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天津市港源水質(zhì)監(jiān)測有限公司, 天津 300280)
濱海新區(qū)具備南水北調(diào)中線和引灤入津雙水源的保障,由于長江水供給量不足,在冬季一般采用Y水庫水作為水源,2021年冬季采用雙水源同時供水的方式。
近年來Y水庫原水的致嗅物質(zhì)濃度較高,造成水廠的水處理難度加大。飲用水中最常見的致嗅物質(zhì)是土臭素和2-甲基異莰醇(2-MIB)。土臭素是一種具有土腥味的物質(zhì),2-MIB具有霉味,兩者主要是藻類和放線菌的代謝產(chǎn)物,在水中很低的含量也會產(chǎn)生嗅味[1]?!渡铒嬘盟l(wèi)生標準》(GB 5749—2006)規(guī)定兩者的限值均為10 ng/L[2]。筆者研究了雙水源的水質(zhì)特征、原水預處理的有效方式和對致嗅物質(zhì)的去除率,以及生產(chǎn)小試對致嗅物質(zhì)及其他關鍵指標的去除率。
以2021年12月6日的Y水庫灤河水和E水庫長江水為樣本進行水質(zhì)分析,兩種水源水溫都為14℃,色度均為10,水中都可見細小顆粒,其他水質(zhì)指標的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灤河水與長江水水質(zhì)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water quality between Luanhe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此外,灤河水中優(yōu)勢種類為硅藻門針桿藻,次優(yōu)勢種類為綠藻門、盤星藻、柵藻,其它種類包括藍藻門、鉬色微囊藻;長江水中,硅藻門占56%(脆桿藻38%,其它為18%直鏈藻、小環(huán)藻、橋彎藻),綠藻門(柵藻、盤星藻、十字藻) 占44%。
Y水庫原水冬季具有低溫低濁特點,濁度在1~10 NTU,平均值為2.7 NTU;高錳酸鹽指數(shù)在3.3~4.8 mg/L,平均值為 3.7 mg/L[3];氨氮偏高,臭和味明顯,土臭素較高,2-MIB明顯過高,藻類在1 000×104個/L左右。主要影響水處理效果的指標有高錳酸鹽指數(shù)、氨氮、土臭素、2-MIB。
長江水水質(zhì)明顯好于灤河水,致嗅物質(zhì)含量低于國標限值,氨氮含量均值低于0.10 mg/L,在0.05~0.10 mg/L變化,高錳酸鹽指數(shù)平均值低于3 mg/L[4],藻類計數(shù)明顯低于灤河水,水處理難度明顯偏低。
以Y水庫原水為研究對象,探究投加粉末活性炭、預加氯、與長江水摻混3種預處理方式對Y水庫原水中典型致嗅物質(zhì)的去除效果。
首先,在不投加活性炭、預加氯條件下,將7.8 L Y水庫原水與1.5 L長江水進行摻混。實驗發(fā)現(xiàn),摻混、稀釋處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水中土臭素與2-MIB含量,但處理后濃度仍然較高,效果有限,為此開展了以下不同的預處理實驗研究。
方案一:在7.8 L Y水庫原水中投加30 mg/L粉末活性炭,慢速攪拌6 h;摻混1.5 L長江水后投加20 mg/L粉末活性炭,慢速攪拌6 h。預處理后的混水靜置12 h,作為原水水樣后續(xù)模擬水廠混凝沉淀實驗。
方案二:在7.8 L Y水庫原水中投加30 mg/L粉末活性炭,慢速攪拌6 h;摻混1.5 L長江水后投加20 mg/L粉末活性炭,慢速攪拌6 h。預處理后的混水投加10 mg/L粉末活性炭,慢速攪拌2 h,靜置10 h后作為原水后續(xù)模擬水廠混凝沉淀實驗。
方案三:在7.8 L Y水庫原水中投加30 mg/L粉末活性炭,慢速攪拌6 h;摻混1.5 L長江水后投加20 mg/L粉末活性炭慢速攪拌6 h。預處理后的混水投加0.5 mg/L次氯酸鈉,慢速攪拌2 h,靜置10 h后作為原水后續(xù)模擬水廠混凝沉淀實驗。
3種方案的預處理實驗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方案三對致嗅物質(zhì)的去除效果最好。實際生產(chǎn)中,上游原水預處理后土臭素<5 ng/L,2-MIB為11.8 ng/L,顯著降低了后續(xù)水處理難度。

表2 不同預處理方案對土臭素、2-MIB的處理效果Tab.2 Treatm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 schemes on GSM and 2-MIB
經(jīng)過方案一(10 mg/L FeCl3+2 mg/L PAC)、方案二(8 mg/L FeCl3+2 mg/L PAC)預處理后,分別考察了過濾處理對主要水質(zhì)指標的處理效果,見表3。

表3 方案一、方案二預處理基礎上的混凝沉淀效果Tab.3 Effect of coag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based on pretreatment of Scheme One and Scheme Two
當原水pH為8.29,水溫為20℃,濁度為13.9 NTU時, 采用方案三進行鐵鋁復配投加的混凝沉淀實驗。在該方案下,模擬上游河道12 h預處理后,投加0.5 mg/L次氯酸鈉,再靜置10 h,直接進行混凝實驗,結果見表4。

表4 方案三下混凝沉淀處理結果Tab.4 Coag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test results of Scheme Three
經(jīng)對比,采用FeCl3、PAC投加量分別為6.0和2.0 mg/L作為最優(yōu)混凝條件,混凝、過濾對相關指標的處理效果見表5。經(jīng)過濾后,濁度去除率達到88.6%;對氯化物、總硬度、總堿度、亞硝酸鹽、氨氮、高錳酸鹽指數(shù)的去除率分別為12.9%、21.5%、17.3%、50%、73.7%和45.9%;葉綠素、葉綠素a和藻類的去除率分別為97.1%、97.6%和97.4%;土臭素和2-MIB的去除率為88%和88.7%。

表5 方案三預處理基礎上的混凝過濾處理效果Tab.5 Effect of coagulation filtration treatment based on pretreatment of Scheme Three

續(xù)表5 (Continue)
對比3個方案的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方案三中氯化鐵與聚氯化鋁的投加比例3 ∶1時對致嗅物質(zhì)的去除效果最好。小試中,對2-MIB、藻類、葉綠素、耗氧量的去除率分別為88.7%、97.4%、97.1%和45.9%。實際生產(chǎn)中,出廠水土臭素<5 ng/L,2-MIB為6.8 ng/L,水質(zhì)符合國家標準和企業(yè)標準。
① 對比3個方案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原水預處理步驟的不同造成上清液濾前、濾后水質(zhì)變化明顯。對于2-甲基異莰醇、土臭素造成的原水污染,采取投加粉末活性炭、預加氯、摻混原水的方法,對致嗅物質(zhì)的去除效果明顯,降低了水廠后續(xù)處理難度。
② 方案三采用預加碳和預加氯的工藝,混凝實驗中氯化鐵與聚氯化鋁的投加比為3 ∶1時對致嗅物質(zhì)的去除效果最好,小試中,2-甲基異莰醇、藻類、葉綠素和耗氧量去除率分別為88.7%、97.4%、97.1%和45.9%。實際生產(chǎn)中出廠水土臭素<5 ng/L,2-甲基異莰醇為6.8ng/L,符合國家標準和企業(yè)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