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孝建 顧淑臻
對切實做好包括離退休干部在內的社會老年人的養老工作,讓他們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強調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近年來,山東省臨沂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牢固樹立系統化思維和融合發展理念,把文化養老納入老年人養老的一體化工程謀篇布局,努力探索文化養老新模式,不斷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扎實推進老年教育和文化養老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2022年7月5日,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老干部局局長劉國偉(左一)到臨沂市老年大學調研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臨沂市常住人口為1101.8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216.3萬人,占19.63%,人口老齡化日趨加快,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十三五”時期,全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部署,創新推動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老年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機制更加健全,全市老齡事業發展取得了新成效,老年人在物質和生理方面的養老需求得到保障。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物質的相對豐富,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超越物質和生理層面,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日益增強,將精神文化養老和醫康生理養老相結合的融合養老新模式,成為老年人幸福養老的新追求。先行實踐證明,這種融合發展的新的文化養老模式,能夠激發老年人積極生活的動力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通過“尚學修身、康樂有為”等文化養老理念的深入踐行,可以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品位,有利于助其實現幸福充實的晚年生活。
為此,臨沂市積極探索新時代離退休干部和社會老年人養老服務新模式,其中,把文化養老納入一體化養老服務體系。臨沂市《“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指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推進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模式,形成覆蓋廣泛、靈活多樣、特色鮮明、規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總的要求就是,大力推進養教結合的新的文化養老模式,做到多元主體聯動、多方資源整合、生理養老和文化養老一體融合發展,以不斷推進新時代養老服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臨沂市老年大學作為全市老年教育的重要組織者和實施者,積極下沉縣區、企業,加強調查研究,引導動員多元主體,努力整合撬動多種教育資源,多種途徑拓寬老年教育覆蓋面,推進老年教育和老年養老融合發展,為提升高質量文化養老服務水平積極探索新路子。
為順應時代要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臨沂市老年大學按照多元聯動、融合發展的理念,在扎實打造自身文化養老主陣地的同時,在全市積極探索創新文化養老五種模式,有效破解陣地資源受限、學習模式單一、教學內容不夠豐富等難題,著力構建老年教育與生理養老、康復理療、食宿頤養、旅居游學深度融合的多元文化養老新體系。
一是做強老年大學,擴大“主校分校模式”。全國老齡辦原副主任吳玉韶說:與養老機構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學的“座位”是一種更積極、更主動、更經濟的養老選擇。臨沂市堅持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聯動辦學路徑,做強做大主校區,各級老年大學改造機構改革后閑置的辦公、活動場所開辦分校,滿足更多離退休干部和社會老年人文化養老需要,形成老年大學主校區為支撐、分校為補充的文化養老主陣地。
二是充分整合資源,開創“醫養文旅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養老,依托養老產業,與專業康復醫療機構聯合辦學,建設融合文化學習、康復理療、食宿頤養、旅居游學等為內容的老年大學。利用康養中心空間和設備優勢,把老年教育融入其中,將醫療、養老、文化、旅居有機融合,讓老年人由單純學習型、傳統養老型向學習養老一體型轉變,改變住養老院只為生理養老的傳統觀念,創造一種積極健康的文化養老新模式。
三是發揚紅色文化,打造“紅色游學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在老年游學資源開發中,紅色文化資源因其歷史性、教育性更容易引起老年人的共鳴。臨沂是“沂蒙精神”發源地,紅色資源豐富,是山東紅色旅游的核心腹地。臨沂市老年大學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組織論證并形成兩條精品游學線路,每條線路設有學習當地文化養老特色課程、感受紅色文化等內容,游學時間約為3至4天。目前,兩條游學線路正在申報全國老年大學“游學養”標準化課題。各縣區老年大學利用自身資源積極組織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老年游學線路,如,河東區在區內開設家規家風教育、紅色教育、特色農業等游學路線12條,平邑縣開設大青山重走突圍路、金銀花特色采摘等游學線路。“紅色游學式”文化養老模式越來越受到老年人的青睞。
四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培育“社區家門模式”。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傳統文化影響,90%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調研顯示,部分社區60歲以上人口占到社區總人口的24%,這其中,有學習意愿和需求的超過老年人口的50%。為滿足這部分老年人的文化養老需要,老年大學牽頭,社區居委會參與,利用社區活動中心、廣場等,通過課堂教學、短期培訓、遠程教育等形式,在社區開辦老年課堂,變“你來學”為“我送學”,真正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五是強化信息支撐,構建“線上開放模式”。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支撐作用,緊扣信息化發展脈搏,依托電視、網絡等平臺組織開展遠程老年教育。全市各縣區探索利用山東老年大學遠程教育網、廣電云課堂、海看云課堂、山東老年大學云課堂(直播大課堂)、縣區自建遠教課堂等遠程教育平臺建設老年遠程教育教學點,以低成本、低投入、低維護方式開展遠教平臺推廣使用,滿足老年人學習活動需求,構建“線上開放式”資源供給模式,讓老年教育資源“觸手可及”。
文化養老服務新模式的探索實施,有效促進了老年人養老服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進步,全市文化養老服務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幅幅“老有頤養”的幸福畫卷正在沂蒙大地徐徐展開。

臨沂市老年大學助力鄉村振興教研基地揭牌儀式
一是助推了文化養老事業的縱深發展。全市深入實施“文化養老工程”,著眼于滿足老同志精神文化需求,通過部署“合作辦學攻堅年”行動,推進向鄉鎮街道、城市社區延伸辦學,社會辦學活力得到激發。市老年大學實現北城文化中心、沂蒙路、蘭山路、啟陽路4處校區,城投醫養、新華書店、齊魯銀行3處分校同時招生,共開設62個專業10個系(部),164個教學班,注冊學員6526人,學員人數同比增加27.6%。郯城縣改造提升后,辦學面積增加了1280平方米,沂水縣今年秋季開學學員達到1000多人,全市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斷增加。目前,全市簽約老年大學合作辦學項目53個,確定延伸辦學試點28處,建成助力鄉村振興教研基地、教學基地4處,老年教育承載能力持續增強,資源供給更加充分,辦學活力得以激發,文化養老漸成時尚。
二是促進了文化養老品質的有效提升。五種文化養老模式在全市的推廣運用,讓眾多老年人關注、嘗試、認可這種更加積極、更有質量的養老方式,養老機構、社會力量轉變理念,提供文化養老服務,養老服務空間不斷擴大,文化養老品質得到提升。僅以河東區為例,2021年,依托養老產業,與專業康復醫療機構聯合辦學5所,其中,聯合河東區康復醫院投資4600萬元設立的秋斕苑分校,采取旅居游學、康養理療、高端寄宿的辦學模式,破除了養老院只滿足生理養老的傳統觀念,將教育、養老、醫療、旅居等功能融合,形成了老年教育與康復理療、頤養住宿、旅居游學深度融合的多元文化養老體系。學校建成后,吸引了全市老年人加入其中,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關注文化養老,報名人數已達到學校最高承載量。目前,全市十余個縣區在老年大學指導下,將老年教育資源和養老服務結合,先后建成松山康養小鎮、托福泰康城等十余處集康養、教育、養老于一體的養老社區,釋放更多文化養老空間資源,文化養老品質得到提升。
三是架設了參與社會治理的有為平臺。2021年重陽節前,習近平總書記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老年教育正是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化理念的重要表現,通過老年大學向老年人賦能,為其在基層黨建、社區治理、志愿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提供支持。
臨沂市老年大學組建“常青樹”等志愿服務組織,實施“長者有為”行動,先后有上千名老同志通過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到創新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等工作中,發揮了老同志的經驗優勢。臨沂市首創的“紅領書記”工程,分三批選派85名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的離退休老同志到“兩新”組織和城市社區擔任“紅領書記”工作,著力加強任職單位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建設,鞏固提升黨建工作水平,促進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近兩年,更多老同志參與到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活動中,為核酸檢測、社區流調做了大量輔助工作。許多老同志感慨地說:“能在退下來后繼續為黨和人民做些事,心情非常愉悅。”

2022年5月,學員參加“喜迎二十大·起航新征程”沂蒙紅歌萬里行活動
四是助推了鄉村振興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文化養老模式創新催生老年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更多老年人積極參與,用實際行動助推社會和諧穩定。老年大學發揮文體活動展演平臺、工作骨干培訓基地、文化養老示范中心陣地作用,向社會持續輸送老年文化人才、培育老年文化活動。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以老年大學學員、老年活動團體為主體的“紅歌萬里行”活動組織千余人先后到嘉興南湖、井岡山、呼倫貝爾、湖北恩施等地開展唱紅歌、慶建黨等游學活動。類似文旅活動的開展,繁榮了文化旅游市場,讓更多老年人走出家門,以歌會友,“紅色游學式”文化養老模式得到踐行,積極健康的社會風氣得以形成。老同志還通過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組織的送文化下鄉、文化惠民演出、銀齡助力志愿活動等形式,為鄉村振興出資出力,發揮專長。文化養老模式讓老年人積極參與到各級各類文化活動中,成為主力軍、生力軍。據老年大學廣場舞班一名學員介紹,她通過在老年大學學習,加入社區表演團隊,常年活躍在各類慶祝演出和展示活動的舞臺,緊張忙碌的老年生活讓其樂在其中——“這就是文化養老的魅力,它讓我忘記年齡,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