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激
讀了周學建同志的一組田園詩詞,給我第一印象是:抒寫鄉村振興的田園記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析:
如他的《春日》之一:“布谷聲聲晝夜忙,村前村后溢花香。農人探得新消息,把盞歡歌送夕陽。”詩的開頭描述了春日鄉村春耕的繁忙景象和花香四溢的美麗景色。隨之用了一個肯定句:“農人探得新消息”。什么新消息?作者隱而不發。讀者聯系上下句,也可猜想得出,那就是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的重大策略。你看尾句,農人欣喜得“把盞歡歌送夕陽”了。送走了夕陽,預示著必將迎來鄉村振興的美好明天。這首詩的最大特色,是在修辭上善用歇后法和雙關語,使得句能藏字,字能藏意。甚有蘊藉韻味。
他的《賀余堰村村部落成》:“面南坐北建來精,也是民心始筑成。但得鄉村新畫卷,青山綠水更怡情。”也是鄉村振興的生活紀錄。作者說,面南坐北的大堰村村部建起來了,這是民心所向,希望在村部領導下,振興經濟,繪出鄉村振興新圖,讓山更青,水更綠,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賀詩屬于應酬范圍,兼具恭賀和期許之意。詩雖近于白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表現了鄉心與民心的諧和,隱含了寄寓鄉村振興的深意。
如他的《策湖水上》:“平湖如鏡影徘徊,一葉輕舟破浪開。借得波聲驚百鳥,水山共色畫中裁。”這是以記錄為基調的對策湖水上的景物描繪。作者用“平湖如鏡”和“波聲驚鳥”一靜、一動兩組意象,表現了田園生活的簡樸自然。雖然詩中看不到人物,也看不到事件,卻是深藏在字里行間,即露出一部分,藏著一部分,留下容人思考的余地。這就是以景載情的手法,甚耐咀嚼。
他的《鄉村秋暮》:“夕照云村起暮煙,林梢院落鳥飛還。樓頭還聽思郎曲,更有群童放紙鳶。”這是一首充滿鄉情和逸趣的應景之作。詩中描繪的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常景。夕陽,暮煙;飛鳥,小曲;兒童,紙鳶。這些,雖非奇物異景,動魄驚魂,卻是蘊含了樸質,和諧,充滿了鄉村田園風光本色和審美情趣。應該說,田園詩的煉字煉句,應在于實,而不在于浮。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論練字時說:“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其意是說,練字要平中見奇,不要追求刁鉆怪異,真正把簡易的字煉好了,就可以臻于化境。
如他的《鄉村春日》:“銜泥燕子向雕梁,水皺平漪綠滿塘。柳眼輕開流淺韻,梨花飄落惹愁腸。空中布谷啼聲近,陌上農人播種忙。茅舍竹籬新畫卷,蔬羹美酒送夕陽。”這首詩運用水綠滿塘、燕向雕梁、梨花飄落、蔬羹美酒等幾組相關的意象,構成了一幅田園風光清淡素雅、毫無矯揉造作的美麗圖畫。這幅圖畫,初看起來,似乎自然平淡,但細細揣摩,立意構思,頗見精妙,抒寫了對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不盡情懷。一可看出農家已改往日的破舊茅舍,變成畫棟雕梁了。二可看出農村再也不是荒山禿嶺,而是綠水青山了。三可看出農民的生活,也昔非今比,一天的勞作歸來,也可以享受著可口的蔬羹,呷一壺美酒了。且詩的語言,如謠似諺,渾樸天然,甚有文釆。
又如他的《清明鄉間吟》之三:“焦尾輕調少酒卮,寒窗無語意遲遲。他年若許歸鄉梓,半種瓜園半寫詩。”焦尾輕調,寒窗無語。兩句話,八個字,就詩因景設,意隨詩轉,暗示作者聽到焦尾古琴的琴聲,面對清冷的寒窗,閑適心境產生了微妙變化,牽出“他年若許歸鄉梓,半種瓜園半寫詩”,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真有陶淵明《歸田園居》之慨。
今日農村,山水林田和衣食住行,都起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而且正在從振興中更加富強起來。我們的田園詩作,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貼近新農業,貼近新農村,貼近新農民,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社會、無愧于人民的盛世精品,留給后代,也留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