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庭興
(南平市建陽區古風居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中國從古至今有許多優秀的文化瑰寶——瓷器,因為它們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中國書畫一同成為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精粹。其中建窯建盞更是成為了中國瓷器的精品,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建盞起源于晚唐,興于兩宋,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到“盞色青黑,玉毫條達”的兔毫建盞,如圖1所示。卻沒有提到過宋代其他窯口,由此可見宋徽宗對建窯建盞的評價之高。每一種藝術品的誕生都由于特定社會時期的歷史文化,是那段歷史文化的代表,建窯建盞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體現了宋代時期的文化與審美價值。時至今日,建窯工藝被新時代的匠人重新拾起,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讓建盞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并不斷地進行創新和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圖1 兔毫建盞
根據《宋代十講·建窯》的歷史記載,基本上可以大致概括出建窯的發展歷史,建窯初期是從唐末五代開始,場地分布在安庵尾山,蘆花坪和牛皮芲3 個地方,規模相比于其他五大名窯較小,以青釉為主,醬釉為輔。陳星《建盞柴燒龍窯的創新》一文中說道,建盞釉層普遍較厚,釉汁肥潤,因為建盞在燒制方法中基本都用正燒,故茶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部釉層相對于其他瓷器來說較厚,為了避免在窯燒中瓷器底部產生粘窯,往往會在外壁施半釉。由于在高溫下釉易于流動,故經常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其他的建窯坊建產品往往達不到這種效果。北宋初年這段時期內,由于茶藝文化的盛行,建盞的需求量大,促進建窯進一步的發展,建窯在燒制過程中使用的是一種漏斗型底匣,此間的建盞有薄胎薄釉、淺底、腹部有明顯的腫脹特征,雖然與宋代建盞有一定的區別,但也算建盞的先行者。兩宋時期,為建窯建盞的鼎盛時期,窯廠規模達到歷史最大,也燒制了大量的標準黑釉瓷茶盞和一些少量的杯、碗等器物,并且與建盞燒制過程類似,是建盞文化的重要標志。到了南宋末年至元初,建窯窯口又開始燒制青白瓷器,從風格上來看,工藝模仿了江南景德鎮田窯,呈現出南宋末年時期的特征。元初之后建窯被漸漸廢止。
現代建盞發展最早是由1978年廈門大學劉長勝研究小組進行建盞工藝的研究,研究小組成功研制出了兔毫盞,研究小組也進一步研究出了宋代許多難以破解的燒制技術,但是由于瓷器是我國國寶,涉及我國重要機密,研究小組不得不解散。1980年中國開始組建建盞研究小組,對建盞文化技藝進行研究,在通過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工作人員的刻苦工作下終于仿制出優秀建盞作品,仿制品制作成功后,受到有關專家一致好評,不僅外觀紋理還是內部形狀造型都神似真品,之后建盞工藝逐漸復興,從業者高達10萬人,并且于2012年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在近年來舉辦了3次大型建盞展覽來宣揚建盞文化,有效推動了建盞產業鏈發展。
到唐宋時期之前,瓷器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上體現的是一種自然、隨和、輕松,中國古代瓷器在制作和設計方面更加注重實用性和自然性,所以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意在展現出一種自然的美好。相比較唐宋時期之后的陶瓷工藝,在裝飾等藝術的展現方面更加關注,經歷過唐宋時期之后的繁華炫目的瓷器審美,宋代的審美又重新回到了對自然淳樸的展示,制作陶瓷的手工藝人將遠超世俗的工藝運用在追求人文之美與自然之美的統一性上,運用形象生動的設計造型和藝術表現,將釉色與人的純真和自然之美相結合。
專家張震濤在《建盞的創新發展研究》一文中詳細地描述過,在中國文化審美方面,唐宋瓷器的設計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雅的審美與文化追求和民族文化融入到瓷器藝術設計中,將茶藝文化和養生之道相融合。閑情雅致之人注重的是個人精神氣質和自我精神意境,美學范圍中也有關于意境的描述,宋代將傳統瓷器與個人意境相聯系,提高了藝術內涵,使建盞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一種方式。受宋代理學文化影響,茶道文化更加繁榮昌盛,在茶具上也具有很強烈的藝術精神,如圖2所示。

圖2 建窯黑釉茶盞
建窯出產的黑釉茶盞展現出了中國陶瓷原始的純真之美與自然之美,與宋代士大夫追求平淡而不平庸的心境不謀而合,由于傳承多年的中國文化和宋代獨特的陶瓷審美。傳統建窯建盞的造型、釉色、審美也在展現著中國傳統陶瓷藝術雅的審美訴求,設計造型方面,不僅保證陶瓷實用性的同時,還融入了意境雅美的特征。這就是中國的傳統工藝在不斷地演化中,體現出來的意境之美,也是藝術品內在意境的體現。精神品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將精神內涵與外在的物質聯系和融合,構成了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體系。這一點在所有瓷器中都有體現,無論是五大名窯還是建窯建盞所燒制出來的瓷器都是一樣的。瓷器的內在因素是和諧統一的,他們承載著中國優秀的傳統品質和精神內涵。
因此我們可以預知到建窯建盞所燒制出來的瓷器無論是其外觀、釉色、造型等都與文化相互協調統一。當代的建窯建盞創新之路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要在此基礎上融入當代時代精神,創作出體現出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
在宋徽宗時期,建窯開始逐漸改變燒制瓷器方向,主要轉向黑瓷燒制,并且從青釉醬色到建盞釉色漸進,從《宋代瓷器》歷史記載來看,只有在宋代出現過單燒的燒制工藝,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窯口只燒一個瓷器,這樣可以有針對性地把握火候,達到瓷器精品效果,變化千般光彩,所以宋朝的黑瓷是建窯建盞的代表性作品,經過收藏和考古學家發現的宋代窯址中,黑瓷在宋代占到瓷器總生產量的1/3,其中大多數都是建窯生產出的,但是由于黑瓷在宋代地位和影響力較大,也有許多地方進行仿燒,不過燒制的作品也有許多不同之處。許多在中國被制造出來的精美瓷器,它們的釉色都是能工巧匠后期精致雕塑而成的。但是建盞并不是這樣形成釉色的,由于建盞使用的原材料和胎土與其他瓷器不同,導致有非常豐富的顏色和不同的紋理,并且在制作過程中又含有水,隱藏在水中的金屬元素粒子具有氧化的作用,導致燒制出來的瓷器具有天然的金屬原色并且顏色會隨機組合,產生多樣變化,由于建盞具有的自然美迎合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受到宋代士子的喜愛。
而建窯建盞最常用的就是柴燒方式。柴燒是一種原始的陶瓷燒制工藝,它的獨特性就在于它的不可控特點,每一個建盞都融入了匠人濃厚的創作情緒,并且由于不可控性,哪怕是同一個匠人,按照原來的方式做出的原瓷,放入窯內后發生的事情也不得而知,同樣開窯時產生的何種物品也難以預料。建盞相對于其他瓷器為什么能在歷史上受到文人雅士格外的寵愛。除了柴燒方式,最重要的是龍窯燒制工藝,龍窯成為建窯建盞核心燒制工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龍窯的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宋代龍窯模型
龍窯依山而建,通過山體的斜坡而形成窯身斜坡,讓匠人們可以通過自然抽力來控制空氣與火焰進窯口,可以有效調節燒制時的煙火流速與軌跡,能運用氣體來預熱窯口,又可以逐步調節火焰溫度,保持火候,龍窯建造結構可以有效改變建窯燒制時在不同時期所需要的不同火候,在燒制前可以利用匣缽進行預熱達到更好的燒制效果,并且可以通過外部影響不斷調節火焰大小,讓建盞一直處于良好燒制狀態,有效地提高了建盞的質量水平,匣缽的擺放位置和疏密程度也會影響窯內火焰穩定性,并且每一個匣缽因為原材料含量不同,導致火焰大小都會發生相應的獨立變化,這也賦予了建窯建盞獨特的藝術屬性,造成了入窯一色,出窯萬色的獨特魅力。
在20世紀80年代專家學者對于建盞研究和生產得到較大的成果后,越來越多的匠人開始學習古老的建盞制作,但是由于對技術的不熟練,大多數人都處于模仿古代建盞技術,并沒有找到創新方法,但是如果需要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那么不應該僅停留在學會傳統文化技藝手法這一層面上,而是應該在不同傳統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有生命力,如果不改革創新,堅持固有的建盞工藝水平,那么在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建盞工藝將難以生存,許多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傳統手藝文化遭到市場淘汰而面臨消亡,在中國近一百年來,許多非物質文化和傳統手藝都逐漸失傳,許多從事手工業者開始轉行。那么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如何繼承是目前中國有關部門應該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如果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沒人繼承,那么還談什么發揚光大呢。
專家葉東東在《建盞的創新與發展》中對建盞發展提出了一些指導,傳統工藝藝術品需要煥發生機,那么就應該結合新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融入現代生活氣息,在一定基礎上保留傳統文化和技藝,加強時代氣息。如果想要在現代社會中宣揚傳統工藝藝術,那么一定要融合當代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體現中國現代精神,才能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如果想要在建盞創作中有創新,那么就要有創新建盞技藝的觀念,在傳統工藝藝術的基礎上,用新時代思想去設計建盞,還要在部分工藝方面進行創新,努力創作出更具時代風格和民族特色的現代審美新作品,以滿足社會和人民的需要,匠人們在制作建盞的過程中,要注意將建盞的工藝性和物品的實用性融合,并且對工藝流程進行創新設計,對建盞圖案設計方面要加上現代的審美理念元素。在全球化盛行的當代,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問題的研究可以加快建窯建盞工藝技術的發展。建窯建盞的藝術作評是在宋代時期文化融合中展現了魅力,又在當代茶文化的影響下備受矚目。建盞彌留著沉重且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經久不衰的歷史氣息。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建窯建盞也應該被賦予當前時代的內涵。傳統技藝的傳承可不僅僅是生搬硬套,也不是對傳統工藝的一再模仿,而是我們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研究和分析。研究出當下的時代精神,研究出當代時期下的建盞發展傳承。
個人認為,在建盞傳承和發揚中應該融入自身藝術的訴求,匠人應該深入了解歷史中傳統的建窯建盞的手工藝和技巧,將其百般摸索并合理利用。作為黑瓷的優秀代表,建窯建盞的文化傳播需要從業者和推廣者對其歷史文化有著深入的理解,這是從業者的必備素養之一。
如果連從業者都不懂得他的傳統文化審美,那么建窯建盞的創新和傳播就會無從談起。北京大學教授楊興生在《淺析建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說過,現代社會先進的燒窯技術,讓現代匠人變得更加大膽,也有了更多嘗試和創新的機會。匠人應該吸取經驗和教訓,對傳統工藝的不足之處進行優化和改進,提高建窯建盞的實用性,更要在創作過程中選材和制作方面用料嚴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制作出符合現代的審美情趣兼容當代藝術性,讓建盞藝術面向世界,這才是延續建盞文化最好的方式。
在中國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匠人們如何抓住歷史機遇讓建窯建展再度煥發生機,創造出適應當代文化需求的精品建盞,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匠人們在創新的過程中還要注重發揮建盞的收藏效益,由于建盞本身具有高檔次特性,如果在后期加以個性化設計后,建盞將會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建盞在發展的同時也要將時代的創新精神和傳統民族精神有機地聯合在一起,從而實現當代建窯建盞的文化發揚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