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物,都是在爭議中發展的,就像近期的ESG一樣。由于油價與通脹居高不下,國際社會上對ESG評級與投資,也產生了很多不一樣的聲音,認為它們不僅沒有實現引導資本推動綠色發展,還滋生了很多“漂綠”與套利行為。其中,最激烈的表達來自于特斯拉CEO馬斯克。他說ESG是魔鬼的化身,ESG評級毫無意義。原因是特斯拉作為全球新能源領域的標桿,ESG評級不如石油公司??松梨凇?/p>
數十年來,ESG發展迅猛,但在評級與披露上,因為標準不統一、披露復雜,又導致了短期內對傳統能源領域投資的限制。終于,在全球發展變緩、矛盾層出不窮時,引起了大量機構與從業者對它的反思。
當然,ESG本質上作為一種引領資本與機構向善的“價值觀”,雖然在發展中有爭議,但大勢卻是確定的。它關注可持續,關注人與地球的和諧,更關注為此而采取的行動。短期爭議,并不會改變這一大勢。那在這樣短期有爭議、長期很確定的環境下,如何繼續推進ESG傳播?筆者分享兩條建議:一是專注“用創新,創造積極影響”的故事;二是主動拓展S(社會)與G(公司治理)的傳播。
先來說第一點。ESG早期,的確更多關注減少風險與破壞。時至今日,你可能發現很多企業在實踐ESG時,還是重點關注減少碳排放,減少工程事故,減少質量問題等“消除消極影響”的舉措,評級也是如此。但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只靠限制、減少,更應是進取、突破,主動“創造積極影響”。特別是對企業來說,只有這樣才能將ESG戰略與長期的增長戰略融合。融合點就是用突破式創新,將ESG框架下產生的表面束縛,變為本質發展機會,打造出理查德 · 福斯特所說的進攻者優勢,從而在日益復雜的可持續發展新競爭中脫穎而出。比如,近期科羅娜公司推出了低碳易拉罐。它采用了力拓與美國鋁業合作推出的創新技術,使鋁的冶煉過程不會直接排放任何溫室氣體。要知道,力拓與美鋁在常規意義上可是直接競爭對手。這個案例,直接展現了突破式創新所需的技術、產品與跨機構協作等要素。類似這樣的積極創新,正體現了近期業界所強調的進取型減碳戰略(如學者及政策研究者劉世錦所提)。ESG不只是少作惡,更應積極有為。
再來說拓展S與G兩方面的傳播。由于中國獨特的國情,輿論此前一直偏重雙碳相關領域,導致很多人一講ESG,似乎就默認為是講在E(環境)上的進展,但S與G也是極重要的兩個領域。這次給特斯拉ESG評級拖后腿的,就在于S與G上的問題(MSCI與S&P Global分別指出其在勞工管理與公司治理及產品質量上的不足)。
因此,企業的傳播部門應當提升自己在這兩方面的理解,并主動幫公司去挖掘公司及所在行業在教育、健康、安全生產等領域中的挑戰與機會,并主動策劃、推進傳播。
還以上述低碳易拉罐為例,力拓還通過區塊鏈技術,將生產鋁過程中的社區投資、安全績效、商業誠信、合規及透明度等S與G的信息,提供給下游客戶。當然,曾有人跟筆者說:S與G方面的話題,大部分都屬于沒做好要去改進的,講出來也不光彩,真的要去主動傳播嗎?要解開這個心結,恐怕只能重塑我們對于企業傳播的信念——在這個公眾不斷呼喚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社會進程的時代,我們能否突破自家宣傳的局限,先起個頭,引起公眾對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那冷知識、非熱點的關注與討論呢?
有了這樣的領悟與格局,ESG或可成為企業傳播又一有力思維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