(板)獲得認證后應將認證標識加施在最小銷售包裝上。認證標識式樣如圖3所示。

圖3 綠色產品認證標識
認證依據標準GB/T 35610-2017綠色產品評價陶瓷磚(板)。
認證依據規則為CNCA-CGP-09:2021綠色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陶瓷磚(板),所代替的歷次版本為:CNCA-CGP-09:2020。
國家認監委批準實施建筑陶瓷磚(板)綠色產品認證的認證機構主要有: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
2020年8月6日,廣東新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頒發的國內第一張建筑陶瓷磚(板)綠色產品認證證書。
2020年9月28日,由市場監管總局主辦的綠色產品認證首批獲證企業授牌儀式在京召開。
市場監管總局、住建部、工信部、首批認證機構、首批獲證企業代表出席了會議。活動現場,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了首批綠色產品認證機構名單、“中國綠色產品標識”的樣式和公共信息平臺,接受社會的廣泛參與和監督。
截至2022年8月,我國陶瓷磚(板)綠色產品認證有效證書數合計約120張,其中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頒發的有效證書87張。
實施綠色建材產品認證的陶瓷磚(板)獲得認證后應將認證標識加施在最小銷售包裝上。認證標識式樣如圖4、圖5、圖6所示。

圖4 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標識(三星級)

圖5 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標識(二星級)

圖6 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標識(一星級)
認證標準T/CECS 10036-2019 綠色建材評價建筑陶瓷。認證規則為CNCA-CGP-13:2020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實施通則。國家認監委批準實施建筑陶瓷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的認證機構主要有: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
截至2022年8月,我國建筑陶瓷磚(板)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有效證書數合計約60張,其中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頒發的有效證書42張。
首先,強制性產品認證對有效控制瓷質磚產品放射性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已實施18年,生產企業在強制性認證制度約束下,普遍加深了對產品放射性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通過精選陶瓷礦物原料、采用新型裝飾技術等手段研發、生產更加健康安全的產品,有效控制了瓷質磚產品放射性風險,近3年瓷質磚產品國家質量監督抽查放射性鮮有不符合A 類裝修材料要求的情況。從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近五年認證產品抽樣檢測情況(見表3)來看,符合A 類裝修材料要求的產品合格率達到98.98%,而且不合格產品主要來自國外企業。從制度實施的經濟性角度考慮,應適時停止實施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

表3 近五年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年度監督產品抽樣檢測情況

續表4
其次,陶瓷磚(板)綠色產品認證和建筑陶瓷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評價指標已包括了產品放射性要求(見表4),且覆蓋產品范圍更廣泛。從降低企業認證成本、減少重復評價角度考慮,也無必要再實施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

表4 陶瓷磚(板)綠色產品認證、建筑陶瓷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對產品放射性要求
首先,將碳排放指標納入綠色產品評價指標是政策的明確要求。2016年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國辦發〔2016〕86號)要求將現有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整合為綠色產品。2022年7月7日,工信部、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工信部聯節〔2022〕88號)提出將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墻體材料等產品碳排放指標納入綠色建材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
其次,對陶瓷磚(板)企業碳排放情況調研比較清楚,碳排放指標比較容易確定。2021年3月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發布《中國建筑材料工業碳排放報告(2020年度)》,建筑衛生陶瓷工業CO2排放3 758萬t,此外電力消耗可間接折算約合1 444 萬t CO2當量。T/CBMF 42-2018建筑陶瓷單位產品碳排放限值及相關研究報告也全面準確反映了陶瓷磚(板)單位產品CO2排放水平(見表5)。

表5 陶瓷磚(板)單位產品CO2 排放水平(kgCO2/m2)
首先,建筑陶瓷綠色建材分級認證和陶瓷磚(板)綠色產品認證,屬于對同一類產品采用了兩套相似的認證方案(見表6)。

表6 兩套產品認證方案差異比較
其次,同一類產品、兩套認證方案違背了相關政策精神,增加了企業負擔。
2016年11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國辦發〔2016〕86號)要求質檢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綠色產品認證目錄的定期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避免重復評價。
2017年12月28日,質檢總局、住建部、工信部、認監委、標準委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質檢認聯〔2017〕544號)提出了“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科學、完備、有效的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實現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整合目標”。
最后,企業申請陶瓷磚(板)綠色產品認證后,申請建筑陶瓷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的意愿較低。截至2022年8月,北京國建聯信認證中心有限公司綠色產品認證獲證企業68家,只有30家申請了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
考慮到建筑陶瓷綠色建材產品分級認證屬于重復評價,筆者僅討論分析GB/T 35610-2017綠色產品評價 陶瓷磚(板)和CNCA-CGP-09:2021 綠色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陶瓷磚(板)存在的問題,以下分別簡稱為“評價標準”和“認證規則”。
其產品范圍如下:
評價標準和認證規則明確了執行標準為GB/T 4100陶 瓷 磚、GB/T23266 陶 瓷 板、GB/T 23458 廣 場用陶瓷磚、GB/T 27972干掛空心陶瓷板、JC/T 2195薄型陶瓷磚等的產品可以申請綠色產品認證,沒有包括執行標準為JC/T 994 微晶玻璃陶瓷復合磚的產品。認證機構是不能受理此類產品認證的。但該產品的技術指標完全達到或優于GB/T 4100相關要求,企業也有這方面的認證需求。
產品放射性評價指標的合理性:在評價標準中,產品放射性指標屬于環境屬性,規定用于室內的陶瓷磚(板)按照GB 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檢測“內照射指數≤0.9,外照射指數≤1.2”,指標要求不合理。GB 6566規定A 類裝修材料“內照射指數≤1.0,外照射指數≤1.3”,產銷及使用范圍不受限制,這也是瓷質磚強制性產品認證對A 類裝修材料的要求。評價標準將內照射指數、外照射指數要求均加嚴0.1,沒有實際意義,反而容易造成企業在產品放射性控制要求上的混亂,建議與GB 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規定的A 類裝修材料要求保持一致。
關鍵原材料的管理:認證規則中對企業使用“關鍵原材料”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要求。如在對企業產品一致性檢查時要求“認證產品的關鍵原材料與備案產品關鍵原材料一致”;在對企業關鍵原材料變更(增加、替換)進行檢查時要求“應向認證機構提出變更申請,未經認證機構認可,不得擅自變更使用”。規定非常具體嚴格,但并未說明影響什么評價指標的原材料才算關鍵原材料,企業控制時不知所措,審核員檢查時也不好把握。
建議實施規則給“關鍵原材料”一些說明,如:本文件中的關鍵原材料特指影響產品放射性的原材料,通常指內照射指數>1.0、外照射指數>1.3的富含放射性核素的含鋯原料。當產品的放射性水平接近限量值(如內照射指數>0.9、外照射指數>1.2)時,應對主要原材料進行篩查,確定關鍵原材料的種類。
工廠保證能力檢查要求:工廠保證能力檢查要求部分條款規定針對性不強,如第5條“采購與關鍵件控制”,實際是想對企業關鍵原材料的采購和使用控制提出要求,但沒有使用建筑陶瓷企業的習慣用語。認證證書中產品信息描述:認證規則規定認證證書覆蓋內容包括“認證單元名稱,及產品名稱、系列、規格型號等”,是對獲證產品信息的具體描述,是企業能否加施綠色產品標識的判斷依據,應準確且不會產生歧義,特別是產品名稱、規格型號等應與產品包裝箱上的標識一致,產品名稱如瓷質仿古磚、陶瓷大板、釉面內墻磚、陶瓷薄板等,建議認證證書中應描述相應產品執行標準(可不包含年代號)。
建議相關技術機構定期評估評價標準和認證規則適用性,在認證實踐中收集各方意見,及時修訂完善。一方面,規范綠色產品認證秩序,發揮標準提檔、質量提升、品牌引領的組合效用。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動態管理機制,吸納行業涌現的新技術、新產品。
(1)結合“全國綠色建材下鄉活動”、“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宣傳周”等,采用多種形式宣傳推廣綠色產品認證制度,傳遞市場信任,規范市場秩序,引導消費者正確選用綠色產品。
(2)鼓勵線上平臺和線下賣場開辟線上推廣專區和線下銷售專區,讓消費者便利地采購和使用綠色產品,提升消費品質。
(3)研究扶持獎勵政策,對獲證企業實施財政獎補、技改扶持獎勵、綠色產品銷售退稅、金融融資支持等措施。
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生產、認證和推廣應用是建材行業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推進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
相對于強制性產品認證、低碳產品認證,綠色產品認證是目前建筑陶瓷領域最完善的認證制度,建筑陶瓷企業對自己一定要高標準、嚴要求,積極地參與綠色產品認證,讓優質的綠色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從業認證機構也要重質量、強服務,誠信自律,努力地提升綠色產品認證的知曉度和美譽度,為促進綠色消費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