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楊揚
作為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河南衛視和B站聯合打造的文化劇情舞蹈節目《舞千年》較好運用了媒介融合激活了中華文化的傳播?!段枨辍窂挠^眾熟悉的老故事再出發,首先用影視特效和舞臺設計的華美,重新勾勒出老場景,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觀感;其次安排了穿越時空的故事主線,將濃縮的經典文化故事重新敘事,為古人和今人的對話提供了虛擬的藝術空間,成就了《舞千年》媒介融合的藝術形式;最后,舞蹈作為節目的高潮,用抒情的方式將觀眾情緒帶向高潮,無論是肢體語言還是視聽語言,都能看到新穎的當代經驗。這讓故事的講述飽滿且深情,那些民族傳統文化的記憶被再次激活,形成了電視觀眾和大眾媒介的輿論焦點和情感共鳴,《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等媒體都對《舞千年》進行專題版面報道。
媒介融合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河南衛視聯合B站打造的《舞千年》于2021年11月6日正式開播,《舞千年》里暗藏著“五千年”的玄機,通過精選的傳統舞蹈,借助于平臺融合和渠道融合,成為廣受好評的流量明星檔。《舞千年》以影視劇的形式展開敘事,生動再現了舞蹈發生的歷史場景。影視劇的帶入不僅為舞蹈的開場進行了故事鋪墊,還充分醞釀了觀眾的情感濃度,在觀眾的內心為舞蹈醞釀出一個審美空間。比如《相和歌》先用影視劇的方式鋪陳了一幕立春時節的自然場景和熙攘街景,其中特意安排進一個花季少女,一方面用廣角鏡頭看自然世界的春回大地,另一方面用特寫鏡頭看懷春少女的相思斷腸,最終兩條故事線在《相和歌》的舞蹈高潮中重合。輕紗羅裙的少女們在飛舞擊鼓中祭春,日月星辰就在腳下;懷春少女在曲終人散時眺望,燈火闌珊處有心動。這種圓滿而細膩的感覺通過媒介間的融合,非常有層次地提升了觀眾的審美體驗。
文化敘事納入了新的時代經驗?!段枨辍返臄⑹潞诵氖怯梦璧钢v述傳統故事,但這看似傳統的文化敘事中加入了很多新的語匯,讓傳統的故事在當下引人入勝。在這種新穎的敘事中,故事內容是傳統的,觀看角度是新的,視覺經驗是新的。
所謂觀看角度的新是指故事的講述者是年輕人視角,并沒有倚老賣老地用權威的姿態灌輸,而是深挖傳統故事中那些能產生共鳴的情感要素,用舞蹈的抒情去傾述、去帶入、去共鳴。這種分享者的姿態里有著允許選擇的空間,更容易吸引年輕人興趣。那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其實早就存在于他們的血脈里,只是在等待著被再次喚醒,呈現在意識層面并形成強大的民族集體共識。
所謂視覺經驗的新是指視頻中最表層的形式語言新穎,和年輕人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感官體驗屬于同一頻次,甚至能夠明顯看出,近20年來全球院線視聽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審美疊加。比如《俠骨傘影》中的視覺語言就相當現代,強烈和黑與紅的對比彰顯出俠客的鐵血丹心與亂世暗黑之間的強烈沖突。在舞蹈高潮部分,舞臺燈光打向劇場地面,空間中交錯著光束,地面上點點黃斑,表現出俠客行走江湖時在各種境遇中的掙扎。紅傘的血色光影在其中樸素迷離,若隱若現,有不平與抗爭,有困頓和沮喪……此時,黑幕里飄起白雪,俠肝義膽的勇士的血色彌漫成滿屏的鮮紅,似挽歌又好似旗幟。在一個人的江湖故事中,由于視覺元素的現代性和沖突性,能引發年輕人深刻的共鳴與體驗。
故事重構激活民族傳統文化。從內容生產的角度看,《舞千年》中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傳統故事,而是嵌入了三個群體在敘事中,讓他們隨著劇情充分互動。這既能增加劇情的張力,又能共建出廣闊的敘事空間,釋放出隨機的戲份給觀眾,建立起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對話,形成了輿論權威和受眾群體的交流。
嵌入在劇中的三個群體分別是薦舞官、舞團、觀眾,五名“薦舞官”化身為歷史人物,以“禮”“情”“剛”“柔”“真”為內核,在中國歷史的文化盛世中揀選最美樂舞,只為編入舞集《十二風舞志》,共論中國樂舞的華美,樹立中華樂舞的典范。在劇中由喬振宇、張曉龍、胡陽、華宵一、徐明浩穿越回東漢末年,化身司馬懿、楊修、曹丕、甄宓、曹植推薦舞蹈,共同講述蘊藏于舞蹈之中的華夏故事?!段枨辍芳Y了十三個國家舞團: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歌劇舞劇院、楊麗萍北京現代舞團、甘肅省歌舞劇院、洛陽歌舞劇院、中央芭蕾舞團、北京歌劇舞劇院、揚州市歌舞劇院、柳州市藝術劇院、廣州市歌舞劇院、中央民族大學、無錫市歌舞劇院和北京閑舞人舞蹈工作室等,通過舞者的藝術語言將傳統故事中最具情感穿透力的部分重現,喚起觀眾的共鳴并在觀看中被深深打動。觀眾群體的嵌入形式更為多元,看似娛樂的節目只不過在形式上娛樂,其實是重返經典,從樂舞開拍的各地采風就有著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傳統生活的深情,只不過用了重構敘事的方式加進了舞蹈和情感,不去灌輸而是引發共鳴,用嶄新的藝術語言激活民族文化深邃的人文光芒。
媒介融合重構傳播空間。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32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這組數字表明,網絡媒介正在連接起中國三分之二的人群,手機端成為網民登錄互聯網的主要入口,新媒體正在快速改變著媒介傳播的內容、渠道和平臺。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作為媒體發展的維度,而《舞千年》正是在這些維度上創造出新趨勢、新規則與新形式。
內容融合作為一種新趨勢。傳統媒體的特點是“內容為王”,非常注重內容生產,只要能夠持續提供優質獨創的內容,媒體就具備了行業核心競爭力,并由此帶來忠實的受眾和豐厚的廣告收入,這是一種通過“內容生產”帶來流量的方式。新媒體的特點是“流量為王”,其運作方式和盈利模式和傳統媒體迥然不同,新媒體不從事內容生產,只是一個信息聚合平臺。新媒體更關心的是吸引用戶,增加黏性,提升流量,為用戶免費提供內容獲得穩定的高流量之后,通過廣告和引流銷售獲利,網紅和主播們的盈利模式大都屬于這種“流量變現”的模式。
內容融合是指依托數字技術,利用數字化終端,將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生產形成跨媒體、跨平臺的多類型、多層次內容融合產品?!段枨辍凡粌H將傳統舞蹈與現代綜藝相融合,還精心安排了線上和線下的融合,開放性的將內容生產的權限讓渡給觀眾。每集劇末會發布告示:“每兩期節目,薦舞官們都將推薦六支舞蹈,取其中三支錄入《十二風舞志》。各位采舞官,通過你們的推薦值靠前的舞蹈著成寶書,一起加油吧。”這種開放的形式,使得圍觀群眾的意見能最終影響《十二風舞志》的入選曲目,觀眾參與到節目的內容生產。
渠道融合作為一種新形式。人們在談論渠道融合之前,要先澄清以下新媒介環境下渠道的概念。“無形的傳輸信號和網絡,有形的媒介工具和終端,共同構成了渠道。在英文中,channel既表示渠道也表示頻道、波段。通過無形的信號編碼和傳輸網絡,將媒介內容送達接收者的頻道、波段,顯然是一種渠道。傳統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新興的手機、平板電腦、VR眼鏡等移動智能終端以及社區閱報欄、LED電子閱報屏、地鐵廣告專列等戶外實體,也都屬于渠道的范疇?!?/p>
河南衛視作為大眾媒介,不僅在內容生產上具有傳統優勢,也在渠道融合上占據著優質資源。《舞千年》中采用了舞蹈、影視、綜藝三種藝術手段的綜合表現,達成了舞臺、熒屏和電視的渠道融合。舞蹈的媒介渠道是舞臺,舞者通過肢體語言、服飾化妝、音樂對白、隊形變化塑造出藝術表演的空間;影視的媒介渠道是熒屏,需要借助聲光電建立虛擬的時空場域,借助劇本故事營造觀眾的心靈體驗;綜藝節目的媒介渠道是電視,借助電子技術手段,運用電視的聲光效果、時空轉換和視覺造型,滿足觀眾藝術需求和消閑娛樂。
平臺融合作為一種新規則。相對渠道而言,平臺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概念。渠道是平臺的基礎設施,成熟的平臺可以擁有自己的渠道,一個平臺也可擁有多個渠道;平臺資源需要通過渠道分發,平臺價值需要通過渠道延伸。因此在媒體融合進程中,渠道融合與平臺融合并非完全的并列關系,更多是一種遞進關系,即平臺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級階段。
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擁有大客流和大數據資源的互聯網平臺正在和手機平臺融合,并不斷通過資源聚合、生產分發和用戶連接來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交互網絡。同時,各大互聯網平臺都在積極整合傳統主流媒體的內容,一方面各大平臺需要傳統內容生產商的優質內容,另一方面傳統內容的生產商需要大平臺的影響力。平臺融合成為媒體融合的核心,平臺融合成為一種信息傳播的新規則。
《舞千年》作為河南衛視和B站的聯合出品,正是通過跨平臺的合力生產出現象級的好節目。河南衛視自2021年初開始,憑借《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和《龍門金剛》等出圈,展示出創新中國傳統舞蹈的能力;B站則作為年輕人社區,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在持續升溫,據資料顯示,2021年B站國風類視頻的觀眾數量達1.36億。據大象新聞統計,截至2021年12月底,B站《舞千年》播放量超過8000萬,評分9.9分,豆瓣評分8.8分,知乎評分8.9分,全網總熱搜數400+,短視頻總播放量破10億次,彈幕總數33.7萬個?!段枨辍烦晒ρ堇[了平臺融合的成功案例。
傳統文化借助藝術傳播賦形。《舞千年》的導演組在選擇薦舞官時定了一條標準,薦舞官必須首先是一名專業舞者。最終,劇中入選的五名“薦舞官”中有四個來自北京舞蹈學院,他們的專業性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舞姿上,更在于他們多年從業經驗中對舞蹈藝術精髓的理解。五名“薦舞官”在年齡層上分出三個梯隊,相對年長是喬振宇和張曉龍,正值舞者最佳年齡是胡陽和華宵一,最年輕的是徐明浩,他有著海外求學的專業經歷和滿身的少年氣。這種年齡上的差距是導演團隊用心策劃的“傳承”之意,作為舞者他們代際間的藝術傳承,也隱喻著樂舞傳統被一代代中國人用生命承載并弘揚。同時,《舞千年》樂舞內容的選擇也在時間線上勾勒出文明發展的線索,用舞蹈藝術帶著觀眾重溫祖先從蠻荒走向文明的集體記憶。
文化共識通過媒介融合聚焦?!段枨辍吠ㄟ^媒介融合聚集齊多維度的能量同時發力,使其在內容質量、傳播速度和流量激增上都有不俗的表現,大流量所帶來的信息傳播能極快地在受眾層面達成觀點聚焦。好制作帶來的正面評價在輿論空間中醞釀出文化自信。在播出期間,《舞千年》每集劇末都會發布《尋舞規則》:“根據‘尋舞卷軸’上的指引,‘尋舞人’會解鎖三個跟當期舞蹈相關的背后故事……穿越時間與空間,解鎖‘舞千年’中的那份舞蹈記憶?!边@種類似彩蛋的環節迎合了現代觀眾的心理預期,并通過彩蛋將關注點聚焦在舞蹈記憶和歷史故事的匯合點上。
河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副主任、《舞千年》制作人、總導演馮錚說過:“做這個節目我們有三個相信,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相信好故事的力量,相信舞蹈本身的力量?!惫澞坎コ龊蟮挠^眾反應充分證明了以舞蹈作為講述傳統文化的切口很合適。那些散落在每個人記憶中的故事碎片再次聚焦,伴隨著劇情的延展和舞者的躍動情緒自然而然到位,達成觀眾普遍的文化共識和民族自豪感。
《舞千年》在媒體融合和當代敘事的成功探索,需要放在中華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播語境下來思考。平臺融合在新技術背景下正在形成勢不可擋的新傳播語境,助力文化傳播和社會創新領域,達成更廣泛的人群連接,最終調動起各領域的文化工作者形成大規模的跨界合作。學者、導演、舞蹈家、音樂人、藝術家、考古工作者等專業的人群齊聚一堂,打通了傳統渠道的限制,圍繞著核心內容正在形成一種新規則、新形式和新趨勢。
《舞千年》里的通過媒體融合給觀眾展現了《孔子》《逍遙》《書簡》里的耕讀傳家,《相和歌》《踏歌》里的節氣時令,《越女凌風》《俠骨傘影》的江湖柔情。這些中華傳統文化基因構筑起傳統社會的文化空間,一群擁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同頻的情感節奏以及約定俗成的禮儀的人們聚合,在歷史中形成了堅不可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