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和鄉村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文明體系。中華文明根源于鄉村,幾千年來,鄉村的農耕生產方式不僅為世界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還孕育了中華民族經久不衰、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然而,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城市文明興起并興盛,而農耕文明有萎縮之勢。在新時代,為了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因此,從保護傳統村落、重塑耕讀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三個方面探討城鄉融合背景下農耕文明的傳承,同時對城鄉文明互鑒的歷史邏輯、時代意義、實踐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城鄉融合;農耕文明;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2月28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1]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會議,并指出:“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我國很多村莊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等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農耕文明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還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反映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傳承農耕文明,促進城鄉文明互鑒對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農耕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一)農耕文明的概念
農耕,即耕種土地,《管子·乘馬》中言:“正月,令農始作,服于公田農耕,及雪釋,耕始焉。”廣義的農耕文明是指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穩定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農耕文明則是指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的知識、技術、理念、信念的綜合,不僅包括農學思想、耕作文化、農業信仰、農具文化、治水文化、農業生態文化、飲食文化等,還包括農業哲學思想和農業美學文化。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是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生生不息的寶貴財富,至今仍然滲透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特別是鄉村生活的各個方面。
(二)農耕文明的特征
第一,文化思想性。農耕文明蘊含著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強調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我國鄉村禮儀和人們的價值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塑造了鄉村社會治理的理念、方式。第二,地域多樣性。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的地理環境千差萬別,自然條件復雜多樣,農業生產類型因地域、氣候的不同而不同,故而形成的農耕文明也有所不同。中國有句俗語:“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我們經常還會聽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這都說明了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第三,民間鄉土性。農耕文明產生于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于鄉村鄉土,與鄉村土地緊密相連,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與農民共生共存。第四,歷史傳承性。自秦統一中國以來,在歷代朝代更替中,在無數次戰亂的沖擊下,根源于鄉土鄉村的中國農耕文明雖歷經磨難,但生生不息,沒有中斷過,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二、城鄉融合背景下傳承農耕文明的時代意義
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3]“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因此,新時代,在城鄉融合背景下傳承農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傳承農耕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
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中的體現”[5]。由此可見,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并且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強大的文化支撐、精神指引和靈魂歸宿。而農耕文明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底色,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能為鄉村振興鑄魂凝力,喚起人們的鄉愁,滋養人們的靈魂,筑造人們的精神家園,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同時,農耕文明具有顯著的地域多樣性特點,可以為當地的農產品打上深刻的地域文化烙印,從而獲得文化價值,有利于促進當地農產品品牌的推廣。因此,要傳承農耕文明,推動文化振興,增強文化軟實力。
(二)傳承農耕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淵源
農耕文明主張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都與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理念一脈相承,天然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講的也是在生態文明時代,鄉村發展要重塑和傳承農耕文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正如張孝德在為溫鐵軍等人著作的《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態轉型與農業可持續》一書作序時所說:“生態文明和回歸可持續的農業文明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6]主張效率優先的工業文明,是對主張道法自然的農耕文明的揚棄,而主張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的揚棄,主張生態文明則是對農耕文明的否定之否定,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唯物辯證法。農耕文明是生態文明的歷史母版,將其傳承好、發揚好,對于新時代促進生態文明持久、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傳承農耕文明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內生動力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 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7]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和基因里,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史上寶貴的財富,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精神力量,是推動鄉村振興、激發文化認同的內生動力。中華兒女應樹立自豪感,同時更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把農耕文明傳承下去,并將其發揚光大。
三、城鄉融合背景下農耕文明的傳承路徑
(一)傳承農耕文明要以保護傳統村落為前提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鄉村在我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農耕文明的起源地和重要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寶庫,離開鄉村,農耕文明便無從談起。然而,在城鎮化、工業化的浪潮中,我國的鄉村正在呈日益凋敝并有逐漸減少、消失之勢,要想傳承農耕文明,首先要從保護傳統村落開始,遏制村落進一步遭到破壞,禁止人為損壞村落。以前許多地區在落實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推進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的過程中,不加區分地大規模撤村并居,讓農民上樓。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在有些地區則在尊重原有村落的地形風貌,保護原有村落的古房、古物、古河、古橋、古樹等基礎上加大道路、橋涵、管網、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允許人民群眾適當進行插建改建,著力打造美麗村莊、田園村莊、特色村莊,讓村莊真正成為容得下居所、留得住鄉愁、涵養好生態、延續了文明的多功能生存空間,走的是一條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一條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的建設之路和一條推動農耕文明的復興之路。
(二)傳承農耕文明要重塑耕讀文化教育
中華民族是高度重視教育治國的民族,古代讀書人都有“學而優則仕”的治學理想,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而這一切都與根源于農耕文明的耕讀文化息息相關。“耕”即從事農業勞動,不僅能生產糧食,而且還能通過勞動滋養心靈,開啟智慧。“讀”即讀書,通過讀詩書,長學識、達禮義、修其身、養其性、立高德。根據這個傳統,中國古人將改造物質世界與改造精神世界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段段晴耕雨讀、晝耕夜誦的耕讀佳話。然而,在工業文明的今天,很多人已似乎忘記或者認為不再需要耕讀文化了,其實不然。正如張孝德在《鄉村振興專家深度解讀》中所說:“耕讀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靈魂。”[8]重塑耕讀教育,把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論的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教育與鄉村相結合,讓理想與現實相結合,從而為鄉村振興培育更多“接地氣”“一懂兩愛”的鄉土人才,讓古老的農耕文明煥發活力。
(三)傳承農耕文明要加快發展生態農業
如前文所述,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態文明與我國傳統的農耕文明是一脈相承的,二者的內涵和倡導的精神都是高度契合的。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陷入困境之后孕育而生的,它是人類文明新的出路,也是傳統優秀的農耕文明復興之路。黨的十八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放到了國家全局的宏觀層面去統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山”理論,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具體到農業領域,就是要傳承農耕文明,借鑒傳統農耕的生產方式,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打造生態立體循環農業。劉凝霜在《對我國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思考》一文中指出,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要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三者的平衡,從而從根本上消解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9]。由此可見,在循環農業生態系統中,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聯系更加緊密,節省了流通環節,避免了廢棄物的排放和環境污染,實現了資源再利用和能源節約,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農業的發展,便是傳統農耕文明的再復興,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四、城鄉融合背景下的城鄉文明互鑒
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規劃,是我國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為解決城鄉“二元”對立和“三農”問題,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目標而提出來的。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及促進城鄉融合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戰略任務。城鄉融合是重塑城鄉關系的最終目標,是助力鄉村振興的基本路徑,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那么,在城鄉融合背景下,促進城市文明和農耕文明相互借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城鄉文明融合的歷史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在城鄉關系理論中梳理了城鄉關系的歷史演進趨勢:城鄉一體—城鄉分離與對立—城鄉融合。中國的城市是在鄉村社會中孕育而出的,不同于西方從城邦發展起來的城市。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發展史上,城市是鄉村商品經濟的市場形態和交易場所,城鄉一體化是常態。即使進入現代,中國城市文明仍保留有農耕文明根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的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同根同源,同屬于我國的農耕文明,具有相同的邏輯起點,故在城鄉融合背景下,城鄉文明互鑒也是歷史發展之必然,是同源文化的再匯合。
(二)城鄉文明融合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談到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時指出:“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10]一方面,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城市文明,以其先進生產力為促進現代文明發展的主要方式,為我國創造和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使得中國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實現了生產力的不斷跨越,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些都是僅靠農耕文明無法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城市文明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嚴峻問題,而這恰恰是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農耕文明的優勢所在。由此可見,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過程,其實就是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文明互鑒、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我國生產力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
(三)城鄉文明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方面,城市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可以破解農耕文明無法解決的發展因境,推動代表城市文明的資本、人才、公共服務下鄉,治理鄉村的衰落,促進鄉村振興;另一方面,傳承農耕文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和發展方式,可破解城市文明帶來的生態、環境、能源、健康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推動城鄉深度融合和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新時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的背景下,傳承農耕文明,推進城鄉相向而行,彼此吸引,促進城鄉文明互鑒,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3][10]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2022:242,95,242.
[2][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259.
[4][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5,312.
[6]溫鐵軍,唐正花,劉亞慧.從農業1.0到農業4.0:生態轉型與農業可持續[M].北京:東方出版社,2021:17.
[8]張孝德.鄉村振興專家深度解讀[M].北京:東方出版社,2021:187.
[9]劉凝霜.對我國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09(10):11-13.
作者簡介:
于洋北,中國計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