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平 韋政海 向冬
(1.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廣西崇左 532200;2.崇左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廣西崇左 530022)
當前,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物質生活也在改善。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時,對于身體健康的意識也在不斷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指出,民間非物質文化有助提升人民對中華民俗文化的了解,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
基于此,該文選擇以納洞村螞拐舞為例進行研究。一方面,壯族螞拐舞是紅水河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構成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時也承載著民族風俗,是民族文化的見證。了解傳統文化,能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認同,對人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人類對這種活躍而無形的文化知道得不多,甚至有些人還對其產生了曲解,對它的保護意識也較低。另一方面,該文通過對天峨縣六排鎮納洞村螞拐節中螞拐舞的研究調查,深入了解螞拐舞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文化傳承,有助于增強民眾參與意識,也能更好地保護與發展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人們和諧發展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螞拐舞作為壯族螞拐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系列舞蹈的總稱,螞拐舞包括皮鼓舞、插秧舞、螞拐出世舞、拜銅鼓舞、長坂敬螞拐舞等10 多個舞蹈片段,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動和日常生活,是壯族人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祭祀螞拐,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情景表達。生活于廣西紅水河流域的壯族人民把青蛙叫作螞拐,相傳由于螞拐能給當地居民帶來豐富的雨水,有助于莊稼種植,所以在當地深受百姓喜愛與崇拜。表現出來最為主要的就是跳螞拐舞儀式,最初的螞拐舞來自壯族人的生產勞動,以模仿青蛙的簡單動作相貌為主,到后面慢慢演變融入音樂,帶著神秘的色彩展現在人們的眼中,這是螞拐舞由來的一種學說。
此外,還有兩種關于螞拐舞起源的神話傳說。一是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壯家有個叫東林的青年,在為母守靈時,因青蛙叫個不停,擔心驚擾母親魂靈,于是用熱水燙死很多青蛙,從而得罪螞拐女神,因此螞拐女神把災難降臨人間,后來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螞拐女神道歉和祈禱,并邀請村民模仿青蛙動作為死去的青蛙送葬祈福,這些動作就是現在螞拐舞的雛形。二是傳說螞拐神因人們的誤解,導致螞拐神顯回原形而死,人們為了紀念螞拐神,而每年舉辦一次隆重的螞拐節祭祀活動,并在節日中跳螞拐舞。無論哪種傳說,人們都將螞拐為神化,而祈禱他保護村民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同時,也表達出壯族先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螞拐出世舞:用4 個全身涂滿螞拐圖案的少年來表演螞拐覓食嬉戲的場景。
敬螞拐舞:2 個人戴上面具,1 個扮演山神,1 個扮演水神。手上拿著樹枝左右揮動,主要表達對螞拐的尊敬之意。
耙田舞:由4人裝扮組成,2人充當牛,其余2人中,1人戴著面具,扛著犁耙;1人跟隨在最后,主要表演牛被馴服后下田耕作的場景。
紡紗織布舞:由戴面具的一男一女拿上線布開始表演,舞蹈的姿勢大多出自勞動生活中的織布動作,同時兩人之間表現出其樂融融的夫妻生活。
慶豐收舞:這是最后一個出場的螞拐舞蹈,由2位青年男子隨著銅鼓聲漸漸進入表演高潮,主要是慶祝稻谷豐收的場景。
螞拐系列舞蹈,無論是用來舉行祭祀儀式,還是用來表現壯族人民的生產勞動,都是通過對螞拐形象的擬人模仿,以人類生產生活行為為舞蹈語言,表達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螞拐的無限尊重和崇拜,通過螞拐舞的形式祭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廣西天峨縣納洞村是一個壯族聚居的地方,而壯族的農業生產一直都以自給自足的稻作文化為主。每年正月,納洞村壯族螞拐舞活動從場地的布置、服裝、道具都有著非常鮮明的壯族特征,表演者會身穿壯族服裝進行表演,這些服裝跟現在服裝有所不同。其帽子衣服都是村民預先用針線制作出來的,而每個表演的節目所穿的服裝都不同,但一眼望去便能看出是壯族特色服裝。
近年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民間節日藝術開始相互融合,天峨縣納洞村的螞拐舞就是二者之間的結合體。2013 年、2014 年天峨縣榮獲中國優秀民族節慶最具民族特色獎,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份。螞拐舞活動表演從表演者身穿的服裝到表演所持的器物,舞蹈里面的內容都是非常講究的,這些都展示了納洞村民手工藝水平和藝術創造。
表演者穿著特制的衣服和面具進行表演,表演的類型多種多樣,活動開場前祭拜螞拐,開始時有螞拐出世舞、敬螞拐舞、耕田舞、紡紗織布舞,結束時又有慶豐收舞、送螞拐儀式舞,這些都展示了壯族人獨特的藝術性文化。
生活在納洞村的人民從小就被村里的老人用螞拐來教化,傳說螞拐是對人們非常友好的伙伴,它能幫助人們在稻田里捕捉害蟲,能在干旱的時期帶來雨水,能通曉上天與人們的意思。所以人們不能以任何的形式來危害螞拐,這樣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同時人們要學會尊敬祖輩,尊敬螞拐。村里小孩從小就聽此類故事,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要做善良的人、學會尊敬長輩、孝敬父母、敬畏自然等思想。
納洞村的螞拐舞起源于生活中的生產農耕勞動(見圖1),主要是模仿稻田里的青蛙吃害蟲和行走在田里的動作,有著非常特別的身體手部動作和跳動形態。納洞村螞拐舞有著一定的體育健身文化色彩,它以模仿青蛙獨特方式展現出來,帶給人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遠古時期的螞拐舞動作簡單,只是在勞動生產中隨便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很難達到愉悅身心健康,身體充分活動的程度。但從近年來的螞拐節活動中來看,納洞村螞拐舞的表演開始融入體育健身元素,慢慢豐富身體語言,表現出壯族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感情,對身體健康與民族團結都具有很強的體育健身性。
圖1 螞拐舞起源于農耕生產勞動
現代經濟的全球化帶動了文化以及體育事業的全球化發展,納洞村螞拐民俗文化活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21 世紀,互聯網走進人們的視野,現代文化和西洋文化迅速傳播到人們的生活中,在學校和社會中新興的體育項目比較受人們的歡迎,學校中學生對傳統的體育項目并不感興趣,漸漸把傳統節日遺忘。現代人追求的是快節奏、身體對抗激烈的體育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現代競技體育。現代社會中,人們工作壓力大,很多人喜歡通過高強度的鍛煉項目和體育項目,來宣泄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壓力,對于傳統體育運動選擇比較少,所以現代經濟文化對納洞村螞拐舞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當前納洞村螞拐舞的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還包括民眾組織推動力有限。從相關調查中發現,現階段納洞村螞拐舞文化的主要負責人是村寨的各村村長及第八代螞拐舞傳承人。納洞村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其成立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傳承螞拐舞文化。由于螞拐舞活動的組織人員文化素質不高,造成在活動策劃時,組織內部管理以及活動的舉辦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由于缺乏監督,不能夠及時將螞拐舞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反饋出來。因此,民眾組織的螞拐舞出現脫節狀況,無法真正發揮民眾組織獨特的推動作用。
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以及邏輯分析法,發現當前納洞村螞拐舞的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包括民眾參與途徑單一與宣傳不足。從實地考察中發現,納洞村螞拐舞只有在一年中的農歷二月初二才會舉行活動表演,大部分的宣傳活動都是由政府和傳承人來組織。有部分民眾對螞拐舞文化的習俗不夠重視。而政府有關部門對于螞拐舞民俗活動的宣傳保護不到位,還有螞拐文化節一年只舉行一次,這是民眾參與途徑少的直接原因,同時民眾對該舞的了解程度也不夠,這對納洞村的螞拐舞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阻礙。
通過實地考察了解到,當前納洞村的螞拐舞民俗文化活動傳承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傳承人缺乏。現場訪談得知,納洞村螞拐舞傳承譜系中只有八代傳承人,其中有5 位傳承人學藝時間年份不詳,其余3 位時間相隔20 年之久,第八代傳承人從2001 年開始學藝,至今已有60 多歲的高齡,八代傳承的方式均為師傳,他們學歷也僅為小學、初中學歷。
年輕人是促進螞拐舞文化活動傳承發展的主要力量,但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出門在外,留在當地的卻寥寥無幾,以至于即使有傳承人的培訓,也沒有年輕力量加入學習,這是螞拐舞傳統體育傳承人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當地還有一些專門組織傳統體育項目的組織,但參與的人數有限,且資金方面缺乏,作用并不是很大,這也影響了螞拐舞的傳承和發展。
納洞村螞拐舞本身需要保持吸引民眾參與的活力和魅力,文化的建構和維護也是促進民眾參與的主要方式。政府應該合理劃分場地,以地域性為特征,加強對場地設施的管理,重視宣傳和提高當地螞拐舞的地位,以認同感為核心讓群眾參與進活動中去。
當前納洞村螞拐舞的傳承與發展中存在民眾組織規模有限的問題,可以通過完善村民參與的社會組織解決該問題。而在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廣西壯族地區的納洞村的民眾擁有地域性的優勢,因此,民眾的參與狀況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多次舉辦螞拐節活動,讓螞拐舞更好地貼近群眾,只有這樣,才能使螞拐舞民俗文化活動不斷壯大。
同時,政府要大力支持群眾團體開展民間活動,重視對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的探究,在政策上給予優待,在新聞和電視媒體上加強對群眾團體的宣傳和支持,讓更多的人參加學習螞拐舞,這樣群眾對非物文化保護的積極性才會不斷提升,文化認同感才會不斷增強。
年輕一代的力量是最關鍵的,目前在納洞村螞拐舞的傳承過程中,年輕力量過于薄弱,所以為了改善這種局面,螞拐舞文化活動的管理者應該采用鼓勵和支持的決策,同時廣西政府也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在參加活動時,不應該因為年輕人缺少經驗而不讓其參加,應該多給年輕人更多的鍛煉機會。
洗滌年輕人的心靈,豐富年輕人的精神生活,使其更好地體會節日中螞拐舞的魅力所在,這也賦予了節日中螞拐舞教育的神圣使命。同時,尊重年輕一代的選擇,根據年輕人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提高年輕人對節日中螞拐舞表演的興趣,尊重個人選擇,而不是強制。同時,借助媒體進行宣傳,對年輕一代中表現優秀的人進行表彰及獎勵,帶動其他年輕人的積極性,達到有效的傳承目的。
螞拐舞民俗文化活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和傳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螞拐舞活動是納洞村壯族人民節日里比較重要的活動,所以螞拐舞通過活動來發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螞拐舞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慢慢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再加上現代年輕人對像螞拐節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不重視,造成螞拐舞發展困難。所以要想使螞拐舞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就應該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具體措施包括加強秩序管理,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將獎懲制度與管理制度落到實處,使螞拐舞日漸活躍,從而提升傳承價值。
廣西天峨縣納洞村螞拐節是構成壯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螞拐舞是螞拐節中最熱鬧的表演活動,它承載著民族風俗,是民族文化的見證。因此,該文選擇以納洞村螞拐節中螞拐舞的傳承與發展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考察法以及邏輯分析法,發現天峨縣納洞村螞拐舞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受現代文化的沖擊,民眾組織推動力弱,民眾參與途徑少,以及螞拐舞的傳承人缺乏,提出了提高村民參與度與文化認同感,完善民眾參與的社會組織,加強對民間螞拐舞傳承人的支持和培養,以及完善監督機制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